管中窥豹:简析金爵奖主竞赛单元
今年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的第三十年。作为重头戏之一的金爵奖参赛影片,佳片云集、精彩纷呈,在电影节具有纪念意义的重要年份,为影迷带来精心打造的光影盛宴,体现了“立足亚洲、关注华语、扶持新人”的办节定位。其中,十二部主竞赛入围影片更是堪称“关注力担当”,展现了历届金爵奖一贯坚持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选片原则。
非常有意思的是,今年参加主竞赛角逐的影人,既有《你好,妈妈》导演山田洋次这类多次参加上海电影节,并曾摘得最佳导演等奖项的老朋友,还有《约瑟夫的儿子》导演豪巴姆·帕班·库马尔、《妮娜》主演尤利娅·别列希尔德等第一次参加上海电影节、第一次来到上海的新朋友。在媒体采访报道中,多位国际影人坦言被上海电影观众的热情和素养感染,并表达了对上海电影节的喜爱。相信其中不少人,也会像《人生初日》的导演保罗·杰诺维塞一样,来过之后就会对上海电影节情有独钟,成为愿意再三前来的好朋友。
6月16日,导演山田洋次出席《你好,妈妈》媒体见面会。
本届参赛导演的年龄差或许也会成为历年之最。再次请出山田洋次导演,《你好,妈妈》是他执导的第九十部影片。91岁的导演在影片见面会上神采奕奕,回答问题谦逊睿智。而中国影片《寻她》的导演陈仕忠则出生于1994年,还与上海渊源颇深,曾就读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首部长片就能入围金爵奖,成为他职业生涯莫大的鼓励。新老影人同台竞技,相较之下,年轻人的功力、经验自然不足,但稚嫩之中的创新和坚持同样令人感动。
以上借参赛嘉宾,从横轴(来宾多)、纵轴(跨度大)两条线聚焦主竞赛单元,下面试从影片内容、风格等方面略作勾画。
世界回归正常秩序后,回顾伤痛、抚慰心灵的“救赎”、“疗愈”系影片,仍是当下影视创作的首选。十二部参赛影片中,以此为主题的,占了一半。日本影片《658公里、阳子的旅途》选取远离家人独自生活的单身女性阳子为个案,具象了“宅文化”、“丧文化”等伴随日本社会阶层下沉出现的青年亚文化,并探讨其缘由。阳子在现实、臆想与回忆里不断切换,最终达成与父亲、自我以及过往的和解。英国影片《火种》以青年临死前一个月尽心筹备告别仪式为主线,讨论了“爱、家人、朋友、家、地点”等关键词对人生的深远影响,追问终极意义上的何为永恒、以何永伴。
意大利影片《人生初日》采用碎片式连缀结构,讲述自杀后的灵魂如何以旁观者视角重新审视自身痛苦,最终获得生命意义上的极致疗愈。中国影片《不虚此行》的主角靠写悼词为生,多次直面死亡后打开心结,坦然接受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国影片《寻她》的女主角为了寻到女儿下落,一次次执拗地挑战权势、传统、偏见,被压抑的自我逐渐觉醒。比利时影片《琴声诉忆》讲述了青年女钢琴家,在为参加世界级音乐比赛做准备的同时,不断与童年创伤对话,被音乐和人性中的善意治愈的故事。
其余六部影片中,印度电影《约瑟夫的儿子》、伊朗影片《被惹怒的电影人》、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合拍片《妮娜》可为主题相互映衬的一组。前两部都是从普通人讲起的宏大主题,具有明确的现实批判性和主题诉求,分别在历史、文化、现状不同层面,讨论印度族群冲突,伊朗死刑量刑、女性地位、导演创作生态等具体问题,后一部则视野更集中,深入女性内心,非常丰富细腻地展现人物复杂多变又敏感脆弱的情感世界,并在格鲁吉亚与俄罗斯文化关系、非正常死亡突然而至的叙述框架中,提升了故事的深度。
西班牙电影《遗迹的声音》和中国电影《第八个嫌疑人》,构成了艺术片和商业类型片的另一组对比关系。前者用纪录片风格的黑白影像,讲述了西班牙北部的民谣和民间传说,在当地妇女口口相传中已经流传了五百多年,但时至今日濒临失传,空留一曲时代挽歌。后者则改编自真实案件,讲述一段时隔二十一年的追凶之旅,整部影片既有犯罪类型片的悬疑、犯罪元素,又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可看性极强。
《你好,妈妈》值得本届金爵奖特别关注。不出所料,影片还是鲜明的山田洋次影像特质,影调明亮到内景阴影几不可见,带有明显的上世纪影棚摄影风格,普通人的生活在他的拍摄下,既充满显而易见、不可避免的烦恼,又温情感人、笑料频出。这种淡化甚至回避真正苦难的影片,或许略显老套,但对比许多好莱坞商业片浮夸虚假的爆米花白日梦,山田洋次饱含人性温暖的慰藉更显真诚。他不断提醒人们要去珍惜那些可能被忽略的幸福,告诉观众生活如同橄榄百味杂陈终会苦尽甘来。这是山田洋次用几十部电影坚守的电影信念,所以老套又如何,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这样的老套其实弥足珍贵、大有深意。他还在拍,我们还能在银幕看到,这本身就是值得庆幸的事。
以上十二部影片,有多部是全球首映或亚洲首映。三十而立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正以“国际性、专业性、权威性”,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文化吸引力。但与世界其他顶级电影节相比,主竞赛单元展现出的电影节的总体定位似乎还不够明晰。如好莱坞的奥斯卡,对入选商业电影的艺术品质、类型拓展、内容主旨都有明确标准,获奖影片往往会成为其后几年电影创作的标杆。威尼斯电影节注重艺术实验和主题先锋,戛纳电影节主打创投,柏林电影节则以兼容并包、提倡对话取胜。前路漫漫、未来可期,祝福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下一个十年再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