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疾控主任沈洪兵:将改革重科研轻实践应用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

2023-07-17 15:11:00 - 红星新闻

7月1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举办的第一届中国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大会开幕。大会以“凝聚发展共识共促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为主题,多位群医学和公共卫生专家作大会报告。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院士作“从疾控体系改革看高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报告。

疾控中心职能如何定位?

围绕传染病防控等核心职能分级分类建设

沈洪兵表示,疾控体系改革原则是系统重塑、预防为主、科学防控、协同高效。其中,疾控体系发展的新的格局,就是各级疾控中心职能定位要围绕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置等核心职能,分级、分类建设。国家级应该发挥龙头引领的作用;省一级要发挥辖区内业务领导作用,强化核心能力建设,边境省份要做好境外输入传染病防控;市县级要加强医防协同,加强与同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协同联动。同时,要加强基层网底的建设,完善与城乡社区、重点场所联动。疾控体系改革的最重要的支撑有三个方面,能力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疾控中心要坚持科研和技术部门定位,中国疾控中心已增挂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牌子,各个省级疾控中心要增挂省级预防医学科学院或公共卫生中心牌子。

中疾控主任沈洪兵:将改革重科研轻实践应用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

沈洪兵指出,我国疾控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疾控人才总量不足、公共卫生医师数量增长缓慢、疾控中心人员学历层次及职称构成等有待提升、疾控中心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挑战、疾控中心人才队伍专业能力存在短板和弱项等问题。以新冠疫情应对为例,在疫情出现阶段,缺少临床鉴别能力强、依法报告意识强和即时防控措施强的专家队伍;在疫情发展阶段,缺少上得去、用得上、能调查、懂规律的现场流行病学专业技术骨干;在疫情上升阶段,缺少防控策略与措施“一锤定音”的疾控大家,也缺少有效指导社会各界采取有效防控救治措施的大量防疫专家、临床专家和医学科技专家。

如何优化公卫人才培养?

医教协同,强化院校与疾控等机构的合作

沈洪兵认为,我国目前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健全,但仍然存在一些短板:从培养模式来看,本科教育以医学课程为主,缺乏“大健康观”,且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逐渐分离;研究生教育以传统五大卫生为主,多学科交叉背景人才培养力度不够,学术型和应用型硕士差异不明显,且重科研轻实践应用;专业学位教育实践教学资源不足。此外,临床医学类专业的公共卫生教育重视不够,方式单一。

“现在MPH也好,学术型的硕士研究生也好,都是以发表论文来出口。下面我们可能还要在这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希望能够在实践方面、实践能力上面进一步加强、增加它的比重。”沈洪兵说。

对于优化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政策机制和生态环境,沈洪兵特别强调医教协同,强化院校与疾控、医疗等相关机构的全方位深层次合作。此外,要打破学科边界,加强公共卫生与其他学科的专业育人资源共建共享,推动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在院校教育、规范化培训和执业资格的交叉融合,建立完善我国公共卫生教育认证制度。他介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也有教育部的“101计划”,着力打造课程、教材、教师、实践条件四大“核心”资源。

对于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专项,沈洪兵介绍了国家疾控局今年将开始的培养公共卫生领军人才、财政支持的国家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支持项目,中国疾控中心一直开展的面向疾控骨干和公卫青年教师的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CFETP),北京大学战略中心的全国疾控中心青年骨干培训班,以及中华预防医学会与腾讯慈善公益基金最近合作的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

临床医学如何补短板?

构建临床医学研究平台体系

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吴沛新还作了题为《临床研究驱动研究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从创新科技体系的角度分析了当前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缺少能够承载和集中创新主体的平台体系、缺少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专门投入体系、缺少临床医学研究专门人才培养体系、缺少适用于临床医学研究的政策体系。

“临床的大夫是很辛苦的。白天要在手术台上让病人点头,病人满意;晚上在实验台上让老鼠点头……人不是超人,干不了这么多事。”吴沛新说,临床研究不是一个科主任带着两三个研究生,再加上若干个一般的人员去管理一下临床数据就可以做出来的临床研究。

吴沛新指出,临床医学研究是国家医学创新体系最大的短板和弱项。针对这个问题,他结合我国研究型医院的路径,分享了协和医院的探索和思考——“1+N+X”战略布局,构建临床医学研究平台体系,建设聚力强化研究平台体系。

红星新闻记者胡伊文实习生唐丽北京报道

编辑 郭庄责编冯玲玲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