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家竺可桢与青岛观象台

2024-07-17 05:15:16 - 齐鲁晚报

气象学家竺可桢与青岛观象台

气象学家竺可桢与青岛观象台

气象学家竺可桢与青岛观象台

竺可桢,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1922年竺可桢来到青岛,接收青岛观象台,与这座城市结下不解之缘。竺可桢是新中国海洋科学的规划者,是青岛海洋科学发展的领导者,20世纪50年代,几乎每年夏天他都来青岛。

还原竺可桢在青岛的时光,以及他与中国海洋气象学创始人王彬华两代气象学家在青岛的交往,可以看到青岛的百年风云,看到青岛科学发展的缩影。

□刘宜庆

气象先驱

结缘青岛

1922年,经过外交谈判,中国收回青岛主权,成立准备接收委员会,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王正廷为主委。时任中央观象台气象科长的蒋丙然被任命为接收青岛测候所组组长,竺可桢、高均为委员,组员是曾在中央天文台气象科工作过、当时在江西一中学执教的宋国模。

1922年12月10日傍晚,竺可桢抵达青岛,在青岛停留两个晚上一个白天,约36个小时。

青岛主权回归,是世界瞩目的大事件。竺可桢亲历接收青岛的种种情形,并在日记中记录了乘坐胶济铁路到青岛的各种见闻。

当时日本人以中国缺少气象人才为借口,拒绝交回青岛观象台,竺可桢对此感到愤慨,他也对王正廷等在与日本谈判时,对青岛观象台的处置失当之处感到无奈和遗憾。

对于日方拒绝交还青岛观象台的借口,竺可桢一针见血戳破。他观察到,青岛观象台有十二个日本人,都是技术人员,日本人拒绝交还的真正原因在于:“日本……故欲预测天气,非知我国气候情形不可,故留此以为通声息之机关。且测候所地形极胜,为接收无线电报最适宜之地。”“至于人才方面,就目前而论,立即可办到。接收手续,以余之观察,不出十日可了事也。”

无奈之下,竺可桢只好返回南京,回到东南大学后,他作了一场讲座,汇报在青岛的见闻。演讲稿《青岛接收之情形》由王玉章、郑鹤声记录、整理,发表在《史地学报》2卷2号。

1924年,青岛观象台正式从日本人手中收回。为团结国内气象界同仁,以谋求“气象学术之进步与测候事业之发展”为宗旨,高鲁、蒋丙然、竺可桢等人共同发起中国气象学会,于1924年10月10日在青岛观象台成立。

大会决定将会址设于青岛,每年出一期会刊,并选举南通军山气象台创办人张謇、胶澳商埠督办高恩洪、中央观象台台长高鲁为名誉会长,蒋丙然为会长,彭济群为副会长,竺可桢等六人为理事,大会讨论并制定了中国气象学会第一个会章。

1930年8月12日,中国科学社在国立青岛大学举行第15届年会,蔡元培出席这次会议并致词。在蔡元培的倡导下,李石曾、杨杏佛、竺可桢等专家及青岛观象台台长蒋丙然、海洋科科长宋春舫等科学家,联名发起在青岛筹建中国海洋研究所,并决议先行筹建青岛水族馆。

中国科学社在青岛开年会期间,诸多科学大家有演讲,蔡元培讲实验美学,竺可桢也发表了演说。

再次参观

青岛观象台

20世纪50年代,竺可桢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要负责地学、生物学领域的学术组织与领导工作。

1950年8月1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成立,发展迅速,到了1959年1月7日,成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竺可桢作为中国科学院的分管领导,多次来青岛视察、指导工作。

20世纪50年代,竺可桢几乎每年8月都要来青岛,消暑、工作两不耽误。王彬华多次出现在《竺可桢日记》中,最频繁者当数1953年8月。

王彬华,原名王华文,海洋气象学家,中国海洋气象学的创始人。1934年,王彬华考入国立山东大学物理系,师从青岛观象台台长蒋丙然学习天文气象。1940年早春,王彬华考入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师从竺可桢。抗战胜利后,王彬华任青岛观象台台长。

将《竺可桢日记》中竺可桢、王彬华两人交往、谈话的片段摘录如下:“8月8日 星期六 (青岛)。上午晴。青岛观象台王华文来,渠在此已有七八年。据云台上有一百多人,有地磁、天文、气象、潮汐部分。地震部分暂时停止。潮汐,从东德以二十亿(十万美元)购一潮汐仪器,放仓库不能用。天文方面需要授时,余劝海军派人到苏联学习天气方面。据云,除供给海军外,盐与粮食亦重要,因此地粮食亦堆露天也……下午二点半和允敏,松松去第二游泳场,遇丁西林夫妇。今日太阳甚佳,惜浪稍大,水中草多,不清。据王华文云,水温23℃,但场上纪录为25℃-26℃。”

1953年7月31日,竺可桢从北京来到青岛,住在观海一路15号,8月26日晚上竺可桢回北京。在青岛期间,竺可桢在视察工作的闲暇,到海水浴场游泳,还去了一次崂山北九水。

8月8日,王彬华拜访了竺可桢,并谈到青岛观象台的工作。作为气象学家,他们对海水的温度很敏感,竺可桢对青岛观象台非常关心,他第一次来青岛,就是来接收青岛观象台。

1953年8月8日,竺可桢与担任青岛观象台台长的王彬华见面时,谈起竺可桢来青岛接收观象台的往事,于是王彬华邀请竺可桢参观青岛观象台。8月14日,竺可桢旧地重游,听王彬华介绍观象台的气象、天文、海洋、地磁等观测仪器。竺可桢看到1922年前来接收青岛观象台时的一些仪器仍然坚守在岗位上,让他心生感慨。 

恩师来到青岛,王彬华、孙月浦夫妇要尽地主之谊。8月17日,他们在春和楼设宴,邀请竺可桢以及海洋生物研究室的科学家们。竺可桢在日记中记录了这次宴请:“午后王华文夫妇又来。时台风已在浙江上陆,青岛风浪已大,时有阵雨。晚王华文、孙月浦夫妇约至天津路春和楼晚膳,到曾呈奎、童第周、张尔玉(张玺)、张钰哲夫妇等。九点回。”王彬华、孙月浦都是1934年考入国立山东大学物理系,两人在气象学研究领域比翼双飞,请的客人都是大名鼎鼎的海洋学家和天文学家。

张玺(字尔玉)曾在胶州湾做海洋调查,是中国海洋动物学奠基人之一、贝类学的开创者。席间,大家边品尝菜品,边聊中国海洋学界的发展,其乐融融。

竺可桢是中国科学院的帅才,他高瞻远瞩、谋篇布局,把海洋研究机构设在青岛,并在人才、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1953年9月19日,山东大学海洋系唐世凤拜访竺可桢,谈到山大海洋系人才欠缺,亟须人才。竺可桢立即想到即将从美国归来的毛汉礼、范易君夫妇。毛汉礼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面对老校长抛来的橄榄枝,他欣然应允。1954年8月,毛汉礼回到祖国,来到了当时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现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毛汉礼来到青岛,在山东大学海洋系兼任教授,成为著名的物理海洋学家。

助青岛成为

海洋科学名城

1955年8月8日早晨,竺可桢再一次来到青岛,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来火车站迎接;8月22日晚,竺可桢、尤芳湖(竺可桢的秘书)一行从青岛返回北京。

竺可桢居住在青岛观海一路15号(青岛招待所)二楼。他这次来青岛看起来是休养、消暑,但好几天都到莱阳路28号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视察工作。他多次找到童第周、曾呈奎、张玺和毛汉礼等人谈话,并连续三天逐个深入各研究室,几乎会见了研究所的所有工作人员,听取汇报进行交谈,还乘坐小火轮海鸥号出海,先至团岛湾看了海带、牡蛎、淡菜等海产品养殖现状,并至胶州湾巡视。

8月19日,竺可桢去海洋室看海洋棘皮动物,由张凤瀛负责介绍,又去莱阳路32号海洋物理部门,做海流温度的测定,由毛汉礼汇报。他还去看了鱼类组,“张孝威解释渔场,成庆泰解释分类标志放流工作”。

竺可桢在青岛期间去了一趟崂山北九水,在叶恭绰1931年题石的“潮音瀑”下休息。他想起两年前来此观看瀑布的情形,那次是大雨之后,水极大,水从大瀑布下的大池溢出来。这次来弥月不雨,水很小。

有空时竺可桢在浴场游泳,但是有可怕的消息传来,第三海水浴场有鲨鱼咬断一泳客的胳膊、咬伤一泳客的大腿,两人均不幸去世。竺可桢想起1953年来青岛海水浴场时,当时他听王彬华说,有鲨鱼咬死人的悲剧发生,没想到,这年夏天悲剧又发生了。 

1955年8月21日晚上,竺可桢在青岛的住处会见了王彬华。两人谈话的内容围绕天气预报展开:“晚王彬华来谈。知青岛气象台地震部分无进展,天文部门把镜头在仪器馆修理,潮汐部门原向德国以十万元所购仪器至今未用,唯气象方面则有进展。山东日照、石岛和胶州湾三个盐场经常要靠天气预报。据王云,青岛天气预报冬天可至82%,夏天百分之七十几。但如常日上下午在西崂山九水均有雨,青岛途中无雨,以致灰尘满天。但观海路上下午均有阵雨,至第二游泳场一带则无雨。可知夏季阵雨不易报也。”

两位气象学领域的学人谈论青岛的天气和天气预报,想来两人谈话时间不短。夏夜,凉爽的海风吹拂,两人心中跃动着对科学赤诚的火焰。

竺可桢推动新中国海洋研究机构的建立,促进新中国海洋综合调查的开展,在青岛留下蓝色的印记,留下海洋科学的宏伟蓝图,助力青岛成为海洋科学名城。

20世纪50年代,因为竺可桢几乎年年夏天来青岛,推动了青岛的海洋科学研究,也促进了学术交流。

(本文作者为中国作协会员,媒体从业者)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