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战国楚都钜阳与寿春

2024-07-17 07:45:27 - 媒体滚动

转自:新安晚报

探寻战国楚都钜阳与寿春

探寻战国楚都钜阳与寿春

探寻战国楚都钜阳与寿春

 淮南战国楚王陵(武王墩)的发掘带火了安徽,更带火了寿县——昔日的战国楚都寿春。其实寿春并非皖境内的唯一楚都,寿春之前,楚国还曾建都钜阳,在阜阳市境内。我们现在循着历史足迹,来探寻皖境内这两座楚国古都。

钜阳与寿春的关系

楚国立国800余年,都城迁徙频繁。仅《史记》所记,就依次建都丹阳(今地有湖北秭归县、枝江市和河南淅川县等数种说法)、郢都(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故城)、鄀郢(湖北省宜城市楚王城)、陈郢(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陈楚故城)、钜阳、寿春。除钜阳见《六国年表》外,其余皆见《楚世家》。至于其它文献或出土简帛中出现过的“楚居”,以及专家“考证”出来的“王城”更是无法数清,但多为楚王巡幸之地、战争之营、避难之所。

《史记》所载6座楚都中,钜阳与寿春坐落于皖境之内。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拔郢都,楚顷襄王迁都陈郢。公元前253年,楚考烈王“徙于钜阳”。公元前241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

典籍中的“钜阳”仅于《六国年表》出现过一次,后来被司马光《资治通鉴》引用。但《资治通鉴》记载似有矛盾,前边说“楚迁于钜阳”,后边又说“楚于是去陈,徙寿春,命曰郢”,似乎楚都是由陈郢直接迁至寿春。元胡三省发现了这个矛盾,于是作注解释说,楚先“自陈徙钜阳”,又“自陈徙寿春”,原因是“此时虽徙钜阳,未离陈地”。

查《春秋列国地理图志》,陈国疆域东南未及界首市和临泉县。再查《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郡县制以后,汝阴县(阜阳市区)只在秦代归属陈郡,两汉皆属汝南郡。而陈郢与钜阳的直线距离是130公里,胡三省“未离陈地”之说貌似有理,但过于牵强。

回顾楚国历史,一直有好置别都的习惯。最高峰时,楚灵王在郢都之外,曾同时设置5处别都,分布在河南和湖北两省。楚顷襄王迁都陈郢后,为加强新都城防御体系建设,不仅在陈郢加固城防工事,同时又在陈郢东南50公里处的项(河南省沈丘县)营建别都,作为拱卫都城的屏障。

后来,考烈王从陈郢迁都钜阳到再迁寿春,共12年时间。其间,陈郢与钜阳可能互为首都别都。前期应以钜阳为首都,陈郢为别都;后期则以陈郢为首都,钜阳为别都;或者钜阳一直为楚国别都。这样跨过钜阳,“楚于是去陈,徙寿春”就有了近乎合理的解释。

钜阳城在哪里?

《中国历史大辞典》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都说,战国楚都钜阳城“在今安徽阜阳市北”。关于其具体位置,呼声较高的有太和县宫集镇殿顶子遗址和颍泉区伍明镇腰庄古城遗址两种说法。

当地人称殿顶子遗址为“楚王城”。太和县人民政府网站2024年2月20日发布的《文物保护》说,“2017年4-8月,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文物鉴定站会同县文物所(博物馆)和宫集镇政府,对城址进行了专项调查和勘探,并形成了《殿顶子城址调查勘探报告》”。

报告“初步确认了城址的位置、范围、规模、年代和性质。认为这是一座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由楚人建造和使用并沿用至两汉的特大型城址,南北长约3.8公里,东西宽约3.4公里,面积约12.92平方公里,如果加上护城河和城外建筑设施面积就更大。具备作为都城的基本条件,同时在时代、性质、规模、环境、地理位置与楚都迁徙路线等多方面与楚徙都钜阳的文献记载相吻合”。报告认为,“城址建造年代或可早至春秋中晚期,使用时代从春秋中晚期建城开始一直延续到两汉,东汉之后渐被废弃,是一座由楚人建造和开始使用并沿用至两汉时期的特大型城址,具备作为都城的基本条件”。

2019年,殿顶子遗址被公布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来县政府决定,“邀请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和河南大学,市、县(文化)文物部门配合,运用传统和现代科技手段,联合对该遗址进行正式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以确定其是否为楚国故都钜阳城遗址”。但新的发掘成果至今还未见公布。

腰庄古城遗址也存在楚都钜阳的可能。2020年1月10日,《阜阳日报》文章《冬访苏集钜阳古城今安在》说,“颍泉区伍明镇苏集村腰庄一带,有一处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宽约1500米的古城遗址”“这里发现过数处城垣、城壕遗迹,并出土了铜鼎、钫、剑、簇、铁犁、陶俑等器物。据文物部门考证,腰庄古城遗址规模较大、文化内涵丰富、时代延续长,文化层年代以战国、两汉为主,被认为是楚都钜阳城可能的遗址地之一”。

 楚都寿春城的规模

战国寿春城遗址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开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连续多年对寿春城址进行调查。《古代城市》(文物出版社)根据考古结果认定,古寿春城“范围北起淝水,南至十里头、九里沟,东起东津渡,西至寿西湖西岸,面积约20平方公里”。1987-1988年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省地质矿产局遥感站协作,采用遥感技术进行调查解译,对原考古成果进行部分修正,“将南界南移约1.5公里,至十三里孤堆北至葛家小圩一线,南北长约6200米,东西长约4250米,面积约26.35平方公里”。这个数字包含了疑为春申君黄歇所居面积约9万平方米的西南小城。在此范围内,南部“兴隆集一带发现有圆形建筑群遗址”,北部“柏家台一带亦发现有大型建筑遗址”。

《古代城市》对关东六国的最后都城遗址也有描述:田齐临淄遗址“由大小二城组成,小城位于大城之西南部……大城与小城总周长(只计其临外部分)19000米,总面积15平方公里”;赵国邯郸遗址“由‘王城’和‘大北城’两部分构成,总面积约1887.9万平方米”,即18.9平方公里;韩国新郑遗址“分为西城、东城两部分”。其它资料显示,郑韩故城城垣周长20公里,城内面积16平方公里;魏国大梁“因毁于水。大部分遗迹已难以寻觅”;燕国蓟城仅在北京市区“会城门、白云观、宣武门、和平门、海王村、陶然亭、北线阁等处发现有分布密集的陶井等遗迹、遗物,时代多属战国至西汉时期。据此推测,燕都蓟城当在此一带。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此一时期城墙遗迹”。

另外,秦都咸阳“位于今陕西咸阳以东,渭水之北”,因为“渭水河道北移冲毁,其城垣遗址等已很难寻觅”。据史书记载,在统一过程中,嬴政每灭一国,就在咸阳外围将该国宫室模仿重建,使咸阳城规模不断扩大。秦朝建立后,继续以咸阳为都,同时又新建面积达15平方公里的“天下第一宫”阿旁宫,致使咸阳城规模超大,与关东六国的都城已不具备可比性。

由此可见,战国楚都寿春城遗址在关东六国的最后都城中规模最大。

《古代城市》于2003年出版之后,寿春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仍在持续。尤其是2023年9月,在古城遗址范围内今寿滨村境内新发现城墙遗迹,更是寿春城遗址考古的重要突破。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