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新加坡
在亚洲大陆南端的新加坡,四面环海,既是一个国,也是一座城,以相当于成都1/20的面积,创造了超过3万亿元的经济总量(2022年),人均GDP排名全球各国前十,“花园城市”美称享誉世界。
跨越山海,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新加坡是四川第二大外资来源地,早在1996年,四川就与新加坡建立了高级别的经贸促进机制(新加坡—四川贸易与投资委员会),去年两地贸易进出口总额180.3亿元,同比增长44.4%。
今年6月25日,新加坡—四川贸易与投资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在成都举行,疫情政策优化调整后的首次“线下”会面,双方约定携手推动合作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
四川与新加坡的合作何以屡上新台阶,四川城市可以向新加坡学习哪些发展经验,四川企业能与“狮城”共享哪些机遇?
8月9日,知蜀君应邀参加由新加坡通讯及新闻部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工作者访问团活动,在新期间分别对话5位部长——通讯及新闻部部长兼内政部第二部长杨莉明、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部长傅海燕、贸易与工业部部长颜金勇、交通部代部长兼财政部高级政务部长徐芳达、国家发展部部长李智陞,畅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中新合作之变,展望四川与新加坡深化合作之路。
A
“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新合作
●中国已连续10年是新加坡最大贸易伙伴国
●2022年新加坡成为中国累计最大外资来源国
●南来北往,中新两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共赢
透过飞机舷窗,新加坡海峡映入眼帘。作为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海面上的航船密密麻麻,密集程度超乎想象。每年全球三分之一的集装箱贸易和四分之一的石油海运贸易运输,都要从这里通过。
新加坡港,全球最繁忙的集装箱中转港之一;新加坡樟宜机场,疫情前每年接待旅客7000万人次,是其常住人口的12倍多。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使新加坡这样一个在世界地图上呈点状的国家拥有了全球枢纽的重大价值。
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新加坡是东盟成员国中第一个公开表示支持的国家,并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创始成员国之一。
为什么高度重视“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跨国合作项目?从坐落在新加坡河畔的亚洲文明博物馆,或能寻找到一些答案。馆内展陈着唐代沉船“黑石号”上出水的大量珍贵文物,“封存”千年的精美陶瓷器、金银器,展现了当时中国与东南亚、中东地区借助海上丝绸之路开展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盛景。
杨莉明细数新加坡的核心价值观,其中包括“保持开放、同世界接轨”。她说,新加坡面积上属于“弹丸之地”,如果不与世界接轨,就难以拥有发展资源和人才,更不用说经济上的成功了。
“一带一路”以开放包容为合作理念,铺就的是一条共同发展的繁荣之路。
从贸易数据看,中国与新加坡去年双边贸易额1151.3亿美元,同比增长22.8%,中国已连续10年成为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今年上半年双方贸易额同比增长27%。
同样是2013年以来,新加坡是中国最大的新增投资来源国。2022年4月,新加坡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中国累计最大外资来源国。截至2023年3月底,新加坡累计在华实际投资1348.3亿美元,中国累计对新加坡投资812.4亿美元。
沿着“一带一路”南来北往,中新两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利共赢合作更为密切。
“新加坡之所以蓬勃成长,仰赖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李智陞说,“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着力于消除投资和贸易堡垒,新加坡对此有强烈共鸣。在两国领导人推动下,中新关系在今年由“与时俱进的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为“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
纵观中新合作历程,共建标志性项目(也称“旗舰项目”)是重要抓手。政府间合作项目有苏州工业园区、天津生态城、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有广州知识城,地方合作项目有新川创新科技园、吉林食品区、南京生态科技岛等。这些项目带来境外投资,也推动当地的高质量发展。
以首个合作旗舰项目苏州工业园区为例,经过多年发展,园区内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总部、全球灯塔工厂等云集,连续7年位列中国商务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第一,202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515.61亿元。
地方合作项目中的新川创新科技园,位于成都高新区,目前已聚集高能级项目100多个,率先建成四川首个公开道路上的L4级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示范应用场景,园区内的新加坡创新中心企业入驻率达95%。
从苏州工业园区到新川创新科技园,中国与新加坡围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建设若干合作平台,把新加坡在园区运营、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经验引入中国,在共建中共享发展机遇。
“新加坡与中国合作的广度深度,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远超其他同类型合作。”杨莉明认为,新中两国持续深化交流合作塑造的优势,激励双方合作朝着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范围迈进。
B
你所不知道的新加坡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20%
●在有限土地上往高端、高空发展,成就现代工业热土
●在全球多个细分领域占据头部位置
今年上半年,新加坡入境旅客628万人次,同比增幅超300%,旅游业呈稳健复苏态势。对于这个面积只有730多平方公里的国家而言,经济增长动力是来自旅游业、“起家”的港口贸易,还是金融保险业?都有贡献,但许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新加坡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20%的发达国家。
傅海燕坦言,新加坡人多地少,要容纳机场、港口、住房、商场、公园、产业、垃圾处理等各项功能设施布局,面临巨大挑战。土地资源如此紧缺,如何发展制造业?
“土地是有限的,土地的使用却是无限的。”颜金勇介绍,新加坡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追求“两高”:一是高端化。“比如生产打印机,无论效率如何提高,产量增长总会存在天花板,而如果转向生产3D打印机,就可能获得更大的产值和利润。推进制造业新陈代谢,鼓励企业向价值链更高端转型。”
二是高空化。“向上发展,在旧厂房更新中建设更有效率的多层厂房、高层厂房。”“堆叠式厂房”即是新加坡的创造,这类厂房多以3层叠3层、最高为9层的形态组成,每栋楼有8到16个单元,每个单元都配备了专用装载区和停车场。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新加坡发展制造业精通“无中生有”之道。其本岛西南方向,有一座裕廊岛——一个通过填海造地方式将七个小岛并为一体的岛屿,岛上化工企业林立,是世界三大炼油中心之一,每天原油加工能力140万桶,每年乙烯产能400万吨。新加坡不产一滴油,却抓住途经船舶对燃料的需求及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实现了能源与化工产业的惊人发展。
“无中生有”背后是对“先规划、后运营”理念的坚持。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早在本世纪初,新加坡就在国家战略层面制定了长期的生物医药产业规划,以减轻对电子制造业的依赖。如今,80多家知名制药和医疗企业、2.4万名员工集聚新加坡,形成“大士(生物医药园)制造、启奥(生物医药园)研发”的产业格局。据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数据,2022年共有总值190亿新元(按当前汇率折合人民币1020亿元)的产品在新加坡制造并销往全球。
受限于国土面积,新加坡高度重视“产城一体”发展,提出集“工作、学习、生活、休闲于一体”的活力社群概念。“规划不是一天就能实现的,但必须通过规划告知人们这里未来会有什么。”傅海燕认为,规划对避免“邻避效应”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马高岛距离新加坡本岛约8公里,垃圾焚烧后的灰烬以及不可回收的工业、建筑废弃物等被填埋于此。登上岛屿,没有刺鼻的臭味,放眼望去,可见茂密的红树林和优美的海岸线。
新加坡采取一系列举措推动绿色发展,包括打造绿色建筑,要求开发商拿多少面积土地,就要按照1∶1甚至1:4的比例恢复绿化,从而打造“大自然里的城市”。因此,一幢幢新加坡建筑,地面、外立面、屋顶皆绿意盎然。
星展银行将位于武吉知马路的一幢四层办公大楼,改造成新加坡首个净零排放建筑。该建筑由屋顶铺设的397块太阳能板提供电力,并采取智能控温、自然通风等节能措施,使建筑总能耗与建筑产生的可再生能源量实现平衡。
今年初,新加坡宣布将在2024年和2025年把碳税从5新元(约26.9元人民币)/吨二氧化碳当量,上调至25新元(约134.3元人民币)/吨二氧化碳当量。新加坡是东南亚首个征收碳税的国家,按照《新加坡碳定价法案》规定,每年排放温室气体达2.5万吨以上的所有设施均需缴纳碳税。
征收碳税是否会因增加企业运营成本而降低招商吸引力?“征收碳税的目的,是为了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只有这样,才可持续地推动新加坡未来经济增长。”颜金勇说,新加坡政府希望碳税收入越来越少,如果做到就意味着诸多企业已进入降碳、脱碳乃至碳中和的阶段。
制造业是碳排放大户。即便是在提高碳税的背景下,新加坡依然坚持推出“制造业2030愿景”,确立了到2030年,制造业增加值比2020年增长50%的目标。
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使全球市场的许多细分领域头部位置频现新加坡身影——
全球70%的半导体引线焊接机、60%的微阵列、35%的热循环仪和质谱仪、30%的助听器、20%的半导体设备、10%的制冷压缩机在新加坡制造,全球收益前十的药物中有4种在新加坡生产。
C
四川与新加坡的合作新空间
●经贸领域增长空间广阔
●重点产业领域合作契合新川双向发展需求
●双方深化数字化合作大有可为
四川是中国经济大省、西部“领头羊”,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产业门类齐全、市场腹地广阔,加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新加坡投资者“走进来”不难理解——新加坡累计在川设立企业747家。
四川为什么要走过去?“新加坡仅有560多万人口,市场规模较小,但不要忽视了新加坡的辐射能力。”徐芳达说,如果以新加坡为起点,近则接轨东南亚市场(人口6.5亿),远则通达全球。
目前,新加坡与全球600多个港口实现通航,多年蝉联“全球最顶尖国际航运中心”殊荣。据徐芳达介绍,新加坡正在建设规模更大、技术更先进的新港口——大士港,吞吐量为6500万标准集装箱,数量接近现有规模的两倍。
近年来,一条纵贯中国西部的国际物流“大动脉”——西部陆海新通道,以国际铁路班列、铁海联运等方式,联通中南半岛。工业设备、化工品、汽车配件、食品等“四川造”,搭乘“钢铁驼队”自成都经泸州(或宜宾)、百色抵达北部湾,再通过海路运往新加坡等东盟国家。相比东向走长江水道,时间至少节约1/3,成本也有显著下降。与此相关,今年上半年,四川向新加坡出口额达76.2亿元,同比增长35.8%。
未来,四川与新加坡的合作在哪些方面存在新空间?首先是经贸领域合作。放在中国与新加坡深化合作的大局中看,四川与新加坡经贸潜力巨大。就投资而言,新加坡对四川投资占对华投资总额的5.8%;就贸易而言,新川贸易占中新贸易总额的比重仅为2.2%,增长空间广阔。
前不久,中新两国宣布实质性完成自贸协定升级后续谈判,双方将在原升级协定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服务贸易和投资开放承诺水平,彼此“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而西部陆海新通道也正不断完善铁路、公路、港口、口岸等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培育国际铁海联运、跨境公路运输、国际铁路联运等物流组织方式,四川特色产品通往东盟国家的物流大通道将变得更加便捷畅通。
其次是重点产业领域合作。四川坚持工业当先、制造为重,实施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加快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六大万亿级产业,这些重点产业发展契合了四川和新加坡的双向发展需求。
颜金勇颇为关注能源领域合作。新加坡主要靠天然气发电,目前尝试实施太阳能发电项目,探索在水面或者屋顶发电的可行性。四川是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基地、最主要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在制造和应用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作为龙头企业之一的通威集团,已在新加坡投资布局。
四川打造千亿氢能产业,新加坡亦启动国家氢能战略,提出到2050年时,氢能可占发电燃料的一半之多。颜金勇提醒要提高对氨能产业的重视程度。氨能是零碳燃料和氢能载体,新加坡计划推动船舶燃料向氨能转型,有望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巨大应用市场。此外,新加坡计划到2040年前逐步淘汰化石燃料汽车,中国新能源整车及有关配套企业参与新加坡“试点”,以此为拓展东盟市场的“跳板”,或是一个不错选择。
三是数字化领域合作。徐芳达认为,中国在数字化方面走在全球前列,许多有益探索值得新加坡借鉴。比如,随着中国沿海省份推进智慧港口建设,港口数字化程度有了显著提升。
今年举行的新加坡—四川贸易与投资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主题之一即聚焦数字经济。2022年,四川数字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大关,力争“十四五”末超过3万亿元,占GDP比重从现在的35%以上提升到43%。四川与新加坡在深化数字化合作方面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