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来了,民族地区面临哪些机遇和有利条件?

2023-08-17 16:37:16 - 国家民委网站

转自:国家民委

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民族地区又处于对气候变化较敏感的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民族地区应紧抓机遇,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更好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低碳经济来了,民族地区面临哪些机遇和有利条件?

民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碳排放快速增长势头初步扭转。2000年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有力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但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在推动民族地区实现工业化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资源和环境问题,碳排放量增速加快。“十一五”时期,国家实施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民族地区碳排放量增速明显下降。2000年至2019年,民族地区碳排放强度从5.05吨/万元下降到2.24吨/万元,下降55.7%,碳排放量快速增长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据统计,民族地区2000年三次产业比值为23.10∶39.13∶37.77,2014年为12.21∶45.29∶42.50,2015年为12.27∶43.53∶44.20,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型,从根本上减少了碳源,降低了碳排放。

低碳经济来了,民族地区面临哪些机遇和有利条件?

▲工作人员在中国联通贵安数据中心对微模块机房运行状态进行巡检。近年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贵州是全国八个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之一,大型数据中心集群初具规模。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绿色低碳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如,贵州省以大数据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城市智能化、信息化转型效果明显;宁夏回族自治区以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打造粮油、禽肉、乳品、葡萄酒、枸杞、果蔬等绿色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广西壮族自治区推进工业振兴,支持石材建材、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向中高端、绿色化和智能化转型,加快发展稀土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可再生能源产业初具规模。民族地区持续推进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煤炭消费占比逐渐下降,能源结构低碳化趋势明显。如,2021年云南、贵州、广西、青海使用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比例分别为46%、46.8%、38.1%、46.4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藏实施“阳光计划”“科学之光计划”“阿里光电计划”等一批具有较高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太阳能推广示范工程;新疆立足丰富的风、光、热资源,在哈密等地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碳汇经济带动能力初步显现。民族地区推进林业等碳汇经济先行先试,经济带动能力初步显现。如,2004年,广西、内蒙古、云南等省区首次启动林业碳汇试点项目;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全球首个清洁能源发展机制(CDM)再造林项目于2006年正式落户广西;2007年,云南腾冲9万吨森林碳汇项目成为全球首个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CCB)金牌项目;2014年内蒙古启动林业碳汇项目试点工作,销售国际核证碳减排项目(VCS)碳汇产品。这些项目的实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把握好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国家大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出部署。“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作出部署。2022年国家能源局发布《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0年、2012年和2017年开展三批次低碳试点工作,覆盖民族八省区,推动民族地区低碳经济体制机制持续完善。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快推进。中国碳交易试点自2011年建立以来,覆盖20多个行业近3000家企业,累计成交额超过100亿元。2021年7月,我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线上交易。民族地区积极主动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有助于加强电力、钢铁、水泥、石化和造纸等重点行业的碳排放控制与管理,不断提升企业碳资产管理能力,从而加快低碳产业发展步伐。

民族地区可再生能源丰富,碳汇资源优势明显。民族地区是我国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最丰富的地区。良好的资源禀赋,为民族地区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基础,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机遇。民族地区碳汇资源丰富。据统计,2020年全国森林面积为22044.62万公顷,其中民族地区为9700.26万公顷,占44%。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湿地总面积5360.26万公顷,其中民族地区有湿地2636.61万公顷,约占50%。目前,我国参与的29个国际森林碳汇项目中,民族地区参与了12个。

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释放政策红利,高水平、高起点发展现代工业,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化低碳技术引领。民族地区应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持续推进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大力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和项目,加强低碳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先进企业的交流合作。要立足实际,完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和模式,加强制度保障,完善财税政策。

低碳经济来了,民族地区面临哪些机遇和有利条件?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的一座光伏电站。近年来,地处柴达木盆地的海西州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集群,清洁能源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新华社记者张宏祥摄

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优势,逐步降低煤炭等能源消耗比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强新能源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普及。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严控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能源消耗高的行业新增产能和过快增长,依法依规淘汰水泥、钢铁等行业落后产能,加快构建新能源、新材料、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和集群化方向发展,构建战略性产业增长引擎,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加快推广低碳试点,增强社会低碳意识。要大力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各类平台,传播低碳理念,开展“全国低碳日”“全国生态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增强公众的低碳意识。鼓励企业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培训,研发低碳技术,不断推出低碳产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社会团体和志愿者的作用,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同时,要持续开展低碳城市建设试点,推广成功经验,发展低碳工业、能源、农业、交通、建材、生活等,引导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作者单位:龚乔,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刘湘,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