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说“我不配”
说个故事
▌恒恒妈
我没有给儿子小恒零花钱的习惯,吃穿用度但凡他需要,我都帮忙准备妥当,导致他衣食无忧,却也无钱可花。在小恒小时候,我还为他不乱花钱而骄傲,直到他上了初中后,口头禅突然变成了“我不配”,让我有些害怕了。
有一段时间他数学成绩有些低,我张罗给他找个老师补一补,他一听高额的费用就特别抵触,誓死不从。到了换季时,我想拉他去商场,给他买一些衣服鞋子。少年长得快,一年一个样,我总得让他试穿一下才敢买吧,可他根本不会跟我出去。即便我给他买到家,让他试试是否合适,他也不情愿。
节假日,难得一家人都休息,想一起出去吃一顿大餐,看看电影之类的,他也不愿意去。这些情境中,他用来阻挡母爱的盾牌就是反复说出那三个字:“我不配”。每次听到“我不配”都有扎心之感,即便我条件反射一般,立马说出:“你怎么不配?你最配了。”可感觉小恒根本没听进去。
最可怕的是,一次闲聊时,小恒说他不想上学,将来也不想上班,就想在家待着,他什么都不需要,光吃大米饭饿不死就行。我吓得不行,这才哪到哪呀,他就想辍学啃老了?我激发他的欲望:“这世界那么大,你得走出去看看呀,交交朋友,旅游什么的,窝在家里有什么意思呀?”他却说:“有意思,给我一个平板电脑,我就在床上躺着就行。”
还没怎么着呢,他就想躺平了。这让我不得不反思,我的教育哪里出了错?是我反对儿时的他吃垃圾食品,买各种小玩具的行为伤害到他了吗?还是我平时对他唠叨多,夸赞少,在精神上打压到他了?
改进一点点来吧,都是自己挖下的坑,就得自己填。
我尽量不批评他,即使是建议,也绕着圈子委婉地表达。日常生活里也多夸他,不仅仅学习方面的,态度真诚又直接,肉眼可见他很受用。虽然我是第一次做妈妈,但我做过孩子,将心比心,家长给予的欣赏与肯定,没哪个孩子会不想要。
小恒上了高中后,我就把他一个月的伙食费、打车费和零食费早早放在鞋柜抽屉里,他要需要自取即可。知道他偶尔会买辣条、奶糖和饮料,我本心不愿意他吃这些东西,但想到“水至清则无鱼”,就闭嘴不发表意见了。
上个月,小恒考试成绩提高了63名,一名十元钱吧,我特意找了个红包,装了嘎嘎新的六百三十元给他。他没要,说想要一百元网购。恒爸说:“你想要什么我给你买就行了,有那些时间你学会儿习多好。”小恒气馁了,说:“那就算了,我什么都不想要。”我赶紧拦着恒爸,难得小恒有诉求,大人应该鼓励配合。因为小恒未成年,没有银行卡捆绑,注册账户也用不了。我把自己的淘宝账户借给小恒用。
连着两天晚上,小恒都用睡觉前刷视频的时间去网购。在小恒花钱这方面,我觉得放手晚了,恒爸说:“无所谓早晚,花钱一学就会,而且消费观念也需要不断体验不断修正。买错了、贵了、后悔了都是必然要经历的,他躲不掉。给他钱让他感受去吧。”
到货后,我陆续去帮忙取回来,摆在茶几上,没帮拆,不能剥夺别人拆箱的快乐啊。小恒大半夜到家后,一一拆开,很高兴地拿来与我们分享。他买了风琴盒、网格本和盲盒笔,还有励志贴、桌扣等零零碎碎的一大堆。
第一次网购给小恒打开了新世界,他不时感慨,网上产品种类之繁多,价钱之便宜。而我和恒爸也看到了他的喜好和兴趣所在。恒爸说:“幸亏孩子自己买了,否则我想不到给他买这种东西,款式颜色也不会选到他喜欢的。”
最后,小恒拿出一把古香古色的折扇,说太好看,一眼就相中了,一定要送给妈妈。哈哈,不过一百元,里面还能有我的礼物。真没想到,感动收下。看着小恒的笑脸,我真开心,他敢表达自己的需求了,也能享受物质的快乐了。
就在昨天,听着新闻吃早饭时,小恒貌似随意地说:“妈妈,将来等我上班挣钱了,我领你们去厦门玩。”哎哟,孩子画的这张大饼真香,比“我不配”好太多了。
插画赵敏
讲点心理
▌付厚智
我们需要两种“营养”,一种物质上的营养,一种精神上的营养。
小恒在过去的成长中,充分获得了物质营养,得到的精神营养不足。这种匮乏感会形成不满,甚至是愤怒。但是这个愤怒却不好表达,因为物质上父母做的的确很好,伦理道德方面也不允许孩子对父母出言不逊。这股愤怒就不能顺利表达。这就像是一把刀,我不能捅向你,结果就只能捅向我自己,然后喷你一脸血,以表达我的不满。这就是“我不配”这句话的由来。小恒表面上在说自己卑微、地位低下,像是在攻击自己,实际上是“怒怼”父母。这就是过去小恒表达不满的模式。
好在母亲开始改变自己的态度,去鼓励和称赞小恒。一方面,它改变了小恒“精神营养不良”的现状,另一方面,小恒被他人尊重和重视,自然也就学会了尊重和重视自己。于是他开始有所改变。
母亲另一个重要的决定,是给了小恒自主感。在过去,小恒觉得自己有大米饭吃、有平板玩,这辈子就可以了,这实际上是在表达一种“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简单理解就是:我努力过很多次,但没有好的结果,我很无助,于是就不再努力,主要表现就是“摸鱼”、“躺平”、“懈怠”。
想要解决习得性无助,就得让一个人重新习得能力感。最主要的,就是让他自己一个人去解决一些问题。就像学步期的孩子,需要自己迈开腿,才能相信自己有走路的能力。让孩子自己网购,就是基于自主性的过程,小恒在网购过程中,需要理清自己的愿望,选择合适的商品,然后完成一系列购买操作,最终得到奖励。这些实践都在强调“我能行”,自然也就化解了习得性无助。
小恒的经历告诉我们,除了物质营养,精神营养也很重要。而精神营养不仅有称赞和鼓励,还有“放心让你自己做决定”的信任。
(付厚智:资深心理咨询师,幼儿健康成长指导师,曾多次参与灾后心理援助项目。北京晚报心理专家团队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