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乙类甲管,精准检测助力多种病症的有效诊疗
转自:之江生物
NEWS
近期,自山东聊城一肉牛养殖场发现个别炭疽病例后,“炭疽”一词频频登上热搜。何为“炭疽”?人与人之间能否传播?又该如何诊断?
人畜共患乙类甲管
炭疽,由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anthracis)引起,是一种主要影响牛、羊、马等草食动物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
人类感染通常源于接触病死动物或其制品,尤其是牛羊养殖、屠宰、贩卖和皮毛加工人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炭疽被列为乙类传染病,但肺炭疽因其高传染性和严重性,实行甲类管理标准,即"乙类甲管"。
草食动物易感,杂食动物如猪、狗、猫等也有发病,肉食动物食用炭疽病兽肉也会造成感染。人对炭疽易感,易感性无种族、年龄与性别的差异,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接触机会和接触方式。
“人-人”传播极为少见
主要传染源:炭疽患病动物和死亡动物尸体
途径1:经皮肤接触感染
人在宰杀、剥食病患动物时,或者接触了可能被病患动物的血液、排泄物等污染过的物品时,该细菌便可能通过皮肤上的微小伤口进入体内,引起感染,这也是最常见的皮肤炭疽类型,占全部病例的95%以上。
途径2:经口感染
主要因摄入污染食物而感染,与饮食习惯和食品加工有关,如未经高热加工处理的风干牛肉等。
途径3:吸入性感染
吸入污染有炭疽芽胞的尘埃和气溶胶,这种感染很少见,最常在皮毛加工厂的工人中发生。当炭疽芽胞被作为生物武器使用时,这种感染方式则最常见。
途径4:虫煤传播
昆虫偶尔可作为传播媒介引起人类感染,主要是蚊、螯蝇等昆虫吸食患病动物血液后再次叮咬人类引起。
传
播
途
径
据表现可分为5类
潜伏期一般为1~5日,也有短至12小时,长至2周者。常侵袭皮肤,偶可累及咽部、纵隔或肠道。
皮肤炭疽:
最常见,病变多见于手、前臂、面、颈和下肢等裸露部位皮肤。典型皮肤损害表现为具有黑痂的浅溃疡,周边有小水疱,附近组织较为广泛的非凹陷性水肿。若贻误治疗,预后不良。
肠炭疽:
少见且不容易识别,可表现为急性肠胃炎型或急腹症型。如不及时治疗,常可导致死亡。
肺炭疽:
初起为“流感样”症状,多在暴露后2~5日出现,通常持续48h左右。此后病情突然急剧进展,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紫绀、咯血等。可迅速出现昏迷和死亡。
脑膜炎型炭疽:
多继发于上述三种临床类型,起病急骤,有剧烈头痛、呕吐,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呼吸衰竭,脑脊液多为血性,少数为黄色,压力增高,细胞数增多。病情发展迅猛,常因误诊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死亡。
败血症型炭疽:
可继发于皮肤炭疽、肠炭疽和肺炭疽,也可直接发生。表现为严重的全身症状,高热、寒战,感染性休克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表现,皮肤出现出血点或大片淤斑,腔道出血,迅速出现呼吸与循环衰竭。
炭疽的确诊诊断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以下任一项者为炭疽确诊病例:
(1)细菌培养到炭疽杆菌。
(2)炭疽核酸检测阳性。
(3)血清抗炭疽杆菌毒素的特异性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
(4)具有下列任意2项:
①显微镜检查发现两端平齐呈串联状排列的革兰染色阳性杆菌;②炭疽杆菌抗原阳性;③炭疽杆菌抗体阳性;④暴露动物标本或环境标本细菌培养到炭疽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