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观察】“一带一路”沙龙走进居然之家,专家共议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
当前,伴随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新型电子商务的发展,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国内传统零售行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走出去”成为部分零售企业的新选择。对于中国零售企业而言,在“走出去”过程中应该制定什么样的战略?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市场?采取何种投资方式?怎样管控各种风险?财务如何进行合规管理?
8月15日下午,在亚布力企业家论坛主办的“一带一路”沙龙上,居然之家作为中国泛家居零售行业的龙头企业,分享了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化运营的实践与经验,来自咨询、法律、财税方面的专家就“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
亚布力企业家论坛理事、居然之家创始人兼董事长汪林朋,亚布力企业家论坛秘书长张洪涛出席当天的沙龙并致辞,居然之家国际业务部负责人薛亚奇、居然之家洞窝公司运营中心负责人唐亚杰分享了居然之家海外线下与线上业务的发展经验,君智战略咨询创始人、董事长谢伟山就零售行业“走出去”战略进行了分享,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费维琦就零售业国际化发展的风险进行了分享,德勤中国副主席吴卫军就零售行业“走出去”的财税问题进行了分享,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秘书、总经理助理黄清,北京贸促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唐海蛟以及91科技集团董事长许泽玮等亚布力论坛会员代表出席沙龙。
居然之家“走出去”:抱团出海
居然之家成立于1999年,是以大家居为主业、以大消费为平台,业务涵盖设计、装修、家具建材销售、物流配送、家政服务、购物中心、生活超市等家庭大消费领域的大型商业连锁集团。作为中国泛家居行业龙头企业,也是中国商业零售行业数智化转型升级的样板,数年前,居然之家就开始谋划“走出去”。
据汪林朋介绍,与数字化、智能化一样,国际化也是居然之家制定的三大战略之一。目前,居然之家已经在中国澳门、柬埔寨金边开设了两家门店。同时居然之家也正筹备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开设门店和建立产业园,即将签约落地。
汪林朋表示,居然之家的出海模式就是“抱团出海”,携同中国家居产业链上的厂家和经销商一起“走出去”。在具体海外业务方面,居然之家有三个大的板块:一是“智能家居体验中心+产业园”;二是“跨境电商—洞窝国际版”;三是“3D-AI设计平台—居然设计家(Homestyler)”。
居然之家国际业务部负责人薛亚奇具体分享了居然之家海外线下业务发展模式。薛亚奇表示,居然之家的海外线下业务,主要分为线下实体店和实体投资。与国内居然之家门店相比,海外线下实体店的主要输出模式是轻资产模式,以智能家居体验中心模式来出海,并带动中国像智能汽车、智能电器等品类一起“走出去”。以柬埔寨金边店为例,据薛亚奇介绍,柬埔寨金边店自今年3月30日正式开业以来,目前已有30多个品类、100多个品牌产品,其中95%都是从国内引进,很好地带动了中国品牌的共同出海,这其中,很多品牌都是第一次“走出去”。薛亚奇也介绍了居然之家中国澳门店与柬埔寨金边店在运营模式上的差别以及居然之家在马来西亚等地区即将新开门店的情况。
居然之家的实体投资目前主要是新柔商贸城和印尼产业园。据薛亚奇介绍,居然之家将在新山打造一个涵盖智能家居,包括电器、建材等品类的商贸城,商贸城功能包括转口贸易、二次加工等。
居然之家洞窝公司运营中心负责人唐亚杰分享了居然之家海外线上业务的发展情况。目前,居然之家海外线上业务主要有两个板块,一是跨境电商,二是AI设计平台。在跨境电商方面,居然之家以新马泰、印尼、越南、菲律宾为一期目的地,服务主流品牌和产业带品牌出海,并配合本地卖场打通线上销售渠道。在AI设计平台方面,居然设计家(海外版名为homestyler)是深度链接用户、社区与商品的、面向全球的一站式数字化设计工具和设计师内容社区平台。目前,居然设计家全球注册用户已超1600万,海外版Homestyler注册用户已超1400万,其中,3D商品模型超1334万,空间设计案例超3440万。随着居然之家“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居然设计家预计未来3年内全球注册用户将突破5000万,成为全球领先的家装家居行业AI设计+营销服务平台。
零售行业的“走出去”战略
对于零售行业而言,应如何制定国际化战略?君智战略咨询创始人、董事长谢伟山就零售行业“走出去”战略问题进行了分享。谢伟山表示,“走出去”是大势所趋,以前是产品出海,但在新的国际竞争形势下,是成本出海、供应链出海、品牌出海。
谢伟山表示,利润是企业实现差异化的结果。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关键是要做差异化思考,与海外零售行业领域的其他全球企业相比,中国出海的零售企业与他们的差异在哪里?如何与这些企业进行竞争,这是零售企业“走出去”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谢伟山认为,中国企业家精神、中国特色应该成为当下企业出海的底色与本质。在中国如此纵深、巨大而且增长快速的市场里,历练出了中国方法,也塑造了中国智慧。将这种智慧和几千年的传承,对人性的洞察注入到“走出去”战略中,真正从人心层面去构建差异化发展战略,将会迎来中国企业一个波澜壮阔的出海新篇章。
同时,谢伟山也指出了当前出海面临的挑战,一是市场割裂问题。从地域看,东南亚市场看上去增长速度很快,但问题是市场割裂,比如马来西亚,东马和西马不一样,印尼情况更加复杂,这与中国这个单一大市场情况完全不同。二是文化、法律等的风险问题。海外人文环境、法律法规、信仰不同,“走出去”的零售企业在经营方面必须小心。三是零售企业“走出去”,还面临重新认识竞争环境的问题。当地消费者为什么选择你的门店而不是竞争对手的门店?企业在海外布局,一定要把这个点想清楚。逻辑的可能性通了之后,更要规划现实落地的可能性。此外,还要理解当地消费者,避免犯一些国际品牌在中国犯的错误。
零售行业“走出去”的风险防范
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费维琦分享了零售行业“走出去”可能面对的法律风险。费维琦认为,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零售企业,尤其是家居企业,在进入海外市场时面临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合同纠纷、税务合规等六大方面。
一是知识产权侵权风险。外观设计、实用新型、发明专利以及商标等知识产权是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零售企业“走出去”务必考虑涉及知识产权的法律规定、知识产权诉讼、平台侵权、盗版假冒等问题。技术泄露、产品侵权等侵权行为不仅会影响企业在海外的经济效益,也会损害企业声誉。
二是跨境电商法律风险。利用跨境电商开展国际贸易时,除关注知识产权保护外,也需重视数据安全、合同条款、消费者保护、跨境支付结算、跨境物流配送等问题。要遵守数据保护法规,确保电子合同的合规性,同时要管理好跨境支付,完善物流和配送体系,建立消费者投诉渠道。
三是进出口法律风险。零售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必须严格遵守目标国家的各项进出口法律法规及合规要求,包括出口管制政策、关税制度、配额限制、检验检疫要求以及国际制裁等,确保不与受制裁个人或实体进行交易。全面了解并遵循这些规定,对于确保合规运营和顺利开展国际业务具有重要性。
四是产品安全与质量风险。要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开展安全测试评估,明晰产品警示与说明,制定售后服务制度,严格供应链管理,应通过严格控制生产和供应链各环节,确保产品符合国际标准,保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五是劳动用工法律风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劳动法律法规存在显著差异,企业必须熟悉并遵守当地的劳动法律,包括工资支付标准、工时规定、假期权益、解雇程序以及其他员工福利要求。
六是税收合规法律风险。企业在海外运营时,必须严格遵守当地税法,遵循相关的税务申报和支付程序,正确申报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其他地方性税费等各项税务,避免任何形式的逃税行为,防止法律风险和罚款。企业应通过准确掌握和执行当地税法要求,在全球市场中建立稳固的经营基础。
零售行业“走出去”财税合规建设
对于零售行业企业“走出去”如何管理好财务风险、建设税务合规体系,德勤中国副主席吴卫军首先对财税风险的具体分类项进行了介绍。企业财税风险首先要考虑的是汇率风险,企业用什么货币记账、结算,这对“走出去”企业的经营成果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货币实质上是一张国家发行的借条,要认识到货币的本质,避免选用可能会发生高通货膨胀风险的经济体货币为企业的功能货币。财税风险其次要考虑的是利率风险,企业应该有一定的杠杆,而资本是有价格的,对于企业而言,降低利率应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这一方面有赖于企业信用,有赖于企业高质量的风险信息披露,另一方面也有赖于企业财务人员的谈判能力。第三是流动性问题。流动性风险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企业要有持续经营的能力,但也要做好流动性管理,有破产清算的准备,这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二是选择适合本行业本企业的会计周期。以自然年度作为会计周期对零售行业并不友好,因为年底以及随之而来的春节期间,正是大卖场生意火爆的时候,但零售企业要开始关账。因此零售企业出海,不一定要以自然年度为记账周期,可以对会计年度做一些调整。
对于税务风险管理,吴卫军认为,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必须重视一个重要的隐形合作伙伴——政府,依法纳税,这极为重要。同时,企业也要合理交税,建设税务合规体系。 在新时代,董事长的沟通主题是如何合理缴税,而不是合理避税。
最后,吴卫军认为,专业服务公司是给企业家发展抬轿子的人,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要学会用好专业服务机构。
北京贸促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唐海蛟,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秘书、总经理助理黄清也在沙龙上做了评点分享。
“一带一路”沙龙是亚布力企业家论坛研究中心基于对“一带一路”的长期研究推出的小型线下研讨交流活动,沙龙聚焦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共建的实际业务问题,邀请专家提供解决方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