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入选全国第四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西畴县做了哪些事?

2023-09-17 06:59:55 - 云南发布

日前,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的通知》(第四批),向各地推荐11个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石漠化综合治理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入选。

和小布一起了解

西畴县石漠化综合治理

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详情

↓↓↓

【关注】入选全国第四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西畴县做了哪些事?

【关注】入选全国第四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西畴县做了哪些事?

秃岭荒山变绿水青山,怪石嶙峋到石漠绿洲

西畴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国土面积1506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达99.9%,裸露、半裸露的岩溶面积达75.4%,是云南省乃至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曾被外国专家判定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20世纪90年代初,西畴县石漠化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1.6%,人均耕地只有0.78亩,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存条件恶劣。1985年开始,西畴人民坚持开展石漠化治理,孕育了著名的“西畴精神”,谱写了石漠化治理的光辉篇章。

近年来,西畴县大力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以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为抓手、统筹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产业开发,通过全民行动护生态、求脱贫、促发展,坚持将生态保护修复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有效提升了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深度石漠化地区发展致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径。

核心机制

按照“石漠化治理+生态修复+生态产业开发”模式,由西畴县政府主导,通过修复森林植被、实施土地整治、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方式,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村民作为森林、耕地等重点生态领域的保护主体,通过生态保护补偿资金获得基本收益;并作为承包经营主体,通过“生态+”林农业复合经营产业获得可持续收益,促使生产生活水平提高,将自然资源资产的生态价值转变为经济财富。

具体做法

【关注】入选全国第四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西畴县做了哪些事?

【关注】入选全国第四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西畴县做了哪些事?

【关注】入选全国第四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西畴县做了哪些事?

三光片区“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展新貌

“六子登科”,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

“山顶戴帽子”。在山顶采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公益林保护、严禁乱砍滥伐等措施,修复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山腰系带子”。对山腰耕作条件较差的土地实行退耕还林,大力发展核桃、八角、油茶等特色经济林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山脚搭台子”。对山脚有改造条件的缓坡地实施坡改梯、布设生物埂,修建灌溉沟渠、拦沙坝等设施,形成“保土、保水、保肥”三保台地,实现人均1亩以上基本农田。

“平地铺毯子”。对地势条件较为平坦的土地,加大中低产田地改造力度,改善水源条件,实施高稳产农田建设。

“入户建池子”。通过建立沼气池、节能改灶、安装太阳能等措施,解决群众缺少生活燃料的问题;鼓励在饮水困难地区的群众自建小水池,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

“村庄移位子”。对环境特别恶劣且失去生存条件地区的农户实施易地搬迁,村庄向条件好的地方迁移,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输出,缓解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关注】入选全国第四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西畴县做了哪些事?

【关注】入选全国第四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西畴县做了哪些事?

兴街镇安乐村委会东瓜小寨村小组乡村环境整治前后对比

生态修复,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建设水利设施,促进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科学布局水利基础设施,优先规划石漠区、重旱区、老旱区的设施建设,确保人畜饮水安全保障全覆盖。实施“五小水利”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散水集用、小水大用、丰水枯用、远水近用、低水高用”。组建用水协会,将部分农村供水移交协会管理,聘请村级水管员,有效解决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

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实施畴阳河、鸡街河河道治理工程,加快污水管网建设,分步分区域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完成废弃矿山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3379亩。开展“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加大清洁能源推广使用,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实施“5分钱”工程,破解乡村环境整治难题。每名村民每天交5分钱,一年交费18元,县级财政按照以奖代补形式进行保洁费用补助,由村集体聘请人员开展村内道路、公共活动场所等卫生保洁工作,全面解决了乡村环境脏乱差问题。

【关注】入选全国第四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西畴县做了哪些事?

【关注】入选全国第四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西畴县做了哪些事?

西洒镇坝尾等2个村开展土地整治项目前后对比

保护开发并重,显化综合效益

突出“小县大质”,实现小县大发展、大提质,探索“生态+”发展模式。

生态治理,实现生态在“治理中保护”。在“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模式基础上,实施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土地整治、村庄美化、扶贫安居、产业发展等项目建设,投入资金3.1亿元,实施土地整治2.2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高效节水灌溉1万亩,成功申报国家石漠公园,巩固生态治理成效,形成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供给体系。

生态补偿,实现群众在“保护中增收”。在森林、耕地等重点生态领域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实现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补偿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到每亩10元,多元化补偿机制初步建立。聘请生态护林员1037名,推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脱贫。

生态开发,打造林农业“复合发展”模式。“林+禽”模式,发展以乌骨鸡为重点的生态畜禽养殖,建成集乌骨鸡种源、育种、生产为一体的基地示范园;“林+药”模式,依托北回归线“黄金十字带”的特殊地理环境和自然禀赋,发展以重楼、苦参为重点的中药材产业,建成一批高品质中药材药园,成功申报并推进“云药之乡”建设;“林+果”模式,依托退耕还林等政策,打造以猕猴桃、柑橘、杨梅、火龙果等为重点的特色水果产业基地。

主要成效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通过30年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西畴县从一个“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蝶变成为如今的康养旅游地,累计改良土地42.64万亩,新增耕地1.64万亩,治理小流域面积230.82平方公里,有效遏制了石漠化的蔓延。全县森林覆盖率从90年代初的25%提高到54.8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集中式饮用水源和备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县域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等指标持续良好。香坪山、瓦厂等地入选“国家森林乡村”,9个乡(镇)完成省级生态乡(镇)创建,2022年西畴县被命名为“云南省美丽县城”。

绿色经济逐渐变强。发展生态产业58.38万亩,实现农业产业增加值11.5亿元、林草总产值6.3亿元,经济林木成了农民将自然财富转变为经济财富的“绿色银行”。扩大优质水稻、猕猴桃、甘蔗、阳荷、八角、古树茶等绿色产品影响力,共获得“三品一标”认证企业及专业合作社6家、认证产品18个。建成三光、香坪山、汤谷、金钟山等4个A级旅游景区,为县域生态旅游、城乡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民生福祉大幅提升。通过人居环境改善、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产业开发,极大改善了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2022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250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70元,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7.5亿元。通过实施“5分钱”工程,2018年以来,累计兑补财政奖补资金2463.38万元,带动1579个村小组自愿缴纳环境卫生保洁费1122.07万元,聘请村庄保洁员6000余人,平均每年带动1000余个农村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户均增收3000元。

苦干实干获得新生

攻坚克难带来沧桑巨变

奋斗创造逐梦美好未来

具有光荣传统的西畴人民

不忘初心、本色不改

向着新时代的目标

迈开更加坚定自信的脚步

资料:云南省自然资源厅文山州委宣传部

信息员:宋红霞资云波

编辑:王艳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