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和温情,为你遮风挡雨
转自:湖州日报
记者 宁杰 俞黎新 廖莹 崔吉丽 徐婧钰
连日来,面对第13号台风“贝碧嘉”来袭,我市各地各部门认真做好抗台防汛各项工作,在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以贴心细致的关怀和服务温暖人心,留下了一个个生动的温情故事和感人瞬间……
保暖就靠这棉大衣
昨天14时40分许,湖城风雨骤然加剧,瞬间打消了湖州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养护分公司工人胡金法的困意。这已是他在太湖路与同心路交叉口坚守的第20个小时,此时路边绿地涌来的水流,将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浸没。
“班长,草坪上不断有水漫过来,得搭围挡,不然再抽水也抽不完。”“好,我马上联系公司送沙袋,我们也快回来了。”……向班组长去电汇报现场情况后,胡金法抬手抹了一把脸,短暂抹去满脸水珠和疲倦,顶着狂风骤雨走向应急排涝泵车,有条不紊地打开开关。
不一会儿,随着2辆黄色巡查车在路边停下,多个应急排涝班组齐聚现场,全员立刻开始搬运沙袋。霎那间,一条黑色隔离带迅速拉开,将水流挡在了路边绿地一侧。2台抽水泵马力全开,不过10分钟便将路面积水统统“喝光”。
关掉抽水泵开关,朝急着赶往下一个积水点的同事挥挥手,胡金法便坐回了自己的“工位”——公交站台里的那排长凳,但公交站台难挡风雨,一切都是湿漉漉的。“就算穿着雨衣,身上也都湿了,一刮风就冷得很。你瞧,我都把棉大衣穿身上了。”在他掀起的雨衣衣角下,记者看到了一条微湿的橙色冬季工作服,“我们得值班到明天18时,今天晚上还得在车里过夜,保暖就靠这件棉大衣和这口热茶了。”
接力守护失散女娃
昨天8时30分许,风雨交加,南浔区公安分局练市派出所接到一位热心群众报警求助,在练市镇练溪桥附近,有一个小女孩找不到家了。
到达现场时,只见一名四五岁的小女孩,惊慌失措地站在路边。
报警人是一名在附近上班的中国二冶集团有限公司的建筑工人,当时看到小女孩哭着在街口来回走动,询问得知小女孩与家人走散,且说不清楚家住哪里。这位热心的内蒙古小伙因担心小女孩被雨水淋着凉,便把自己外套脱下给小女孩披上。
或许是因为紧张和害怕,小女孩努力地想表达自己父母的信息,但没能说清楚。见状,民警抱起小女孩上了警车将人带回派出所。
在派出所里,民警辅警们细心地为小女孩擦干被雨水打湿的头发。经过耐心询问,小女孩说出了爸爸妈妈的名字。民警们根据信息展开调查。很快,小女孩的奶奶匆匆赶来。
原来,奶奶在买馄饨时因等待耽搁了时间,等她回来时却发现孙女不见了,再加上台风天气,心急如焚的她正四处寻找。看到孙女安然无恙,奶奶激动得热泪盈眶,连连向民警辅警们表示感谢。
爱心餐每日送上门
“沈大伯,给您送饭来啦!”昨天11时许,德清县禹越镇三林村村干部钱烨英和高阳阳敲开沈顺林老人的家门,送上了当天的午餐。“蛋蒸肉、南瓜、海带,快趁热吃。”在村干部招呼下,沈顺林高兴地接过了餐盒。
85岁的沈顺林无儿无女,平时一个人居住。他打开餐盒盖,闻着散发着菜香的中饭,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这几天,您就不要出门了,饭菜我们会送过来。这是给您的月饼,祝您中秋节快乐!”听着村干部的一句句嘱咐,他连连道谢。
受台风“贝碧嘉”影响,禹越镇老年食堂从当天起暂时停止营业。然而,前期排摸出全镇共有18位特困、低保老人,部分老人甚至存在出行不便的问题,他们的用餐如何保障?镇里决定,每天由各村(社区)工作人员定时定人送餐上门,让这些老人在台风天也能安心吃上热腾腾的饭菜。
“各村社对辖区情况更了解,与老人们关系更亲近,由各村社工作人员按时送餐上门更快捷,老人们也吃得更安心。”禹越镇社会事务办公室副主任朱月红说。
三林村的爱心餐由万鸟园餐厅免费提供。“餐厅里有新鲜的肉蔬,也有好手艺的厨师,能确保每位老人吃上营养又美味的饭菜。”钱烨英告诉记者,当天村里还为老人们送去了月饼,让老人们开心过中秋。
互帮互助情暖你我
“你们辛苦了,这份盒饭你们先吃!”“不用,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昨天中午,“互让盒饭”的一幕在安吉龙山体育馆上演。
“这两天,这些工作人员就忙前忙后没停下休息过,所以我们除了积极配合外,也想为他们做点事。”建筑工人张路说,“这不,中午工地给我们订的盒饭一送到,我们就想着先让他们吃。”
看着递到面前的盒饭,正忙着搬运矿泉水的昌硕街道建设生态办主任朱聃愣了一下,转而笑着摆了摆手,把盒饭塞回了张路的手中。“谢谢你,我先把水搬好,忙完了再吃也不迟。”
龙山体育馆是此次安吉抗台避灾一个安置点,附近4个工地的630余名建筑工人均被转移安置在这里。
为了让群众能安心在安置点住下,平安度过台风天,自9月15日起,昌硕街道工作人员便通宵值守,根据群众的需求积极做好服务工作。采购垃圾桶、洗漱用品等生活物资,陪着聊天解闷,安排观影活动丰富群众在安置期间的生活……
“这两天,我们也很感动,转移到这里的群众一直在帮忙,搬东西、打扫卫生,大家都很主动。”朱聃告诉记者。
互帮互助间传递的是一份双向奔赴的爱。安置点外,风雨交加;体育馆内,温馨和谐。
安置点吹起“民族风”
昨天10时许,南太湖新区杨家埠小学安置点格外热闹,原来大家都被色彩鲜明、工艺精美的少数民族服饰吸引住了。
“这是哈尼族的传统服饰,刺绣都是手工缝上去的,我们每年都会为家人准备一套新衣服。”来自云南哈尼族的王大姐一边忙着手上的针线活,一边跟围观的工友们话家常。
王大姐是长田漾湿地文化广场项目的建筑工人,中秋假期,她原本计划和丈夫留在工地干活,没想到碰上了台风。“15日上午就接到了通知,说是街道为保证工人的安全,让我们在下午6点前转移到安置点。”王大姐说,当天14时许,大巴车就已经停在项目生活区等着了,大家打包好行李和生活必需品,排队上车,集中来到了安置点。
记者在现场看到,作为滨湖街道3个临时安置点之一,杨家埠小学安置点共安顿了1000余名工人,场地宽敞,且配有电扇和空调,附近还有超市,能为工人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很感谢政府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避风港,虽然外面风雨交加,但是大家心里都暖暖的。”王大姐说。
旁边,工友李彩霞正在给河南商丘的女儿打视频电话,还给女儿看了安置点的住宿情况,“我在这里没事,一切都很好。中秋节快到了,刚刚还有工作人员来发月饼。”李彩霞笑着说,“很甜,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