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礼包⑤丨动漫+手绘漫画,讲好中华文化符号、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2023-01-27 08:00:41 - 国家民委网站

转自:国家民委

为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打造“互联网+民族团结”线上宣传品牌,引导各族群众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2年,国家民委公众号开设了“小宁大讲堂——中华文化符号”系列动漫短视频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手绘漫画专栏,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传播民族团结进步理念、凝聚民族团结进步力量,推动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兔年春节期间,我们挑选了部分精彩文章放入“中华文化礼包”,供您在假期细细品味。

春节:承载中华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

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喜爱与认同。

春节不仅融合了来自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滋养,也为各民族优秀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舞台,形成了具有相同文化内核又兼具地方特点、民族特色的春节传统民俗,如包饺子、裹汤圆、蒸花馍、贴春联、剪窗花、闹社火、逛庙会……正是这种各民族文化开放包容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丰富了中国春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赋予其新的时代特质,使之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故宫: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窗口

故宫,又名紫禁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皇宫建筑群。它的规划布局体现出轴线布局、中心对称、前朝后寝等传统特征,既雄伟壮观又有平衡和谐之美,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和“礼乐复合”文化理念,见证了14世纪之后满、汉、蒙古、藏等民族在建筑艺术上的融汇交流,称得上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

作为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文化成果精品的殿堂,故宫有着独一无二的地标意义和文化象征。历经时代变迁,故宫的价值早已不限于朱红高墙内的宫阙亭台,有形的故宫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外文化交流的场所和见证者;无形的故宫延续着中华历史文脉,承载着国家记忆,彰显着中华文化的软实力。

老子的智慧:“无为而无不为”

鲁迅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道”是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畴。在《道德经》中,“道”字共出现了73次。道之本性是自然无为,但正是这种无为,成就了有为,它被老子概括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在历史上曾多次转化为成功的治国实践。老子提出的“道”的概念,历经两千年传承,已成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核心理念。老子的智慧还漂洋过海,《道德经》成为翻译语言种类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中国文化典籍。

多元一体的中华建筑文化

中华大地上的建筑形态蔚为大观。世界古代三大建筑体系中,只有中国建筑体系首尾相贯、一脉相承,延续了3000余年。由于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态,各民族建筑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

中华建筑蕴含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价值理念。比如,在建筑选址、布局、形制、用材等方面讲究“天人合一”,北京四合院、徽州民居等,就体现了天地、住宅与人的和合秩序。讲究“因地制宜”,古典园林等就体现了对环境的利用。讲究“家国同构”,建筑空间也要体现宗法礼制秩序。从中华建筑文化中汲取民族智慧,有助于我们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新时代的诗意栖居、美丽中国建设。

二十四节气: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植根于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融汇了先进的农学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千百年来在指导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实践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二十四节气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农事活动、生活节俗、时令饮食等多个方面。比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歌都与节气有关。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凉州会盟:各民族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的历史佳话

凉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武威市。公元1247年,在这块土地上,蒙古皇子阔端同西藏宗教界领袖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进行了一场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会谈,后世称这一历史会谈为“凉州会盟”。

凉州会盟使当时的中国大地避免了一场战争,蒙古、藏及其他民族的人民因此免受战争的伤害,促进了各民族友好往来、和平相处。继元朝之后,历届中央政府都对西藏行使着完全主权,都把西藏划定为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洛阳家家学胡乐: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例证

胡乐,是我国古代中原对北方、东北、西北民族音乐舞蹈的称呼,尤其是指来自西域一带的乐舞。汉代张骞凿空西域,来自西域的胡乐源源不断进入中原。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西域乐理传入中原。隋唐时期西域音乐文化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存大量诗文说明,西域乐舞不仅深刻影响着隋唐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深刻影响了中华音乐文化的进程。

千百年来,中华文化的大河滔滔向前,奔腾不息,是因为有各民族文化的活水不断汇入。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千年八廓街:各民族犹如茶与盐巴交融的生动缩影

公元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修建小昭寺和大昭寺。经年累月,人们以大昭寺为中心顺时针转经绕圈,逐渐踏出了一条环绕大昭寺的小径。周边随之形成集文化、商贸、宗教、居住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街区,就是八廓街。

千百年来,各民族在这里美美与共、和合共生,共同将八廓街建设成现在的模样。八廓街承载和彰显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各族人民犹如茶与盐巴相互交融,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创新交融,让千年古街不断焕发勃勃生机。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各民族互鉴融通的典范

“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无愧武灵王。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1961年,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考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赵北古长城后,创作了这首广为流传的《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这段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长城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结晶,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河套地区交融的见证者。

赵武灵王的服制改革,吸取了游牧民族服饰的优点,促进了古代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互鉴。历史长河,大浪淘沙。实践证明,只有摒弃陈规适应变化,紧跟时代步伐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才能使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绵延不绝。

库尔班大叔上北京:爱党爱国故事代代传

库尔班·吐鲁木(“库尔班大叔”)出生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托格日尕孜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他第一次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为了表达对党和毛主席的感激,库尔班大叔萌生了一个愿望:去北京,去看毛主席。1958年6月28日,库尔班·吐鲁木来到中南海,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社会主义建设中,库尔班·吐鲁木把对党的深厚感情,化作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强大动力,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庄重承诺。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库尔班大叔爱党爱国的精神在神州大地代代相传,熠熠生辉。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