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时间的测定为何能影响城市布局?

2024-01-27 04:04:57 - 封面新闻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军详解中国文化的时空观

古人对时间的测定为何能影响城市布局?

1月26日,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军做客名人大讲堂,在阆中古城开讲《中国文化的时间与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人存在的重要维度。人对时间本质的认识、对时间规律的掌握,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走向。

作为世界上最早产生种植农业的国家之一,中国有着漫长的农业社会历史。而要发展农业,需要有足够的掌握时间规律的知识和方法。所以,观象授时对农业文明具有决定性意义。由此衍生的时空观,也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产生了深刻影响。

1月26日,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军做客名人大讲堂,在四川阆中古城开启“古城保护季”第二讲。王军的讲座以《中国文化的时间与空间》为题,细说支撑农业文明的观象授时体系,对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城市、建筑营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王军认为,中华先人有着测定、规划时间的卓越能力,并发展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古人对时间的测定,必须要借助空间来完成。这种测定方式又反过来定义地面上的城市,乃至建筑的平面布局。而且,中国古代观象授时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地平方位测定天体的位置以获得时间。东南西北是春夏秋冬的授时方位,由此衍生出东南西北即春夏秋冬、时间与空间合一的观念。

在整场讲座中,王军以紫禁城、五台山、丽江古城、黄平旧州古镇、安徽黟县、河姆渡、良渚等多个古建筑、古城、考古遗址为具体案例,仔细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时间和空间观念在现实生活中深入、细微的体现。

中国先民如何掌握时间?

“辨方正位”+“历象日月星辰”

王军首先以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古稻遗存、良渚遗址稻谷遗存等为例,梳理了中国农业源于一万年前的发展史。他提到,农业文明之发生,意味着人类不但驯化了作物和动物,还准确掌握了时间,后者则以“辨方正位”(《周礼》语)、“历象日月星辰”(《尚书》语)为基本方法。

在《周礼》中记载“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所谓“辨方正位”,即通过立表测影,以知东西南北,进而掌握二至二分(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得知一个回归年的时间长度。此乃最古老的正位定时方法。

中国先民这种“时间与空间密切融合”的人文观与敬天信仰,又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石——不但塑造了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物质形态,还催生了顺时施政的用事制度、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其对建筑制度的影响,突出体现在时间统领空间的设计,由此形成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时空法式,这在紫禁城与北京城的时空规划中有着经典体现。

1943年,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一书中指出:“明之北京,在基本原则上遵循隋唐长安之规划,清代因之,以至于今,为世界现存中古时代都市之最伟大者。”1949年3月,梁思成组织编制完成《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提出的第一项文物,即“北平城全部”。《简目》在说明中称明清北京城为“世界现存最完整最伟大之中古都市;全部为一整个设计,对称均齐,气魄之大举世无匹”。

谈到北京城时,王军说,不同于蔓长型西方城市发展模式,北京所代表的以天地自然环境为本体、整体生成的东方城市营造模式,导源于中华先人固有之宇宙观,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息息相关。

北京中轴线,当下正在申请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取意于正南北的子午线,古人可以利用这条线测定一年的天数。王军说,如果画不出一个正南北的线,将意味着“找不着北”,将意味着不知道一年有多少天,也意味着没法正常展开农业生产。古人正是通过这条线,测定了一个太阳年的周期,进而分出24节气,然后指导农业生产。如果测定不了空间与时间,就没办法发展农业,也就无法迈入文明的门槛。

王军还讲到,中国的“中”的多种含义。在“中庸”之道中,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立表测影与“中”字型城市布局也有密切的联系。在《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立表测影之法:“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槷以县,眡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其中的槷,即观测日影用的表杆;规,即以槷为中心在地上画出的圆。太阳东升时,表杆之影与圆有一个交点;太阳西落时,表杆之影与圆又有一个交点;将两点连接,即得正东正西之线,此线垂直折向表杆基点,即得正南正北之线。夜里,再考察北极星,可进一步核准方位。在这套观测体系中,“槷”与“规”共同组成了“中”字之形,这正是汉语“中”字所象之形,这对中国建筑乃至城市、村镇以中轴对称的“中”字型布局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一把解读中国文化的强大钥匙

在空间里测定和掌握时间

王军长期致力于建筑历史与遗产保护研究,著有《城记》《历史的峡口》《尧风舜雨:元大都规划思想与古代中国》等。曾获文津图书奖、中国建筑图书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等。其中《城记》被译为英文、日文出版,2009年被《中华读书报》选入新中国“六十年·六十书”。

2016年,王军从新华社被调到故宫博物院工作。故宫博物院的老院长、考古学家张忠培对王军说,你能不能做一下故宫宫廷建筑平面布局的研究?通俗来说,就是弄明白故宫为什么要这么摆房子?有的房子摆在东边,有的房子摆在西边,不能弄反了,这些讲究的背后道理是什么?故宫博物馆需要这样的专业研究。“中国古代的城市营建、空间布局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我跟老院长说,你交给我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他建议我,先秦两汉的书要读一遍,把涉及宫廷制度的考古报告都看一遍。后来我又把《二十四史》里的相关内容也看了一遍。”

在这个研究过程当中,王军把自己深深涉入了阆中先贤落下闳从事的天文历法研究领域中,也真切感受到这种研究的重要性。“我也终于找到一把解读很多问题的钥匙,其中包括张忠培老院长给我提的关于故宫建筑的布局方面的问题。这把钥匙就是古人在空间里准确测定时间运行的规律。也就是说,不管是故宫的建筑布局,还是中国其他重要的传统建筑,其布局核心理念跟古人测定、掌握时间的方式密切相关。那么古人到底是如何测定时间的?时间的测定需要在空间里展开。在测定时间之前,必须先要测定空间。”

来到阆中,向先贤致敬

向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致敬

这次入川来到阆中登上名人大讲堂的讲台,王军说,“这是我第一次来到阆中。这里是我梦寐已久之地。来到阆中,向先贤致敬,向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致敬,是我人生很幸福的事情。昨天我到的时候,已是晚上。但我还是专门去看了一圈。看到锦屏山,看到嘉陵江弯弯绕绕、缓缓流过,我就想到故宫里的金水河的水路,跟嘉陵江的走势很像。金水河的走向是从西北进故宫,从南弯曲,到了太和门前广场,弯曲折向东北、东南,到出水口。这里面包含着古人利用自然选择、构建居住环境场所方面的智慧。”

王军说,自己最想做一个“弄明白中国文化的人。像落下闳这样的先贤所做的天文历法方面的工作,跟每个人的生命、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农业社会时代,天文历法是农业生产顺利发展的重要知识条件。在中国古代,统治者深知观象授时的重要性,‘为治莫大于明时,明时莫先于观象’。在漫长的农业社会时期,谁能够为民众提供观象授时这样的生死攸关的公共服务,谁就能获得权力。告诉人民时间,指导农业生产,是统治者承担的巨大的责任。”

在本场讲座最后,王军强调说,古人这一套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并非“玄学”,而是来源于对世界最为朴实的认知,跟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呼吁大家平时多珍惜还留在大地上的空间建筑,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挖掘其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文化基因。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摄影苏佳馨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