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蓬为姓 随心而安
▌管弦
百家姓,蓬。
蓬,本义为蓬草,也称飞蓬、蓬蒿。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其飞蓬乃藜蒿之类,末大本小,风易拔之,故号飞蓬。子如灰藋(diào)菜子,亦可济荒。”灰藋为藜类植物。飞蓬的花色并不单调,有白色、蓝色、粉红色等,花期很长,可以从初夏一直开到晚秋。
蓬是最接地气的草,但风中飞蓬,又赋予了她袅袅的仙气。
以蓬为姓,随风飘荡,随遇能安。
(明)仇英《蓬莱仙弈图》(局部)
《毛诗品物图考》蓬
《诗经名物图解》蓬
蓬草寻仙
蓬草的有趣,与神话相连。
最脍炙人口的,就是“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球。
球,字伯坚,北海人。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年间,球在山中伐木,忽然闻到一阵异香,他觉得很好奇,便循着香风寻找源头,见到一大片金碧辉煌的宫殿,空旷宁静,影影绰绰。通过殿门往里瞧,近处有五棵玉石做成的树,四个姿容绝代的女子正在弹琴、下棋。宫殿幽深,球因为惧怕,很快退了出来。往回走时,还是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却发现刚才的宫殿竟然瞬间消失了,目之所及,只有一片片青绿树木。球惊惧得赶紧往家里跑,结果更是大吃一惊,自己的房屋和邻里的房屋都不见了,只有大片大片丛生的蓬草。球一时回不过神来,在路边呆立良久,经询问路人,才知道这时已经是十六国后赵石勒的建平年间了。原来,他竟然在山上度过了六十余年。
球的经历,很像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里捕鱼人的经历。这位东晋太元年间的武陵捕鱼人遇到一片桃花林,进入桃林深处,看到桃花源的场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球看到的宫殿,也是世外桃源呀。
因为有这个神话,加上蓬草花儿可以像蒲公英一般随风而飘的性质,蓬草常被比拟成仙草,有蓬草的地方,常被称为仙境。这就有了蓬莱一词。蓬莱亦称蓬壶、蓬丘、蓬莱山,除了有蓬蒿草莱、借指草野的含义之外,还成为专有名词,泛指仙境,也即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五座神山之一(另四座为岱舆、员峤、方壶、瀛洲)。《山海经》记载:“蓬莱山在海中,大人之市在海中”,“大人”就是“仙人”,“仙人”住海中蓬莱。
仙境影像,也许只是海市蜃楼。海市蜃楼这个词,源于蓬莱。中国有关海市蜃楼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天官记》:“海旁蜃气像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云气各像其山川人民所积聚。”且提起海市蜃楼,中国人往往把它视为空中楼阁、神仙福地。
不知山里人球,是否明白了其中道理。但他一定经历了艰难的心路历程。山中看到的那辉煌美景和绝世佳人,和回家后看到的遍地蓬草,一定令他产生了强烈的心理震撼。面对蓬草,他终于归于平静。他指蓬草为姓,自称为蓬球,他的子孙也沿袭蓬姓。《姓氏考略》有此方面的记载。
蓬球并不算是第一个姓蓬者,在蓬球之前,就有了蓬姓。蓬姓源自姬姓,是以地名为氏。据《万姓统谱》记载,西周时期,周天子封支子于蓬州(大约为现在的四川蓬安一带)建立了蓬国,“支子”多指嫡妻所生的次子以下的儿子及姬妾所生的儿子。蓬国的王族就以国名为姓氏,称为蓬氏。当时的蓬国,也是蓬草繁茂。
蓬国、蓬草,造就了蓬姓。蓬姓的宗祠通用联,也清楚地显现了蓬姓的得姓源流和郡望,如“源自西周;望出北海”,上联指蓬氏源于周族王裔,下联指蓬姓郡望出于北海。还有“支衍周族,异见汉朝”“以蓬草命姓,因封地发迹”,都展示了蓬姓的得姓历史。
蓬姓后人奉蓬球为蓬姓的得姓始祖,也许是出于对蓬莱仙境的向往和喜爱。
蓬萌隐迹
因为这些神话故事,蓬姓都或多或少地沾了些仙隐之气。东汉时期北海人蓬萌就是其中的代表。
蓬萌,字子庆,在当地担任亭长之职,因为家里贫困,就到长安做生意,想借以发家致富。到长安之后,看到的一系列事情,让他改变了想法和生活轨迹。
彼时正值王莽当权,代汉建新。王莽担心汉平帝的外戚卫氏家族会瓜分他的权力,就将汉平帝的母亲卫氏及其一族封到中山国,禁止他们回到京师。王莽长子王宇怕汉平帝日后会怨恨报复,就极力反对此事,但王莽不听。王宇便与其师吴章商议,用迷信的方法来促使王莽改变主意,他命其妻舅吕宽持血酒撒于王莽的住宅大门,想以此为异像,劝说王莽将权力交给卫氏。但此事在实行过程中被发觉。王莽一怒之下,把王宇逮捕入狱,王宇被逼自杀。
就是此次杀子事件,让蓬萌对眼前的社会失去了信心。他对亲友说:“三纲(古时指君臣、父子、夫妇的和谐相处之道)已经不存在了,我再不离去也会有灾难了。”然后他将亭长的衣服帽子挂在城门,带着家人渡海而去。
一度人们不知蓬萌踪迹,又因为蓬莱仙境的缘故,就此传说他去渡海寻仙。海上寻仙、祈求长生活动也确实持续了数百年,其中秦皇汉武为最。秦始皇五次出巡,三次到过蓬莱。汉武帝八次东巡,七次到过蓬莱,其中第五次出巡时筑城并命名蓬莱。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秦皇汉武之前就开始了寻访三神山的活动:“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这说明,早在战国时代,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就已经派了许多人去海上寻求仙山了。
蓬萌当然没有那样的追求。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有人发现他编庐在崂山,才知道他一直在隐居。朝廷知道他的去向后,多次召他作官,他都委婉拒绝。
蓬球经历了从宫殿美人之境回到遍地蓬草之实的幻灭过程,隐居时期的蓬萌,也从蓬草之地获得感悟。蓬萌的住处,也蓬草丛生。与蓬草的朝夕相处,他越来越懂得世事变幻的无常。
如果我们把不利于植物生长的各种环境称为挫折,那么蓬草真的是一种非常励志的植物,其成长过程要面临各种考验,比如曝晒、干旱、高温、冰冻、大风等。且蓬草根系很浅,容易折断,到了秋季干枯后,体量变轻的蓬草更是遇风即断,显得有那么些脆弱,难免让人们生出“野外飘零,身不由己”之类无可奈何的感慨。但是,蓬草有强大的生存和适应能力,并不需要同情。第一年受过了那些磨难后,第二年夏季就进入了繁殖期,等到气候再度变得恶劣时,蓬草的种子早已散落到各地,只待来年春风再起、生根发芽、蔓延生长了。这种能避开逆境的生长方式,即为避逆性。
蓬草无论飘到哪里,都能自在怡然地生长,蓊蓊郁郁地繁茂。轻舞飞扬隐仙气,处处安心是吾家。乐天知命、随遇而安,方为蓬草的本性。
在深居简出的日子里,蓬萌常食山中野菜,蓬草的嫩茎、嫩叶、小籽,就是他常常采来食用的。生活虽困顿,但心有暖阳。蓬萌的避世安贫,呼应着蓬草的天性。
蓬实济荒
蓬草有食疗养生功能。来看看三国时期曹魏国郎中、史学家鱼豢撰写的《魏略》中记载的故事,就可知一二:“鲍出遇饥岁,采蓬实,日得数斗,为母作食。”
鲍出是汉末三国时期人,少时为游侠。汉兴平年间,遍地饥荒,人吃人的事件竟时有发生。鲍出和老母以及四个兄弟居住在一起,鲍出兄弟留老母看家,相继出去采蓬。他们采到数升,鲍出就让哥哥鲍初、鲍雅、弟弟鲍成带着这些蓬草子给母亲吃,自己和幼弟继续采蓬。
某天,数十个食人贼用绳子将留守在家的鲍母绑走了。鲍初等人恐惧,不敢追赶。鲍出回家得知情况后,就准备追击贼人。他的兄弟都说:“贼人很多,怎么办呢?”鲍出怒道:“母亲被贼人抓去,还将被他们炖了吃掉,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他攘臂结衽,独自持盾追赶食人贼。追了好几里路终于追上,他冲上前砍死十多人。食人贼分为两路,一路拼命抵抗,另一路押着鲍母继续跑。抵抗的一路不断出击仍打不赢鲍出,只得和另一路汇合。鲍出继续追赶,奋力杀贼,终于救回了母亲及一同被抓的邻家老妪。后来,鲍出的母亲活了一百多岁才去世,当时鲍出已年过七十。鱼豢撰写《魏略》时,鲍出已经八九十岁了,但容貌仿佛只有五六十岁的样子。鲍出及其母亲的长寿,或许也有蓬草的功劳。
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及其将士就得过蓬草的恩惠。本来就有哮喘的王昌龄晚年时期经历了一场重疾,腹泻、腹痛严重,边疆将士看了都心疼和焦急,万般无奈之下按大漠的一个居民的经验行事,将蓬草煎水,加入王昌龄平时服用的药物中。半个月后,神奇的效果真的出现,王昌龄的腹痛、腹泻症状消失了,呼吸不畅等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缓解。
在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中,蓬草还被视为除灾求福的食物,“宫中正月上辰,出池边盥濯,食蓬饵,以祓邪气。”
蓬草之祓邪,就是与其仙境效应有着隐隐相合。多少年来,寻神访仙的传说,内含是人们扬正气、祛邪气、保平安的美好心愿。蓬萌就深知并深信这些。他隐居之处,蓬草遍地。享天地间清风明月,食山野里飞蓬小草。蓬萌以自己的言行,感化了周边很多人。
随遇而安无不可,人间到处有花香,是为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