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理论周刊丨动荡国际局势下中日经贸关系走向及展望
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拼图中国经贸外部大环境
编者按
在美国新政府“美国优先”等政治主张的主导下,国际社会对其加征高额关税表示担忧,这不仅将改写全球贸易关系,也将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带来严重冲击,更将给国际贸易多边体系带来伤害。在这复杂动荡的外部环境下,中国经贸如何自处?中国经济时报特约在经贸领域长期耕耘的专家探析中美、中欧、中日经贸关系,进而拼图未来中国经贸外部大环境。
核心观点:
未来中日双边关系将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冲击,受政治因素和美国因素的扰动性更强,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对此,我国更应以坚定的高质量发展路线应对复杂多变的双边关系和外部环境,以新质生产力为指引,依托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闫坤李清如
随着美国新政府的上任,根据特朗普竞选纲领主张,世界局势和全球供应链将会更加动荡不安。作为全球重要经济体的中国和日本,如何协调双边经贸关系并维护区域供应链稳定成为重中之重。
美国新政府的政策演化及其影响
美国新政府一方面将会延续特朗普在上一任期内的“美国第一主义”方针;另一方面可能会采取更加激进的政策,以确保其在四年任期内能迅速获得执政业绩。这意味着美国在贸易、产业、能源、外交等各方面的政策都会有一定调整,对于中国和日本等全球主要经济体都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影响。
1.经济全球化和互惠主义加速倒退
从特朗普主张的“让美国再次伟大”不难看出,其执政理念是一切以美国利益为出发点。此次其更加强调贸易保护主义和制造业回流,并提出停止外包,让美国成为制造业超级大国。此外,特朗普还要对美国进口的所有商品征收10%的底线关税。可以看出,这不仅是对特朗普上一次执政期间施政方针的延续,还在“美国优先”政策上有所强化。在当前全球经济震荡不安、地缘政治紧张加剧的形势下,其较为激进的政策可能会导致过去几十年支撑全球经济发展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瓦解,贸易自由化所推崇的互惠主义理念也会加速倒退。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伊维拉警告称,特朗普的做法极有可能引发贸易伙伴的反击,造成“双输”局面,进而会颠覆全球贸易体系。
2.全球经贸环境更加混乱
美国新政府倡导的封锁边境、禁止非法移民、对内大规模减税、对外施加关税推动产业链回流等政策,都可能成为通货膨胀的诱因,进而引发全球性大通胀。移民政策增加劳动力成本、大规模减税抬高消费价格,对进口产品施加高额关税将会转嫁至国内产品成本。美国新政府可能对美联储进行直接干预,这也会造成美国金融市场乃至全球金融体系的混乱。在能源政策方面,其重点在于发展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将气候治理置于次要位置,这将干扰各国正在推进的绿色经济和低碳战略。因此,中日等主要经济体面对的或将是一个割裂感和混乱感更强的时代。
3.对华政策进一步强硬化
特朗普在竞选期间提出,将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加征60%的关税,并全面禁止从中国进口电动汽车,以及取消中国最惠国待遇等。这是较上一次任期更为强硬的对华政策。在2016年总统竞选活动中,特朗普曾宣称如若当选将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45%的关税。虽然最终45%的关税并未实现,但是2017年上台后,特朗普就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依据“301条款”对所谓“中国不公平贸易行为”展开调查,多次扩大对中国进口产品加征关税的范围,其中包括计算机、汽车、家具、通信设备等我国对外出口主要产品,并限制中国对美科技产业投资。因此,特朗普此次对华更加强硬的表态,有获取支持率和增加上台后对华博弈筹码的考虑,虽然最终未必会实现60%的关税,但其可能会采取多种措施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涉及范围较上一次更广,并会更加严格限制中国对美出口和投资。这将会加剧中美战略博弈和对立局面。
4.在“美国至上”理念下强化对日本等盟国的战略榨取
在上一次执政时,特朗普就基于“美国优先”的经济外交政策,在迫使北约同盟国增加军事支出的同时,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等国际协议,转而寻求在双边贸易谈判中获取更大利益。例如,与加拿大和墨西哥重新协商北美自由贸易协议,与日本签订双边贸易协议等。对此,日本智库认为,如若特朗普再次当选,将会延续其要求盟国承担相应负担的一贯主张。
中日面临的冲击和挑战
可以预见,在美国新政府任期内,中国和日本都将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受到干扰,一些重点产业,如中国的电动汽车和通信产业、日本的半导体和汽车产业等都会受到冲击。对于中国来说,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高科技围堵和“脱钩断链”威胁,以新质生产力牵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对于日本来说,日本新一轮产业链供应链的国内布局和全球布局面临挑战,作为经济命脉的资源能源进口和机械设备、零部件出口都会受到影响。
1.中日均面临着外部经济环境恶化的风险
美国新政府的贸易政策主要针对各国对美国出口产品增加关税,进而减少美国对外贸易逆差。美国在中日出口贸易中均占有重要份额。根据联合国统计数据,在特朗普第一次上台时的2017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在中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中占比为19.0%,到2023年,这一比例下降至14.8%;而由于日本近年来采取深度跟随和绑定美国的经济外交策略,日本对美国的出口在其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中占比由2017年的19.4%上升至2023年的20.2%。同时,中日均为美国贸易赤字的主要来源国。2023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为3360.6亿美元,日本对美贸易顺差为690.9亿美元。
因此,中国虽然已经逐步降低对美出口份额,但巨额贸易赤字的存在仍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针对国,而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也不容小觑,且对美出口份额逐渐上升。一旦美国强化关税措施,对中日均会造成冲击。同时,美国新政府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政策还会在整体上恶化全球贸易环境,造成全球供应链收缩,对于深入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中的中国和日本来说,都是严峻的挑战。
2.我国重点产业恐遭针对性打压,高科技围堵和“脱钩断链”威胁更加严峻
特朗普在此次竞选中不仅表态要对自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征60%的关税,还宣称要对从墨西哥进口的中国汽车适用100%的关税。而在特朗普上一任期内,其已经改变美墨加三国贸易协议的原产地规则,使得拟通过进入墨西哥和加拿大市场进而对美出口的第三方汽车企业,想要满足原产地标准并获得关税削减变得相当困难。特朗普新政府将可能采取更加严格的手段,禁止美国企业对华高科技合作并对日欧企业施压促使其配合美国的政策,同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和合作,在高科技和能源领域禁止中国在美国参与。在这一系列措施下,我国将会面临更严峻的高科技领域“脱钩断链”风险,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动汽车产业和通信产业将受到重点打压。
而这些影响将会不可避免地波及日本。日本智库认为,日本有可能遭受“中美对立的连带损失”。一方面,中日经贸关系紧密,中国对美出口与日本对华出口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不仅体现在在华投资的日本企业,也体现在中国企业和其他外资企业进口日本设备和零部件等用于生产和出口。如果中国对美出口锐减,日本对中出口及GDP也会大幅下降,这可能成为进一步诱发日本经济低迷的原因。另一方面,美国对中国产品的施压将会迫使中国产品寻求新的市场,进而更多流入日本和其他国际市场。这样日本在国际市场上将面临更加激烈的来自中国产品的竞争,而实际上日本已经在很多领域处于下风。
3.日本新一轮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受到干扰,区域政策有可能被迫调整
近年来,一方面,日本主动配合美国对华进行科技竞争和“精准脱钩”,在美国回归CPTPP无望的情况下,积极参与拜登政府提出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并试图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日本会积极调整产业链布局,出台产业补贴政策,促使关键产业链回流日本本土,并试图以此为契机,重振日本半导体产业。根据日本财务省2024年4月发布的数据,过去三年间,日本对半导体技术开发和设备投资的补贴金额达到3.9万亿日元,与GDP之比达到0.71%,高于美法德等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
然而,美国新政府的“美国优先”政策将会对日本的战略布局形成干扰。与上一次特朗普上台随即退出TPP相类似,此次特朗普也宣称如若当选则会立刻废除“印太经济框架(IPEF)”,日本的区域合作战略将不得不再次进行调整。美国新政府将可能要求各国增加对美投资、在美国本土设厂、创造就业机会以及增加自美国进口的商品。日本这种鼓励产业链回流本土、以本土作为对外供给基地的做法可能会被迫转向。同时,日本智库认为,如果日本的汽车等机械设备制造企业从对美出口转换为在美生产,将会面临美国劳动力等成本上升和日本本土产业空心化的双重问题。而在特朗普上次执政期间,美国就曾施压日本签订美日双边贸易协定,而此次则可能就当时未包括的领域发起第二阶段谈判,其中有可能涉及日本的汽车产业,这对于日本的支柱产业来说也会形成压力。
中日经贸关系的走向及展望
在动荡的国际局势下,中日都在寻求应对之策。美国新政府“美国优先”的激进政策将会放大中日经贸关系的合作性和竞争性,安全稳定的区域供应链变得空前重要。在全球经济撕裂感和震荡感不断增强的趋势下,中日经贸关系分化出几条不同的路径。
1.中日共同维护区域供应链稳定至关重要
可以预见,美国新的政策组合将会进一步激发全球供应链动荡,迫使全球供应链加速向短链化、区域化方向演进。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更加盛行的趋势下,一个安全稳定的区域供应链可以为区域内经济体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生产要素在区域内顺畅流通,从而减缓外部风险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特朗普2.0时代,中日共同建设和完善区域供应链、强化区域合作对于双方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应该成为中日合作的主要方向。
从这一角度来说,一是中日可以依托RCEP等区域性合作机制,巩固和升级RCEP成果,推进中日韩FTA谈判,推动中国加入CPTPP进程,为双方供应链合作奠定制度基础,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便于中日企业在稳定的环境和预期中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二是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中日合作,推进中日与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打造三边、多边合作项目,这有利于两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协调、优化资源配置,从而部分转移特朗普经济政策造成的负面冲击和贸易限制。三是在金融领域,中日可在货币互换、资本市场融通和跨境支付等方面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金融政策的协调,从而有效应对美国新政府可能催生的金融系统波动。
2.中日经济相互依存的特性将会增强,在诸多领域有着广阔合作空间
日本是高度依赖全球价值链的外向型经济,其资源贫乏、主要依靠进口,长期经济低迷伴生私人消费不振,国内市场受限于少子化老龄化日益收缩等,因此,资源能源的进口和工业制品、机械设备的出口对于日本来说起到经济命脉的作用。而美国新政府的关税政策,日本对美直接出口和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对美间接出口的路径均会受到负面冲击。同时,日本智库认为,美国新政府外交政策将会加剧地缘政治混乱,从而造成资源能源供应紧张。日本迫切需要广阔的出口和消费市场,同时中国产业配套体系健全、重要物资供应链稳健的优势也能为中日合作提供坚实基础。
对于中国来说,美国的保护主义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我国对外科技合作和扶持重点产业发展的难度,因此,积极开展对日合作、吸收日本外资,吸引日本企业将日本技术与中国市场相结合,在开发中国消费市场的同时开展高科技和新兴产业合作,有利于我国以高质量利用外资推动高水平开放,疏通供应链堵点卡点。从这一角度来说,未来中日之间的经贸合作需求将会增强,双方相互依存的特性更加显著。在传统制造业和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以及养老医疗、金融保险、文化旅游、新零售业等服务领域都有着广阔合作空间。
3.日本对华竞争意识只增不减,中日经贸关系面临多方面不确定因素
随着中国在全球和区域供应链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不断上升,中日之间由产业链上下游合作逐渐转向产业链主导权竞争,日本对华战略焦虑感和竞争意识日益增强。在特朗普未来4年任期内,日本仍将不遗余力地强化日美同盟,并试图在中美博弈中获得竞争优势和经济利益。例如,日本智库提出,在美国制裁和打压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特朗普主张放宽油耗限制和重新重视传统燃油汽车之际,日本可利用这一机会加紧发展其具有优势的传统能源汽车和混动汽车,以及在电动产业获得对华竞争优势,从而能从中国手中争夺一部分国际市场份额。在日本经济产业省2024年7月发布的新版《贸易白皮书》中,日本政府提出将会继续加大补贴从而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并通过与美国、欧洲等同盟国家的政策协调来制定国际规则,强化包括“重要商品”在内的供应链以及经济安全。同时,日本智库还认为,特朗普要求日本增加对驻日美军的“关怀预算”也可以为日本政府增加防卫费提供依据,而这一做法显然会对地区稳定造成威胁。
因此,未来中日双边关系将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冲击,受政治因素和美国因素的扰动性更强,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对此,我国更应以坚定的高质量发展路线应对复杂多变的双边关系和外部环境,以新质生产力为指引,依托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坚持“以我为主”的理念,同时不断探索机会,引导中日关系健康前行。
(闫坤: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李清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