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光华陈玉宇:实现高质量增长必须从过去40年经验中退出

2022-02-27 21:44:07 - 市场资讯

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与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联合举办的“2022年两会前经济形势和政策展望分析会”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表示,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经济活力正在削弱,尽管我们采取了多样的改革措施,但收效并不明显:一方面表现在“年轻企业”的增速下降,配置效率也在下降;另一方面表现在国有企业的资本回报率长期低于民营企业。

陈玉宇认为,在长期政策方面,必须从过去以借鉴模仿为主的赶超型经济,转变成以创新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陈玉宇看来,当前中国发展模式转型面临着中美技术脱钩、“双碳”目标、劳动力减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要进一步鼓励创新与竞争,处理好技术创新带来的破坏,激发“年轻企业”,重振市场活力。要建设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保障型社会,从而使市场活力得以进一步释放,还要逐渐形成全社会共识,发挥市场的力量,在未来30年里妥善应对转型带来的挑战。

陈玉宇表示,中国非常适时地提出了需要高质量经济发展,其中的应有之意就是共同富裕。虽然大家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可能还存在着模糊不清甚至是误解,但随着时间的递延,大家会逐渐认清这个问题。

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陈玉宇提出了一个判断:自从金融危机以来,大约十几年以来,中国的经济活力在持续地削弱。

他指出,虽然我国在这其间做了各种各样的应对和调整,也发现了深层的结构问题并试图解决,但十几年来的趋势并没有改变,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的政策和改革措施都收效并不明显,这是在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

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质量最核心概念是全要素生产率,它可以衡量一个国家技术进步的速度和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程度。产出的增长(产品和服务的增长)依赖于投入,剔除了投入增长之外,不能解释全部产品的增长部分可以归结为技术的进步、知识的扩展和效率的改善。陈玉宇表示,以前这方面我国进步得很快,但2008年之后进步十分缓慢。

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显示,在2000年到金融危机前,我国每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大约是3%左右,而金融危机以来这10年,我国每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只有0.7%-0.8%。陈玉宇解释道,可以理解为今天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是金融危机前的25%-30%。按照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测算的结果,大约是此前的50%。采用不同口径的两份研究都在说明,中国经济已经连续10年失去活力。

陈玉宇提及,前苏联从70年代到90年代的20年时间,全要素生产率0增长,被认为是引发一切社会经济问题和困境的根源。经济增长只有一个来源:创新、技术进步和知识扩散。只有这些才会开辟投资机会,如果技术和知识扩散停滞,随着投资的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制造业装备投资、房地产投资),会服从边际产出递减、边际收益递减的定律。

北大光华陈玉宇:实现高质量增长必须从过去40年经验中退出

对照各年龄阶段企业的收入占比图表,陈玉宇表示,金融危机前0-5年的年轻企业占比达到了40%,在金融危机之后,该类企业的占比就下降到了不到20%。尽管工商登记的年轻企业数量在增多,但增速却在下降,且重要性没有增多。同时,年轻企业还受到了比老企业、大企业、国有企业更严重的资本约束:年轻企业内部的配置效率也在下降。一些年轻企业尽管资本收益率很高,但无法及时得到扩张的资金。也有一些年轻企业不能及时破产释放资源。此外,中国企业正在失去活力的另一个表现,是国有企业的资本回报率长期低于民营企业,这个现象在过去很多年一直没有得到改善。

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内的多个机构预测,2022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可能在5%-5.5%之间,而且有逐年小幅下降的可能性。陈玉宇表示,这些预测还是建立在我国采取各种各样的刺激政策基础上的。相比于已经回到长期潜在增长路径上的美国,陈玉宇指出,中国距离自己的潜在增长路径还差1.5个百分点。

陈玉宇分析,在短期经济政策方面,去年宏观经济部门过早地、乐观地退出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激励,这可能是导致下半年经济急剧下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而在长期方面,过去40年中国建立了追赶型经济模型,通过模仿、借鉴等方式,迅速地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识、技术扩散带来的好处,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也带来了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

陈玉宇表示,中国下一步既需要共同富裕,也需要高质量增长,就必须从过去40年成功经验当中退出,从模仿、学习、提高的追赶型经济模式,转变成创新型经济社会,也是共同富裕必需的基础。(新浪财经 刘丽丽)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