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城市烟火气!广州便民摊档地图更新,请查收→

2023-02-27 12:47:21 - 新快报

守护城市烟火气!广州便民摊档地图更新,请查收→

新快报2月22日、2月24日关于“大城小艺便民服务”的系列报道推出后,不少读者和街坊均表示,这些故事让他们感受到了温暖的市井烟火气息。与此同时,不少读者更是踊跃向报社报料,推荐心水摊档,有的街坊达人还亲自跑摊探访手艺达人,业界大咖也为小修小补业的发展支招。记者将继续探访报道,与街坊一起绘制便民摊档地图。

大城小艺之记者走访

便民服务点:

摊主们在自己摊位上缝缝补补,相处融洽

守护城市烟火气!广州便民摊档地图更新,请查收→

@黄埔区萝岗大街13号

萝岗大街曾是萝岗旧墟的一条街道,萝岗大街13号是巷子的中心位置,也是萝岗街道的便民服务点,小小的便民服务点有11个摊位,2个摊位补鞋子,9个摊位补衣服,摊主有男有女,大多年龄是50岁左右。

新快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便民服务点的摊位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但清晰有序,他们在自己摊位上缝缝补补,相处融洽。因为是星期六,陆陆续续拿衣服或鞋子来这里缝补的居民更多,让这里热闹起来。

原来,这些摊主都来自于湖南邵阳同一村,其中补鞋的蒋阿姨和补衣服的杨阿姨还是侄媳妇关系。“我们知根知底,互相照顾,有的摊主出去了,我们帮她照看摊位,有的时候谁的线头没了,就先向隔壁借用。”杨阿姨说。

20多年前,杨阿姨便在这条巷子里缝补衣服,那时每个月要交租金,还要管理费。最近这几年,街道办事处给巷子挂了一个“便民服务点”的牌子,“现在租金不收,管理费也不收,还给我们做了一个雨棚,可以遮阳挡雨。”杨阿姨告诉记者,“生意最好的是我的侄媳妇,补鞋子平均每个月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

街坊张小姐来到便民服务点缝补衣服。“我衣服的布料特殊,难找,问了4个阿姨,都说没有材料,第五家找到了。”张小姐衣服划了一道口子,扔掉可惜,缝补好了。年轻的妈妈陈女士特地开车从文冲过来补衣服,“我是在萝岗长大,年轻时衣服是来这里修补的,现在女儿有3件衣服扯破了,也拿过来补一补。”

“这条巷子不够新,希望政府部门能够粉刷一下,让这里的环境更好,我们干活的心情会更好。”摊主蒋阿姨希望能进一步改善工作环境,她背靠着的墙壁泛黄,还有大小不一的洞。新快报记者曾就便民服务点的管理与服务问题致电萝岗街道办事处有关部门,负责人以要请示上级部门为由,没有接受采访。

大城小艺之街坊讲述

“感谢新快报对便民摊档的报道,让我和陈伯再续前缘”

2002年,二十出头的袁英毅刚出来社会工作,当业务员,每天走街串巷,有一天经过中山三路银山大厦旁边的巷口,鞋跟掉了,刚好碰见陈伯的足下登修鞋档,便坐下来修鞋。英毅听到陈伯说的台山话,跟自己爷爷的话一样,乡音里有一种浓浓的亲情。

如今已93岁的陈伯读过私塾,从十一二岁就从台山来到广州,当学徒做鞋,他开过店,也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个体户,几个孩子如今都在国外生活着。陈伯从2002年就守在这个档口。

后来,英毅每次经过都会坐下来歇一歇,与陈伯聊聊天,一聊就是十多年了,两人成了忘年交。疫情这几年,英毅和陈伯断了联系。

“这两天看到新快报关于小修小补摊档的报道,我终于鼓起勇气。”2月25日,英毅再一次拨通了陈伯家里的电话,很欣喜地知道,陈伯健在安康,还在大塘街与妻儿一起住。只是他腿脚不便,好几年没出来摆摊了。但他一直对补鞋念念不忘,经常对家人说,只要身体好些,就会出去干活。“我那个工具箱要保管好啊。”他经常这样吩咐女儿。

守护城市烟火气!广州便民摊档地图更新,请查收→

英毅说:“陈伯的故事对我是一种很大鼓励,自己工作遇到困难时,会想着大不了东家不打打西家,而陈伯的坚持令我领悟,他的工作不是为了钱,而是想让更多人穿上舒适的皮鞋。”英毅与陈伯相约,最近会去探望他。“感谢新快报对便民摊档的报道,让我和陈伯再续前缘,人世间的缘分很难得。”

读者报料·摊档地图

·玉带濠“拉面毛”摊档

地址:越秀区高第街旁玉带濠牌坊

这种“拉面毛”,俗称“开脸”,是一种用麻线拔除脸上汗毛的民间美容术,也算是一个给人脸小修小补的行业。

守护城市烟火气!广州便民摊档地图更新,请查收→

·福嫂修鞋档

地址:海珠区民主直街菜市场侧

湖南来的福嫂在这里开摊十多年了,忙个不停,也笑口常开,福哥下班后经常到此陪着,打个下手。

达人探访| 有些摊主不愿意出镜

@海珠区南华中路龙溪涌(地下涌)上盖修鞋档

@海珠区南华中路向荣里钟表修理档

跑街达人、广府文化推广者李易,对新快报有关小修小补便民摊档的报道十分关注,这几天也去跑摊了解情况。他在海珠区南华中路龙溪涌(地下涌)上盖修鞋档见到一位陈师傅,是陕西人,今年50多岁,在这里设摊已经二十多年,在广州也安了家,能讲很流利的粤语。

除了手艺好,陈师傅也善于与街坊交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使生意更好。陈师傅告诉新快报记者,小修小补行业黄金时代虽然过去了,但因为是做街坊生意,熟客较多,所以揾两餐是没问题的。

“陈师傅很乐观,让我任意拍,随意问都可以,但也有些摊主比较低调。”李易告诉新快报记者,在南华中路向荣里一家钟表修理档的靓姐就不愿意出镜,据了解,五十来岁的靓姐是广州人,在这里摆档已经二十多年,什么手表都可以修理,因为技术好,价钱平,一直站得住。

在探访中,李易深有体会,他说,这些小修小补会随着五六十岁的人慢慢老去而消失,希望多点年轻生力军加入这个行列,这样既可以促进就业,还能把传统手艺延续下去。

大咖支招

小修小补想大发展 关键在于求变进取

何锦泉是广州市眼镜行业商会会长、越秀区政协委员,如今拥有19间“锦泉眼镜”连锁店。何锦泉说,“1985年我学师的时候,师傅在小北路的档口才3平方米,主营修眼镜,修墨水笔。当时我一边学,一边想着怎么发展。后来接手档口,就批发一些眼镜来卖。”

何锦泉认为“小修小补”要发展,主要在于人,从业者要有发展的欲望和方法。当然也离不开国家政策扶持,但归根结底还是从业者求变进取的观念。

“政府可以考虑划定地方,给这些手艺人比较优裕的市场环境,在政策、租金、技术培训、质量监控上也给予扶持。手艺人本身也可以成立行业协会,共谋发展。”何锦泉如是说。

一起寻找身边的大城小艺

●征集令

“大城小艺”栏目修补小摊档故事继续征集中,欢迎广大读者报料。

报料方式

邮箱:z797526@163.com

电话:19586450525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