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戏里戏外皆主角,王钦若生活中实为主角

2024-02-27 09:15:06 -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寇准戏里戏外皆主角,王钦若生活中实为主角

在戏剧、评书、小说等文艺作品中,以宋朝为背景的特别多。主要原因应该是这一时期内忧外患,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文臣武将、志士豪杰,留下纷繁复杂的故事。例如,以宰相寇准为主角的戏就很多,仅京剧就有多部。他是生活里的主角,也常是戏里的主角。还有另外一些人,在戏里只是个配角,在实际生活中却是实实在在的主角。与寇准同时代的王钦若就属后者,曾任两朝宰相,是那个时代名副其实的一位主角,但在戏里他基本就是个不起眼的配角而已。

王钦若在宋真宗、宋仁宗两朝均出任宰相,足以证明其不同凡响的能力和才华。他能娴熟稳妥地处理政事,也能有板有眼地带兵打仗,还能谨严地修著史书。按常理来说,这样一位能人,往往也会有很多故事流传,在民间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可是,王钦若在民间的知名度并不太高。推测一下主要原因,应该是他既非大忠,也非大奸,有功亦有过,不太方便艺术创作的“典型化”。表现他的艺术作品少,而那些涉及他的,他在里面也都只是配角,知道他的人少也就很自然了。

寇准戏里戏外皆主角,王钦若生活中实为主角

从历史记载来看,王钦若是名副其实的主角之一。他功过分明,其过应该批判,其功劳当然也值得肯定。他最为人诟病之处,是寇准力主抗辽时,他主张议和,甚至建议朝廷南迁金陵,因此,时人和后世皆认为其人品与政德存在瑕疵。其实,王钦若的眼光胆识,还是有诸多值得称道之处的。

王钦若胆识过人。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宋真宗尚未即皇帝位前,曾任开封府长官。开封府的十七县遭遇旱灾,主政此地的宋真宗体恤民情,对受灾严重的县减免税收。此举引来流言蜚语,很多人到宋太宗跟前说三道四,想要中伤真宗,太宗听了这些话心里很不高兴。因为各地都公开上奏,称开封府减税过分,于是宋太宗特下旨,命令京东、京西两路各州选派官员调查此事。其中,亳州应当核查太康、咸平两县。当时,曾会任亳州知州,王钦若正在其帐下任幕僚。曾会特别赏识王钦若的才干,多次称赞他,称他将来是公相之类高官的人选。接到这个命令后,曾会就安排王钦若前往核查,并反复叮嘱告诫他:“此行事关大体,一定小心谨慎,细查深究,不宜稍有出入。”王钦若奉命而行,至两县详细查访,心里有了主意。虽然其余州县都说减税过多,并且追收了应当缴纳的财物,王钦若自有主见。他结合自己的调查情况,上书请求全免税收。意思是说,开封府不是减多了,而是减得还不够。大家都为他捏了一把汗。第二年,宋真宗即皇帝位,上来就擢拔王钦若担任右正言,还对宰辅大臣们说:“那个时候,朕自己都感到危险和害怕。王钦若只是一个小官,尚且敢于站出来为百姓据理力争、伸张正义,这是大臣的节操啊。”从此,王钦若的晋升经常超出常规,最终做了丞相。

事后看这件事,有点儿云淡风轻的感觉。但在当时,王钦若面临的压力堪称巨大,完全可以说是冒着杀头的危险。这件事最大的风险,并非是赋税减多少,也就是说,钱的事还不是最重要的事。最重要的事情,是摆不清楚减免赋税之事应该由谁来干,因为这是一件收揽民心的事。宋太宗感到不太高兴的最主要原因,是听到各种流言蜚语之后,认为真宗在开封府减免赋税意在私下收买民心。果真如此的话,这可是犯大忌的事。矛盾一旦上升到这个层面,敏感与棘手程度可想而知,王钦若的处境是何等凶险也就不言而喻了。宋真宗即位后,回顾这件事时还大有感慨:“朕亦自危惧。”好在王钦若以出众的胆识将此事妥善平安化解。王钦若敢于独持己见,足以显示他的胆量、眼光与智慧。他奏称赋税应当全免,既解脱了真宗,又把“球”递回太宗怀里。这也就意味着事情的决定权其实一直在太宗手里,从而也解开了太宗的心结。王钦若胆大心细,虽然如履薄冰,终成两全其美之局。处理这件事,他表现出超出常人的气魄和胆量,但又非傻大胆,也绝不莽撞,他的大胆是有智慧支持的。另外,他敢拿出全免的结论,是经过详细调查的,情况摸得清楚,心里就有底气。从这件事的处理过程与结果看,他给真宗留下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的印象。

寇准戏里戏外皆主角,王钦若生活中实为主角

就赋税征收方面,王钦若还做过另一件事,也特别获得宋真宗的赏识。按《宋史》记载,当时,王钦若任太常丞、判三司理欠凭由司。度支判官毋宾古说,天下老百姓拖欠赋税,自五代到现在(指北宋),虽然不停督责,已经不堪重负,准备启奏皇上蠲免。王钦若闻知此事,赶紧命手下官吏校核,一个晚上统计出数目,第二天即奏知真宗。真宗看后大惊,问:“先帝顾不知邪?”王钦若答:“先帝固知之,殆留与陛下收人心尔。”遂当天下令蠲免百姓所欠赋税一千多万,释放囚徒三千多人。因为此事,真宗愈加器重王钦若并“召试学士院,拜右正言、知制诰,召为翰林学士”,让他一路青云直上。在这件事上,王钦若显示出处理政事扎实和果断的素质,这显然并非仅靠耍弄心机投真宗所好就能做到的。

史书记载,王钦若素与寇准不和。有这样的史实做基础,到了文艺作品中,寇准都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与之政见不同的王钦若自然而然成了反面人物。事实上,王钦若确实也做过很多拿不上台面的事,比如私下诋毁寇准。

契丹(即辽)侵宋,宋朝内部主战与主和两派势均力敌。在主战一派的寇准奏请下,也想有所作为的宋真宗决定御驾亲征。宋军士气大振,多次击败辽军。双方均无意继续交战,签下“澶渊之盟”。学者们认为,历史地考察问题,应当承认“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处于实力平衡情况下,互相妥协的产物。后世史家也认为如不签订和约而坚持交战,胜负非后人所能预料。

针对“澶渊之盟”,王钦若开始在宋真宗面前挑拨离间,称签下这样的城下之盟,应当深以为耻,更进一步说:“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宋真宗显然是听信了此言,尤其确认自己成为寇准赌博之“孤注”,其恼怒可以想象。从此之后,宋真宗开始逐渐疏远冷落寇准,后又将其降职外放。正因为此类事,后世对王钦若也颇为不齿。

寇准戏里戏外皆主角,王钦若生活中实为主角

王钦若在真宗一朝做到宰相,此后在宋仁宗朝也出任宰相。按《宋史》记载,宋仁宗曾经对宰辅大臣们说:“钦若久在政府,观其所为,真奸邪也。”王曾对曰:“钦若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时谓之‘五鬼’。奸邪险伪,诚如圣谕。”

以这段历史为背景创作的京剧,如《澶渊之盟》,是麒派代表作之一,其中的王钦若虽是与寇准相对的反面人物,但描写相对公允;脍炙人口的经典武戏《三岔口》,故事因焦赞杀死了王钦若的门婿谢金吾而起,在这里王钦若并未出场,还只是一位“影子坏人”;除《四郎探母》外,还有一部《六郎探母》,到了这个戏里,王钦若私通辽邦,陷害杨家将,则已是地地道道的坏人了。

从戏里看,王钦若都是坏人,史书里的王钦若其实并没有这么十恶不赦,反而还有很多积极的贡献。在现实生活中,他是十足的主角,但在戏里,他一直被当成配角。这样的角色互换,没有太多道理可讲。类似这种现象,也算是历史的一种纠偏和公正吧。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于国鹏)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