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新华字典》的故事

2024-02-27 12:33:50 - 中国青年报

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他总是用简单而质朴的方式教育我,让我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的困难。

长期以来,我的书柜里珍藏着一本陈旧的《新华字典》。蓝色的书壳上粘贴着透明胶布,翻开字典的第一页,上面规正地书写着“百分奖”,下面是一个红色的“奖品”印章,落款时间为“一九九三年九月”。这本《新华字典》,是我读小学时父亲颁发的奖品。它意义非同寻常,多少年来,它一直陪伴我学习,陪伴我增长知识,陪伴我行走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

父亲在高寒山区从教一辈子,从事一至四年级的复式教学,十多门课程以及学校的一切工作,都由他一人承担。在实践中,他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彝家孩子入学时最大的问题就是语言关,普通话听不懂,更不能说。父亲认为,要提高普通话水平,只有勤于查阅字典等工具书,才能不断丰富知识,进而提高阅读能力。然而我们到了二年级学习查字典的课程时,父亲只能照本宣科,凭借着他的一张嘴讲授如何用部首查字法、音序查字法查字的读音、字的意思等等。可下面的同学们听得似懂非懂,父亲有些茫然。其实,父亲已看到同学们多么渴望每人都能有一本字典啊!但那个时候,在我们山区很多家庭都在挣扎在温饱线上,要购买学习用书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因为贫穷,很多成绩优异的彝家孩子因贫困而辍学的屡见不鲜。父亲痛在心里,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彝家孩子读书,不让孩子因贫困而失学成为他毕生的奋斗目标与追求。为此,他在课堂上采取双语教学,上课时先用彝语讲课文内容,再用普通话表达,帮助学生慢慢掌握汉字,逐步做到了对课文知其理明其意。随着年级升高,学生们的汉语水平不断提高。父亲还让高年级的学生带动、帮助低年级的学生,充当小助教、小先生等,父亲教的彝家孩子因此也都乐学善学。

为了让同学们有学习工具书,有一年秋季学期即将开学时,父亲和母亲商量后便将自己的工资拿了出来,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去到了县城,精心选了最好的学习用品和书籍,购买了《新华字典》,然后背着沉重的背包,汗水湿透衣服返回家中。开学典礼的那天早上,我们全班十二个同学都领到了作为学习进步奖的奖品《新华字典》。父亲说:“同学们,这回你们就不用为不认识的字发愁了,《新华字典》能帮助你们!”

父亲还开始探寻改善办学条件,与村里商议将荒田划给学校作为勤工俭学的基地。他带领学生在荒山上种植了华山松、兰桉树。多年的努力使得学校拥有数百亩林木,每年创收数千元,解决了学校资金短缺问题,也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了植树造林。父亲还积极寻找新的路子,办了粮食和饲料加工厂,方便了群众,也发展了畜牧业,实现了以厂养校,小学对适龄儿童实行免费教育,由学校承担学生的各种费用。他还设立了奖学金奖励给我们村考取省、州、县的大学、中专以及高中、初中重点班的学生。

山村的果子结了一茬又一茬,父亲的学校走出了一拨又一拨的毕业生。彝家的孩子也走出了大山走向了成才的道路。父亲因成绩突出,也被邀请到了北京戴了大红花。然而父亲常站在美丽的山村校园,眼望远方,在想着些什么……他不觉得苦,因为有种精神支撑着他。那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他直面这片热土时,心里不愧。

多年过去了,我依然珍藏着那本字典。它见证了我成长的岁月和父亲对我的关爱,每当翻开它时我都会想起那些美好的时光和父亲对我的期望与鼓励。那本字典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将永远熠熠生辉在我的心中!

责任编辑:谢宛霏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