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中国金融机构的科技优势和技术布局特征

2024-02-27 20:30:14 - 瞭望东方周刊

转自:瞭望东方周刊

全球视野下,中国金融机构的科技优势和技术布局特征

数据来源:根据专利检索系统Patentics检索整理,检索时间2024年2月

导读: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全球各国的科技研发应用均面临机遇与挑战。根据金融机构的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分析当前中国主要金融机构的科技实力,发现以下特点:

(1)中国金融领域多项科技优势世界领先。在金融科技领域,中国基于规模优势在“线上支付”“财富管理”“零售信贷”等领域形成了金融可得性、普惠性的国际竞争力。

(2)科技成果对中国金融业具有显著经济增益。实证结果显示,剔除时间趋势后,专利申请对金融全要素生产率(TFP)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存在2-3年的时滞。

(3)中国顶尖金融机构头部优势显著。累计专利申请超千家的金融机构有11家,其中银行6家、综合金融2家、清算支付机构1家、保险1家、消费金融1家。

(4)中国金融机构科技创新呈现高度数字化特征。专利技术领域集中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其中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专利约7.2万件,占比约80%。

(5)中国金融机构科技成果正从“量的积累”转变到“质的跃升”。金融机构的发明专利占比89.6%,专利授权率71.6%,远超全国发明专利的授权率(40%-50%),并涌现出高质量的创新主体,如平安集团、马上消费金融和微众银行的专利授权率均超80%。

(6)头部金融机构呈现三大关键技术布局。一是新型数字化组织,包括数据智能、AI增强、金融信创;二是可信技术“工具箱”,聚焦模型决策、云安全保障、多模态体验;三是大模型创新活跃,以场景优势深挖数字资产价值。

正文:

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数字中国战略科技力量,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金融强国,只有把握科技自主权、以科技创新引领金融高质量发展,才能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

在此时代大背景下,中国金融业亟须不断夯实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优势、推动金融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通过数字金融科技创新全面激活数字化经营新动能,加速各项数字技术在各金融产业链环节的深度应用,切实提升我国在全球范围内数字金融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一、中国金融领域科技优势积厚成势

当前,以大模型、生成式AI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带来了技术创新的新机遇,同时也成为国际竞争的新领域。

根据2023人工智能计算大会发布数据显示,全球范围看,中国和美国发布的大模型数量占全球发布量的80%,成为大模型技术领域的引领者。其中,我国以中国工商银行、银联支付、支付宝等为代表的中国金融机构,基于中国市场规模优势,以规模驱动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在“线上支付”“财富管理”“零售信贷”等领域推动数字金融服务可得性和普惠性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新竞争优势。

由此可见,科技竞争是我国金融领域赶超的重要机遇。在以金融科技为代表的关键领域上,中国显示出长板优势。根据第三届全球金融科技大会发布的全球金融科技榜单,北京、上海连续3届在金融科技生态方面排名前五,2023年北京首次超越伦敦,位居全球金融科技生态城市排名榜首。在金融领域的专利数量上,中国也优势显著。

全球视野下,中国金融机构的科技优势和技术布局特征

数据来源:第三届全球金融科技大会,知识产权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金融科技行业2023年专利分析白皮书》

二、中国金融业科技实力的整体态势

当前,金融机构不断强化发展科技实力,构筑新时代金融新质生产力。专利作为衡量金融业科技自主权的重要指标,其数量的增加显著推动金融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专利检索系统Patentics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金融机构为主体的专利申请量突破9.1万件,近五年年均专利申请量约1.5万件,并且时间集中、主体集聚效应凸显。

(一)科技创新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释放新质生产力

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数字化变革是我国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金融业亦如此。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2019年、2022年印发相关金融科技发展规划,提出金融科技工作的整体思路。随着数字时代浪潮的不断深化,金融机构正不断加快布局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建设。

金融全要素生产率(TFP,TotalFactorProductivity)是衡量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代理变量,这里以2000-2023年金融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OP法(Olley-Pakesapproach,基于成本函数的方法)计算得到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对比LP法(Lucas-Pigouapproach,基于生产函数的方法)计算得到的全要素生产率,验证数据结果无明显偏态。剔除时间趋势的影响后,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被解释变量,金融业专利作为解释变量(2-3年时间滞后),控制年度固定效应后进行回归,实证结果显示,金融业专利(2-3年时间滞后)的估计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剔除特定样本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表明金融科技发展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数字化时代下,科技创新驱动金融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核心是基于大规模数据的决策模式重塑和业务模式、服务体验革新。金融专利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其申请数量的增加显著推动金融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从直观影响来看,金融专利申请量增加将提升金融业产出效率,优化金融服务质量,改善信息传导机制等,由此带来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从间接影响来看,以新质生产力为基础的金融专利所带来的金融业变化,通过多元渠道深刻地影响着经济与产业的变化,并带动国民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与此同时,这样一些变化又会结构性地作用于金融业自身,形成端到端的良性闭环。

全球视野下,中国金融机构的科技优势和技术布局特征

数据来源:Wind,专利检索系统Patentics,马上消费研究院测算

(二)金融机构科技创新全面加速,“二八”集聚效应显著

金融机构紧跟数字中国建设的战略需求,技术专利申请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专利检索系统Patentics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金融机构的专利申请(已公开)共计91113件。2015年呈申请加速态势,申请量首次突破千件,达1001件。2020年申请量进一步突破万件,达13359件。从专利分类上看,发明专利81618件,占比89.6%,远超过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彰显了中国金融机构技术创新动能的积厚成势。

全球视野下,中国金融机构的科技优势和技术布局特征

数据来源:根据专利检索系统Patentics检索整理

专利主体头部集聚,科技领军型金融机构技术优势凸显。根据公开专利检索,超过200家金融机构公开专利申请情况,其中专利累计申请超千件的金融机构共11家,金融行业科技领军企业包括中国工商银行(14285件)、中国银行(12354件)、平安集团(10382件)、蚂蚁集团(9976件)、中国建设银行(9718件)、微众银行(3127件)、中国农业银行(3110件)、中国银联(2433件)、泰康保险(2308件)、马上消费金融(1254件),中信银行(1089件)。

其中,专利申请数量排名前十的金融机构贡献了76.9%的专利,头部集聚效应显著。分年度来看,2021-2023年三年间,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的金融机构的公开申请总和占当年全部金融机构申请量的比例分别为79.7%、82.5%、79.8%。由此可看出,科技领军型金融机构技术领先优势明显,应发挥先进示范作用,以先进企业带动金融生态进化,以数字生态价值推动金融行业数智化转型走深向实。

全球视野下,中国金融机构的科技优势和技术布局特征

全球视野下,中国金融机构的科技优势和技术布局特征

数据来源:根据专利检索系统Patentics检索整理

三、中国金融创新发展的核心技术布局

在数字中国建设政策、数字内容需求和技术发展驱动的影响及推动下,金融创新发展的数字特征加速显现。其中,专利申请在人工智能、大数据、金融云、区块链等技术领域上均有涉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专利约7.2万件,占比接近80%,同时深化提高相关专利的质量,打造数字金融全球影响力。

(一)场景创新引发技术变革,科技布局呈高度数字化特征

金融机构响应科技强国战略,切实落实金融科技发展规划,推进科技自主创新与应用,赋能金融业务取得积极成效。金融机构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研发,全面推行数字化变革,广泛应用于营销、投研、投顾、风控、理赔、中后台运营等各环节,包括身份识别、风险管理、智能客服、数字合同、数字零售等金融服务场景,重塑金融机构未来核心竞争力,赋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专利技术水平反映了中国金融机构的科技创新实力,表现在以下方面:

人工智能、大数据引领金融行业创新风向。通过专利数据的分析可知,金融机构在九类关键技术进行了核心专利布局,其中专利申请占比超过10%的技术领域包括:数据及自然语言处理48931件(53.7%)、商业管理ICT32468件(35.6%)、数字通信12877件(14.1%)、图像及视频11693件(12.8%)。这些金融机构核心布局的技术领域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相关,显示出金融机构创新的数字化特征。数字化创新活动推动创新突破,数字化科技成果在各金融产业链环节深度应用,赋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全球视野下,中国金融机构的科技优势和技术布局特征

数据来源:根据专利检索系统Patentics检索整理

AI模型开发、云基础技术设施、多模态服务等自研能力持续增强。从专利申请趋势来看,近五年专利申请年均增长率超过40%的技术领域主要集中在四大领域:AI模型年均增长率高达88.6%;云计算年均增长率49.0%;语音技术年均增长率48.9%;数据及自然语言处理年均增长率46.2%。这些核心技术加速专利布局,体现金融机构技术布局由“模式创新”向“技术创新”升级。数据、自然语言处理、AI模型的自研,体现了金融机构降本增效的技术需求。语音技术领域的自研,说明了金融机构在升级多模态用户服务,并且更加注重敏捷开发和可信技术的云基础技术设施。

全球视野下,中国金融机构的科技优势和技术布局特征

数据来源:根据专利检索系统Patentics检索整理

(二)深化关键技术的“质”胜之道,打造数字金融全球影响力

金融机构持续关注科技创新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型。从专利分类上看,金融机构的发明专利约81618件,占比89.6%,远超过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发明专利的授权率71.6%,远超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全国发明专利的授权率(40%-50%);通过中国金融业专利被引证率图可知,自2006年以来,中国金融业的专利/申请被引证率持续保持高位被引用状态,体现中国金融业的专利是后续持续创新发展的基础。

科技头部企业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涌现多家高质量创新主体。其中,专利申请数量排名前10的金融机构授权率均超50%,且有5家企业的授权率高于金融业的平均授权率,并涌现出高质量的创新主体,如平安集团、马上消费金融和微众银行的发明专利授权率均超80%。

全球视野下,中国金融机构的科技优势和技术布局特征

全球视野下,中国金融机构的科技优势和技术布局特征

从专利申请文件的质量来看,排名前10的金融机构的专利申请文件大部分在20页以上,尤其是蚂蚁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和马上消费金融的专利申请有一半以上文件的页数超过20页,展示了科技创新技术的应用场景丰富;而权利要求保护的数量超过了10项,表明权利要求保护充分。

全球视野下,中国金融机构的科技优势和技术布局特征

全球视野下,中国金融机构的科技优势和技术布局特征

四、重点机构创新活跃,新技术引领行业风向

科技领先的金融机构正在金融数据决策、服务体验升级、合规安全保障等范围内引发新一轮的技术布局和场景应用浪潮,核心体现三大趋势:一是新型数字化组织,包括数据智能、AI增强、金融信创;二是可信技术“工具箱”,聚焦模型决策、云安全保障、多模态体验;三是大模型创新活跃,以场景优势深挖数字资产价值。

传统金融机构和科技型金融机构加速构建新型数字化组织,提升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核心竞争力。随着金融领域的技术竞争加剧,传统金融机构持续积极布局技术创新领域,保持竞争优势,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泰康保险等。科技型金融机构持续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对线上业务的支撑能力,如蚂蚁集团10亿级线上用户规模,持续以数字化挖掘和放大流量、技术、品牌价值,打造全球化科技影响力;微众银行作为一家数字银行,始终致力以数字科技践行金融普惠;马上消费金融是一家持有消费金融牌照的科技驱动型金融机构,组建2200余人技术团队,依托“自营+开放平台+金融云”模式,科技赋能机构数量超过100家,推动以技术创新引领金融全面创新。

全球视野下,中国金融机构的科技优势和技术布局特征

数据来源:根据专利检索系统Patentics检索整理

语言、语音、图像、视频等领域均有布局,国有大行和新型科技型金融机构各有优势。细分来看,语音技术近五年年均增长率48.9%,是增长率最快的细分技术领域,中国工商银行、平安集团、中国银行、马上消费金融、蚂蚁集团相关专利申请数量排名前5。在图像、视频、数据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领域,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平安集团、蚂蚁集团、中国建设银行相关专利申请数量排名前5。总的来说,当前金融机构基于业务场景优势,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构筑数字技术竞争优势,推动金融业科技实力发展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全球视野下,中国金融机构的科技优势和技术布局特征

数据来源:根据专利检索系统Patentics检索整理

以场景优势驱动大模型、生成式AI等新技术创新,科技型金融机构创新领先。大模型、生成式AI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战略机遇,金融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是大模型应用落地的产业前沿。金融机构也率先探索相关领域应用,例如中国工商银行、阳光保险、马上消费金融、蚂蚁集团先后发布基于昇腾AI的金融行业通用模型、阳光正言GPT大模型、零售金融大模型“天镜”、蚂蚁金融大模型(AntFinGLM)。结合大模型核心技术(包括大模型、数据预处理、模型预训练、参数微调、大模型安全等关键词)以及IPC分类,检索金融机构在大模型相关领域的已公开专利申请达2274件,占全部专利的2.44%。

全球视野下,中国金融机构的科技优势和技术布局特征

数据来源:根据专利检索系统Patentics检索整理

整体而言,金融机构专利申请情况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为我国发展数字金融、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和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金融业行业专利创新方面,少数技术领先金融机构占据大量比例,因此金融行业技术创新有待均衡化。展望未来,加强大型银行、科技型金融机构、科技企业等多方合作,进一步攻关人工智能、大数据、多模态交互核心关键技术,将切实提升我国在世界范围内数字领域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