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从西江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背后的启示

2024-02-27 21:31:05 - 政府网站

转自:肇庆发布

水从西江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背后的启示

2024年1月30日,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全线通水,

西江水保供广州、深圳、东莞等地,

并为香港提供应急备用水源,

成功实现“西水东济”。

水从西江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背后的启示

最重要的资源必以最严格的保护。

西江流域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主体地区,

经历了从深度石漠化

到青山绿水的巨大跨越,

蕴藏着山与水、地与人的深刻启示。

水从西江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背后的启示

在工程正式供水前,

让我们从粤港澳大湾区出发,

沿着西江一路向西,

去了解“西水东济”背后的故事。

水从西江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背后的启示

石峰或如玉簪秀丽,或如利剑挺峭。贵广高铁从肇庆出发,飞驰越过八桂大地后向云贵高原一路攀登,窗外奇观让人目不暇接。

水从西江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背后的启示

云南天似穹庐,峰丛如雄兵列阵,把南盘江畔分割成一块块狭小的空间,文山州西畴县就孕育在此。这是一座在喀斯特山地上建起来的县城,山上绿意连绵,山下碧水长流。但在石漠化治理之前,西畴是另一个模样。

水从西江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背后的启示

重返30多年前,全县多达75%的土地被侵蚀,漫山遍野都是裸露的石头。最严重的一片山坳因为“树林都砍光,土地流失光,姑娘全跑光”而被称为“三光”。片区内有一条拉孩村,现任村支书刘丕荣当时还是年轻小伙,他感叹“没绿、没水、没盼头”的日子不堪回首。

除了穷,还有怕。遇到大暴雨时,裸露的山兜不住水和沙,泥石流沿山边狂泄而下,每逢乌云团起,大家夜深也不敢睡觉。“没有生态,就没有生存!”从绝望中,西畴人炼就了深刻觉悟。

水从西江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背后的启示

1985年,县委、县政府提出“用30年时间绿化西畴大地”的目标,掀起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热潮。200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全国上下正式对石漠化宣战。这给西畴治山之路带来了最坚强、最有力的支持。

在西畴县全县人民的艰苦努力下,西畴的森林覆盖率从1990年的20%上升至2022年的54.8%。一座座石头山重焕绿意,创造了“从嶙峋石漠到丰美绿洲”的传奇佳话。

在绿水青山间,西畴人找寻到新生的希望。他们比任何时候都要明白山和水命运相依,而人的命运也紧系其中。

“以前的土最多只到脚踝,现在快到膝盖了!”同在三光片区的农民老夏一边比划一边跟记者说,他的八亩农地就在石头山脚下,随着山头一年年变绿,地里的耕层肉眼可见地厚起来,肥起来。从前种一季烤烟或玉米得休耕半年,如今不仅亩均收成提高了,秋收后还可以轮种油菜、辣椒等。长期干涸的井里冒出了水,井边小花小草肆意伸展腰肢,满目野趣。

县农业局退休干部查天才目睹了三光片区30年的变化,他明白一切何来:“树根、落叶既蓄水又蓄肥,渐渐形成了小生态,山上、山下都因此获益。”他随意从老夏的地里攥了一把土放到记者手中,来自泥土沉甸甸的湿意让人欣慰。不仅三光片区,全县都能感受到森林带来的水资源回报。

水从西江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背后的启示

西畴县水务局有关负责人李胜能有切身体会。为了保障群众生活生产,国家重点支持石漠化地区建设水库。西畴目前已建成20多座水库,来水除了大气降水,还需要本地径流补给。他在寻找水源的过程中,发现在那些森林覆盖率越高的地方,越容易寻到“水眼”。

香坪山就是这样一座“宝山”。她是西畴故事的缩影,30年间森林覆盖率从26%上升到87%。6座水库依山而建,供水规模约占全县的30%。记者沿山路向上走,四处都氤氲着水汽。在层层绿植掩盖下,一条条汩汩细流顺山势而下,石壁上青苔附生,路旁喜湿爱水的芭蕉树高大茁壮,地上腹水草的花朵娇艳俏丽。工作人员雷连洪表示,夏天夜巡时还能看到树蛙“晒月光”。

小雪节气过后,海拔1580米处的芹菜塘水库水位又涨了一米多。“这两年西畴降水偏少,幸亏各处小水源补充,水库库存才能年年稳定,满足全县需要。”李胜能表示。

过去为了喝上一口水,西畴的群众肩挑马驮,翻山越岭到几里地外找水源,或者过滤石头山流下的黄泥水勉强饮用。如今西畴不仅能自给自足,还为兄弟县远距离输水。

水从西江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背后的启示

老百姓的生活和流水一样生机勃勃。党的十八大以来,西畴的人均耕地几乎翻了一番,全县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6%。三光片区被打造成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并成功申报西畴国家石漠公园。

水从西江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背后的启示

如今的三光彻底换了模样,山上厚披绿锦,山中新修的房屋错落有致。刚刚过完春节,老夏阁楼里挂满金灿灿的玉米棒子,洋溢着新春的喜悦。刘丕荣住进了三开间的院子,村前地里种着水灵的青菜,茂密的油菜地里花开正好。他带着寨子发展特色种养,过去“送都没人要”的耕地,如今流转价格达到800元一亩。

山水相依的意识深深扎根在西畴人心中。为了今后能减少对经济林的砍伐,香坪山林场管理单位准备试种“根生菌”。菌子依附树木的根系而生,让林下“生金”,森林长青。

水从西江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背后的启示

在地图上摩挲西江流经的滇黔桂土地,一个发现让人痛心——石漠化深度地区和我国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地区高度重叠。究其原因,石漠化和贫穷是一对如影随形的孪生子,它们互相作用,让受灾地区深陷恶性循环,久久不能挣脱。

水从西江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背后的启示

贵州的望谟县就是缩影。这片西引北盘江,东连红水河的喀斯特山地是多民族的聚居地。这里山也是歌,水也是歌,但过去的生活并不如歌——党的十八大以前,全县超20%的土地受石漠化侵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及全国的一半。

贫穷对生态环境的戕害一直留在布依族“90后”骆江流的记忆里。布依族逐水而居。骆江流出生的油迈乡坝令组就挨着一条清澈的小溪。甘甜的溪水滋润着大家的生活。每逢夏日,小孩们总爱在小溪里嬉闹,一边哈哈笑,一边肚子咕咕叫,“都穷,吃不饱。”

水从西江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背后的启示

望谟身处一片山窝窝中,耕地面积不足3%。为了生活,乡亲们在村边的坡地上开荒,一片片绿色的山头换成了一块块玉米田。虽然勉强填饱了肚子,但大家发现潺潺的流水声渐渐低下去。终于在某一年的冬天,流水断了。

“大家知道这样对生态不好,但实在没有办法。”当地干部感慨,当年的望谟不仅耕地稀缺,而且交通闭塞,更缺乏带动发展的配套设施,群众被迫在“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拉扯中不停打转。

水从西江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背后的启示

是国家脱贫攻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年间,望谟极大补齐了农村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短板,让人和地的关系被重塑,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改善腾出了空间。

水从西江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背后的启示

苗族同胞陈金秀的老家在乐旺镇的一处石山山顶,四面高山壁立万仞,如斧削劈。从前在山里,寨子的乡亲们靠着砍树烧火,山腰薄田度日,但始终难保温饱,还加剧水土流失。

2018年,全寨进行生态扶贫搬迁,陈金秀住进了山下崭新宽敞的两层小楼,开起了小卖部。逐渐再无人打扰山中树,她回老家看过,发现杂树野草已腾腾冒至半人高,原本灰白萧条的石头山换了光景,一年比一年绿。

副镇长罗乾南对绿起来的大山感受也很深,他认为,有了基础设施后,镇上才有了现代产业,从而持续巩固生态治理成果。

六里村就是例子。这条寨子有着一片连绵八公里的良田,当地人称之为“坝子”。但从前受石漠化影响,这块人人羡慕的资源年年被淹。2021年,镇上利用扶贫资金建起了一座1400多万立方米的水库,彻底解决了水淹问题。种植大户看中了肥沃的“坝子”和直抵田头的公路,投资建设了蔬菜基地,专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水从西江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背后的启示

去年,镇上利用乡村振兴有关资金建设了灌溉渠、喷淋设备,购置了农机,还计划建设蔬菜冷库等。相关设施由村出租给基地,租金向村民分红。“大家现在有务工收入、土地流转收入,不必像以前那般在山上开荒。”罗乾南说。

广东商人曾春雄通过“东西部协作”来到望谟,在红水河边的蔗香镇承包了300多亩的山头种植青柠檬。凭着拼劲,他和伙伴们硬是把一座土瘦水稀的荒山变成了一座“花果山”。2023年,基地产量达1500多吨。

“扶贫后通了高速公路,2个多小时就能到贵阳,这对发展产业很关键。”他把柠檬做成了果汁、啤酒等深加工产品,并雇佣了70多名本地工人,手把手传授种植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下一步,他要在望谟自建加工车间,“这是一个大产业,我们对前景乐观。”

水从西江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背后的启示

草鱼、翘嘴、黄辣丁、罗非……望谟利用丰富的鱼类资源举办野钓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钓友们。红水河边建起了望谟第一座露营基地,县里、州里的游客开着车来消费。大家悠闲地坐在帐篷下,品尝着青柠檬啤酒,欣赏着碧水如玉的蔗香港。通过网络直播,少数民族妇女们一边唱着山歌,一边展示自己传统的编织手艺,全国的订单纷至沓来。

不再与石旮旯命运捆绑的还有望谟的少年儿童。眼下的县城,最好的建筑不是易地扶贫搬迁的安置区,就是幼儿园或者中小学。大家在明亮的教室里习新知,拓见识,带着优异的成绩走出大山。

当年总饿肚子的孩子如今成了县林业局副局长。骆江流分管植树造林等工作,据他介绍,现在望谟全县石漠化范围已不到5%。他发现,在那些有大树的地方,小树总是更容易成活。他老家的玉米田早已复绿,取而代之的是越长越高的乔木。冬天的山林里,小溪又重新唱起了歌。

水从西江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背后的启示

红水河连接黔桂,随着两岸石头山绿,这条殷殷长河也换了颜色,百里碧波向东而去。广西是全国石漠化净减面积最大的地区,其中,西江流域的河池、百色、桂林、崇左、来宾、柳州、贺州等地成效最为显著。山绿则水清,西江广西段水质多年来一直稳定在全国前列。

漓江是其中最动人的名字。为了守护这条世界闻名的美丽河流,桂林曾经“壮士断腕”,开始摆脱以山水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发展道路。2022年,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项目纳入全国修复工程,漓江治理从“一河之治”向“流域之治”转变。

水从西江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背后的启示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浮上水面——怎么协调好生态账和经济账?

潮田乡南圩村在漓江的上游,为了强化水土保持能力,桂林在当地尝试推广以乡土乔木为主体的经济林。农户秦付科的30亩山坡地就在范围里,但他觉得20年的种树周期实在太长,远不如自己“即种即收”的砂糖橘树。

他把橘树当宝贝一样照料,担心它们被抢肥,特意雇人把坡地上的灌木清理干净,只留下一片薄土和裸露的石头。他没考虑到自己此举会加剧水土流失——就在这片山岗底下,暗河蜿蜒,直通漓江。

李先琨目睹过很多回类似事件,他来自广西喀斯特植物保育与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常年在各处山头做野外调查。所见所闻让他明白,要留住绿水青山,不能仅依靠政府投入,必须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找到内生动力。

水从西江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背后的启示

喀斯特乡土植物是可供利用的“大宝库”。目前广西已发现超过4500种喀斯特植物,其中漓江流域约1000多种。李先琨表示,它们最适应本地山水条件,从中选出具有市场经济效益的品种进行培育,既能稳定喀斯特生态,又能提升山地效益。

他的团队正指导秦付科在地里种“骨碎补”。这种不起眼的草本植物能在石头缝里存活,对跌打扭伤尤其对症,是多款中成药的原材料,其干货价格目前已达到近50元/公斤。在实验林地里,它将和乔木“长短结合”,保障农户不同周期的收益。

效益提高了,农民也能感受到做好生态账,就是做好经济账。在阳朔大河背村经营农家乐的徐卿是亲历者。

漓江流速快,湍急的江水常年冲刷石头山,沙土滚落污染水质,还破坏沿途村庄的风貌和耕地。桂林对漓江风景名胜区沿线12.8万平方米范围进行生态景观修复,在江岸布设了固土网,补种了栾树、水杉等。有了自然屏障,泥沙明显减少了,沿岸的村子也焕然一新。

大河背村过去又脏又乱,虽然与渡口不过百米,但少有游客想“到此一游”。生态景观修复后,村里成了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起了一栋栋崭新的民宿,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乡当起了老板、导游和户外摄影师,再加上公益性岗位的收入,“生态饭”越吃越香。徐卿如今的年收入达到20万元,“过去不太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什么意思,现在真明白了。” 

水从西江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背后的启示

每逢黄昏,在村口总能看到竹筏趟水而过,点点渔光映衬群峰,如一幅古雅画卷徐徐展开。所谓“饮水思源”,村民十分珍惜良好的生态环境,主动协助政府部门做好环境管理。 

生态修复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今推动相关工作时,漓江的保护者们更加重视要一手抓生态账,一手抓经济账。

在大埠乡暗嵅村,村民们正期盼着新生活。该村属于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两面高山夹持。十年前,桂林关停取缔村里的矿场,遗弃的矿渣堵塞了村里的“落水洞”,之后每逢雨季,极容易招来严重的内涝。2022年夏天,该村被淹月余,百亩良田颗粒无收。

水从西江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背后的启示

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等单位联手开展生态修复工程。一方面疏通下水通道,另一方面补种乡土乔木和灌木。科研团队正计划开发暗嵅村直达漓江的徒步路线,并将路线纳入漓江东岸百里生态示范带,带动乡村振兴,村民增收。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战略发展处副主任汤建伟在漓江边长大,毕业后从事了25年的母亲河保护工作,深知生态修复必须坚持不懈。他总是走在江边,看着两岸青翠婀娜的凤尾竹,思考怎么才能永葆碧水清澈。通过实践,他不断丰富自己的答案:“生态环境治理和乡村振兴应同步进行,反过来,乡村振兴一定能促进生态保护。”

水从西江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背后的启示

西江从广西梧州悠悠流到肇庆,正式进入广东。肇庆是西江流域喀斯特地貌的尾部地区,与上游三省相比,这里的石头山多了几分岭南山水的温婉。

但这不代表西江广东段的生态保护压力不大。相反,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考验更严格。

水从西江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背后的启示

在肇庆高要水文站,径流数据每5分钟传输一次,并实时上传到省水文局,从不间断。到了枯水期,肇庆水文分局还加紧实地查勘重点控制断面,每日报送雨水情信息,“水量调度工作不容有失。”相关负责人表示。

水资源是悬在广东“头顶”的一根红线。虽然省内河网密布,降水充沛,但受到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用水需求持续增长等影响,全省实际的人均水资源量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广东还必须保障对港澳的稳定供水。广东的主要供水河流中,东江的开发利用率已逼近40%的国际警戒线,而西江只有1.3%。不仅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在建设的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也将从西江取水。

水从西江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背后的启示

西江不仅不能“躺平”,还得更加“绷紧神经”。一项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研究分析了西江流域近60年的日径流资料,指出受降雨与水库调蓄作用的影响,西江流域年、夏、秋季径流呈下降趋势,预测下降变化具有持续性。

在记者采访中,发现各地的生态工作者的感性认识和上述研究结果高度一致。大家从问题出发,把关注重点投向水源林——在调蓄降水、促进区域水源涵养方面,森林是不可替代的“稳定器”。

当前,南粤大地正掀起“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浪潮,以“六大行动”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广东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在推动建设工作时,号召全省继承发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

水从西江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背后的启示

“岳山造林”就发生在肇庆。50年前,肇庆怀集县掀起了一场万人造林大会战,把万亩荒山变成了万亩林海,示范带动了全省的生态保护工作,在广东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习仲勋同志曾经在1979年和1989年到怀集视察,并提出了“合理砍伐、永续利用、绿化荒山、青山常在”16字要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厚的历史情怀、深沉的土地情怀、深切的人民情怀始终照耀着西江河畔这片土地。

五十年树木,绿色已成为肇庆最大的底色,全市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长居珠三角之首。按照“绿美广东”工作要求,肇庆将继续夯实绿色根基,不断擦亮“山湖城江林泉峡”生态名片。

谈水资源的保护离不开谈发展。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更要把握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关系。

水从西江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背后的启示

“作为西江流入广东的第一站,肇庆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在西江沿岸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23年8月在肇庆,粤桂黔滇携手启动珠江流域(西江)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协作机制,肇庆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庄严承诺“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肇庆紧盯战略发展方向,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新旧动能转变,导入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等先进制造业体系,建设现代产业平台,使发展质量大大跃升。

水从西江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背后的启示

四会市、肇庆高新区是肇庆制造业项目密度最高的地方,流域内涉及多个上级考核断面以及水源保护区。省、市、县、镇多级的监管力量组成了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线,宁德时代、小鹏汽车等龙头企业落户,都必须遵守“不让一滴污水进西江”的底线要求。

上市公司富仕电子在西江支流的流域内,近年订单飞涨,迫切需要扩产,这意味着污染物排放总量会增加,并触碰生态保护红线。富仕和本地院校携手攻关,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提高尾水标准,不仅实现了增产不增污,而且每平米的产品用水量降低了15%,成功通过环保要求。相关经验得到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大力肯定。

水从西江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背后的启示

在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全线通水前一周,生态环境部公布2023年全国重点河段水环境质量榜单,肇庆居全国第27位,为珠三角唯一进榜城市。全市8个国考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100%,15个省考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100%,11个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水从西江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背后的启示

四会的名字寓意“四水交汇之处”,就在这里,肇庆“交棒”佛山。西江水奔腾向东,从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的起点佛山顺德鲤鱼门,经地下管道穿越狮子洋,抵达广州、深圳、东莞的千家万户,惠及人口超3200万,为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提供了重要支撑。

水从西江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背后的启示

西江奔腾2200多公里,从中国大西南驰骋至最火热的粤港澳大湾区。在她滋养的万物里,总能感受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有一座特殊的铜像,那是中国植物学奠基人陈焕镛先生。正是在他的力促下,1956年,新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在肇庆鼎湖山建立。

水从西江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背后的启示

鼎湖山上山苍水青。一代接一代的科研工作者追随前人的脚步,求索生态的秘密。他们追踪10多年,以数据证明原始森林不仅涵养水源,而且固碳增汇,向世界说明中国的绿色智慧。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实施,明确部署“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加快推进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保障珠三角以及港澳供水安全。

在肇庆封开江口水电站,副站长苏炬南收到了工程通水的消息。他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坚守了26年,两广西江段在眼前交汇。他感到这5年,河流保护比从前更严格,经常巡逻的小河流水多了,草密了,去年还惊喜地看到溯流而上的石鲶。

水从西江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背后的启示

熊杨也经常来看西江的山与水。这位深圳退休干部非常关心生态环境工作,并曾获得“广东省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荣誉称号。为了解深圳的饮水安全、用水保障的长久之道,他在过去10年做了很多实地调研,“发现始终得依靠东江、西江”。“肇庆的河长制落实得很好”,这些年,他感受到地方政府的生态文明工作日益完善。

每次到滇黔桂等省市,他喜欢和江边的居民聊家常,希望他们能共享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成果,“江河保护是系统工程,如果没有上游的努力和奉献,深圳人就喝不上安全放心的水。”

水从西江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背后的启示

祖国江河最关情。以大江大河为纽带,粤港澳三地人民编织起共同的命运。

香港人黎国威今年81岁,终身难忘水荒往事。1962年,一场持续9月的旱情袭来,香港的市民用水每四天供应一次,每次供应4小时,“家里哪怕有个塑料瓶子都要拎出来,去排队取水!”

同胞之痛,情牵两地。1963年,周恩来总理拍板建设东深供水工程,在全国上下的支持下,这个“奇迹工程”仅用11个月就竣工,祖国江水哺育香港繁荣发展。

水从西江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背后的启示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东江、西江两岸发生了沧桑巨变。广东时刻惦念着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承诺,耗时4年半,7万多名建设者昼夜不停建设,终于推动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如期建成。西江水除了供应珠三角东岸城市,还为香港提供应急备用水源。

黎国威从年轻小伙变成了杖朝之年的老人,但他仍然精神矍铄。粤港澳大湾区启动建设以来,他越来越频繁地来往粤港澳。每次来肇庆,他都要专门吃上一味西江鲫鱼才心满意足。站在江岸上眺望,他感叹:“西江水真好啊!”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