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思 | 考研初试结束,我该干点什么
转自:中国青年报
小年说:
2023年考研初试结束,全国报考人数为474万。在社交媒体上,除了在校大学生,不少职场人、全职妈妈也分享着备考经历。
备考的结束,不代表学习的终止。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热衷求知、敢于挑战,才能获得长久的成长和提升。
推荐给你,静夜思。
考研初试结束,我该干点什么
来源:樊登读书 |ID:readingclub_btfx
作者:瑾山月
又是一年考研季。
据教育部公布:今年的报考人数高达474万。
竞争连年加剧,却丝毫挡不住考研人的热情。
在社交媒体上,还有不少30+的职场人、全职妈妈分享备考经历。
很多人以为毕业了就再不用学习,其实不然。
如今这个年代,知识迭代加速,新事物层出不穷,踏入社会,人生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开启终身成长模式,是每个成年人的标配。
01
前阵子,网上一篇名为《35岁,我决定辞职考研》的文章火了。
博主老陈是家广告公司的HR总监,到了职业瓶颈期,毅然辞职考研。
他在自习室租了一个“格子”,每天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
整整一年,老陈断了玩乐、社交,几乎“与世隔绝”。
他不再像年轻时精力旺盛,闹钟一响总想多睡会;他不再无牵无挂,总得挤出时间陪家人。
他更没有年轻人的退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
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他却惊喜地发现:
这种每天给自己打鸡血的状态唤醒了尘封的干劲,他的思考力、记忆力也跟着越来越强。
等最后走入考场,他握着手里的准考证,梦回少年,胸中激荡着许久未曾有过的斗志。
这一刻,上岸与否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他感觉“好像找到了更好的自己”。
朋友JoJo和老陈一样混迹职场多年,决定考研时孩子刚2岁。
她每天提前两小时起床,上班学,午休学,晚上回家继续学。包里塞着试卷,坐地铁时做题,等电梯时对答案。
在家只要孩子一睡,立马逮住时间复习。
她说:
职场妈妈考研很难,但一成不变的生活更让人绝望。
相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毕业几年后,当年在学校学的东西,要么还给了老师,要么实践中根本用不到。
软件半天搞不明白,PPT怎么做也不满意,连辅导孩子做作业,也感觉脑力日渐跟不上。
年富力强的后浪一波波涌来,眼见他们能力越来越强,只会为自己的停滞感到心慌。
有人在迷茫中得过且过,但也有人想尽办法走出中年危机。
大龄考研的老陈和JoJo,只不过是中年人奋发的缩影。
不信你看看身边的人,除了考研,有人一年一个专业职称的考,有人跨行业各种兼职,开启人生的第二曲线……
学习力已然是这个时代的标配,再也没有做某事的年纪,只有做某事的决心。
培养自己这件事,什么时候做都不算太迟。
02
一位作家回顾自己的工作经历,曾感慨:
活水般的生活,是你在日积月累地改变,不断走向更好。
死水般的生活呢,是你在杀时间,杀来杀去,还是那个一成不变的自己。
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发现,年龄是个时间概念,而年轻是种心态。
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永远不会停止成长。
作家李尚龙,碰上过一个50多岁的快车司机。
他忍不住问:“您是专职出来开车赚钱的吗?”
没想到大爷摆摆手:
我是兼职,本职在一家德企,只不过想学学高科技APP,就出来实践一下。
他告诉李尚龙,自己现在还会拍视频做剪辑,年轻人会的他都会。
看着老司机自信的笑容,李尚龙感慨地说:
总在进步的人,永远不会老。
时代在变,一个人最大的竞争力,就是不断进步的自己。
认识一个金融界的前辈,最近在单位的英语演讲中拿了个二等奖。
几句交谈下来,才知道他跟着读初中的儿子正一起学英语。父子俩一起上网课,看纪录片,用英文交流。
渐渐地,他的英文水平大大提升,还开始涉猎其他领域。
如今,这位前辈神采奕奕,精气神比年轻人都足。
我见过太多人,一到30岁就偃旗息鼓、心安理得地熬日子。
一年到头,看不了几本书,单位的培训从不参加,更别说为自己投资学习。
麻木地穿行于两点一线,把业余时间全部消耗在玩乐和无效社交上。
比起这群人,也总有人爱折腾,从不拿资历当借口。
他们喜欢挑战,热衷求知,而生活也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步步向好。
说到底,决定人生上限的,不是学历和运气,而是思维上的不滞缓,行动上的不懈怠。
成长和提升,永远属于愿意和时间交朋友的人。
03
豆瓣小组#爱上考试的人#中,有些故事曾感动我许久:
自学编程的舞蹈生、考厨师证的全职妈妈、学驾照的五十岁阿姨……
这群“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的另类学霸,有个口号:人生的高端玩家,都是自定义配置。
人到中年,一切才刚刚开始,面对时代的巨变,你始终有两种选择:
躺在舒适区混日子,或者,在学习中不断投资自己。
成长,不是来自过来人的经验,而是源自对自己不间断的雕刻。
《终身成长》中,卡罗尔就曾为大家提供了几点学习建议:
1.打破固定性思维,拥抱成长型思维
很多时候,限制我们的不是外界的阻力,而是你左右摇摆的信念。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总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
虽然人的天资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
想告别迷茫、焦虑,你就要逼自己养成“成长型思维”。
2.循序渐进,制定可实行的计划
很多人习惯提前制定各类计划,却忽略了它们的可执行性。
目标太低,没有挑战;目标太高,容易受挫。
而切实可行的计划,是把目标定在“舒适区边缘”。
这样既能让自己感受到学习难度而继续努力,又不至于难以达成目标而沮丧放弃。
3.坚持长期主义,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下决心容易,用决心支持自己走下去很难。
想减肥,运动一周就累了;想看书,坚持两天就烦了;考职称,不到考期就放弃了……
很多人总是雷声大雨点小,一年下来,发现想做的事大都半途而废。
但真正的聪明人都懂得跟时间做朋友,利用复利对冲世界的不确定性。
04
历史学家许倬云的一番话曾感动我许久:
虽然已经九十多岁了,但我的思想还没有定型。
我随时准备面对新的问题,随时准备用新的思考方式去处理它。
每天学一些新的东西,每天对过去的思考方式产生一些质疑,这是我养成的习惯。
人生没有终点站,无论是40岁,60岁,还是80岁,学习依然没有止境。
而你学过的每样东西,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派上用场。
终身学习,终身成长,愿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