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省部署2024年重点工作:抓住宏观政策加力机遇,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北京报道近日,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南等经济大省陆续召开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对2024年的重点工作做出部署。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部分经济大省有望圆满实现2023年年初预期目标,但是部分受出口、房地产市场等拖累,距离2023年预期目标仍有差距。部分省份明确表示,“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体现在坚决完成2024年增长目标上。
从目前部署来看,2024年各省经济仍处在“恢复期”,部分省份提出要抓住全球创新变革、国家战略叠加、宏观政策加力机遇,用好专项债、国债等多重政策工具,推动经济更好恢复。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扩大消费和投资、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均是各大省普遍提及的重点工作。
抓住宏观政策加力机遇期
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从四川省运行态势看,经济运行整体仍处于恢复期,持续向好基础尚不稳固,必须紧紧抓住经济结构调整窗口期,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和动力结构加快转化。特别是多重国家战略在四川省交汇叠加,每个战略背后都蕴含着大量的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尤其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政策举措含金量高,必将为四川省现代化建设增添新动力、拓展新空间。
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全面把握发展的“时”与“势”,抢抓全球创新变革、国家战略叠加、宏观政策加力机遇,提振信心、奋发有为,采取更加精准务实有效的措施,更大力度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澎湃动力,更大力度鼓励民营企业、基层等增强活性、敢闯敢试,扎实推进安全发展、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真正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据市场机构预判,2023年我国经济有望实现5.2%左右的增长,能顺利完成年初5%左右的增长目标。但是,5.2%的增长是建立在上年3%的较低基数之上,这意味着2022、2023年两年平均增速大概为4.1%,距离回归潜在经济增速(5%—5.5%)仍有一定差距。为此,中央明确2024年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其中积极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市场机构普遍预计,2024年赤字率可能略超3%,新增地方专项债券规模在4万亿元左右。与此同时,中央财政决定在2023年四季度增发万亿国债,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陆续对外公布前两批项目清单,这意味着万亿资金更多将在2024年使用,推动2024年经济更快恢复。
不仅要用好国家出台的政策,2024年各地也将出台更多积极政策。江苏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4年要着力强化经济运行科学调度。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实打实地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不折不扣落实好各项惠企政策,适时出台一批针对性强的新政策,为经济恢复注入新动力。
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政策聚焦稳增长,强化政策统筹,多出台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不出收缩性政策,迭代升级“8+4”经济政策体系,扩大有效投资,发挥重大项目“压舱石”作用,着力扩大消费,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把资金用在促进高质量发展“刀刃”上。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经济大省在部署2024年重点工作时,给予科技创新、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等以突出地位。
江苏表示,2024年要着力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把产业科技创新作为主攻方向,构建“从0到1”基础研究、“从1到100”工程化和产业化突破、“从100到10000”产业化加速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要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推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和数字化、服务化转型,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先发展,积极布局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浙江表示,要聚焦聚力建设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百千万”工程,大力发展壮大数字经济,促进制造业集群式、高端化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河南表示,要持续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完善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争创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传统产业延链升链、新兴产业补链强链、未来产业建链成链,建设数字基础设施体系,促进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
四川表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升科技创新内核能级,聚焦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更好增强科技创新源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布局建设一批中试熟化平台、技术转移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让更多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在解读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表示,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的战略导向作用,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激励企业加快数智化转型;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活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等。
促消费、扩投资、稳楼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等
各经济大省还明确了2024年扩内需的重点工作。
山东表示,2024年在扩大有效需求上塑造新优势。加快汽车消费扩容,促进家居消费升级,深挖养老消费潜力,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拓展互联网消费空间,提升文旅消费水平。要抓实抓细消费潜力持续扩大,新能源汽车等大宗消费、新型消费、载体升级和消费下沉要有新起色。继续把扩大有效投资摆在重要位置,聚焦重点领域,突出项目化推进、市场化运作、精准化保障、多元化招引。
河南表示,要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集疏运体系,强化物流拉动,做强国际空港,做大国际陆港,做实内河航运,加快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变为枢纽优势、竞争优势。持续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提质进位,加快副中心城市培育壮大,促进中心城市提级扩能,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四川表示,要有效扩大消费和投资,充分释放内需潜力。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开展“消费促进年”系列活动,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优化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储备项目接续早投、新建项目早开快投、在建项目快建多投、竣工项目投产达效。千方百计扩大民间投资,深入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四川还表示,坚持“一城一策”优化房地产调控政策,多措并举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元化住房需求,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有区域经济研究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为17个百分点,通过提高市民化水平,能释放巨大的需求。与此同时,当前城镇对于乡村虽然仍有较大的虹吸效应,但是乡村全面振兴也需要资金、技术、人才等支持,乡村振兴也会孕育大量的产业和基建投资机会。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表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需要各种空间载体“各美其美”。城市群是中国城镇化的主体,中国19个城市群以及其内外部的40多座都市圈的人口和经济份额占到总量的70%以上,未来还会增加。县城的作用也需要进一步上升,县城的发展既是城镇化的任务,也是乡村振兴的要求。当前,县城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固定投资大致相当于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1/2,医疗、养老、垃圾与污水处理、公厕、物流设施等都有短板,县城补短板能形成有效投资。
(作者:周潇枭编辑:张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