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业务痛点、加大人才培养……金融之力如何赋能卓越科技企业发展

2023-12-27 18:07:44 - 媒体滚动

转自:北京商报

作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五篇大文章”之首,科技金融始终是金融机构重点发力的方向。然而,一些问题仍是业内绕不开的话题:金融支持科技创新还有哪些难点、痛点?科技金融呼唤怎样的人才?

12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在北京中心举办“科创金融课程体系媒体恳谈会”,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科创金融课程体系负责人、EED学术主任及执行主任蒋展围绕“卓越科技企业的形成和背后的金融动力”主题展开分享。

破解业务痛点、加大人才培养……金融之力如何赋能卓越科技企业发展

提升科技金融供给侧对需求侧匹配

“为什么科技金融重要?因为金融支持科技,科技也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是毋庸置疑的。”蒋展表示,政策领航之下,金融要素在下一轮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尤为凸显——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让经济达到高质量、绿色与可持续的发展阶段,亟需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和绿色发展,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回望与总结全球许多卓越科技公司发展历程,蒋展深切感受到金融之于科技公司发展的推动作用。“当商业化与道德标准相结合时,可以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强大引擎,而我们必须要面对的是,科技进步和商业化的平衡。”蒋展指出,基础科学的进步有时并不是以商业化为目的,如何更好地把科学研究中的成果转化为商业化的成功,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商业”的课题,同时如何在转化的道路上保证持续的资金支持,也是个“经济+金融”的课题;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和风险控制的平衡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

两则观点也是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而近年来随着产业的发展完善,科技金融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不平衡逐渐显现。显然,科技金融需求侧有多元化主体和多元化需求,而供给侧对需求的匹配还需要提升。

谈及科技金融的需求侧,产业的安全和成长是蒋展提出的关键词。科技创新的主体多元,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例如,颠覆性的科学技术革新、新的经济业态与产品模式中,更注重研发、知识资产汇聚。由此,想要实现0-100的全链条顺畅链接,就需要科学技术孕育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赋能路径,将资本与各个环节精准对接、长期陪伴。

“金融供给端对科技金融端有自己的安全需求,同时也有创新的必要性。金融需要进一步创新才能更好服务科技创新,更好推动科技—产业—金融的科创生态循环模式。”蒋展说到,银行的难点、痛点需要创新方法和产品;创投行业早中晚全周期覆盖、募投管退全链条通畅,才能长期精准支持科创。

不过,这样的“创新”下同样有值得思考深究之处。例如,科技信贷投放过程中如何定价、成本考量、风险承担等,成为了束缚银行、创投“不敢有大动作”的困扰。同时,产品创新同质化严重,所谓的“科技金融产品”能否真正帮到企业,仍需关注。因此,蒋展指出,与传统信贷发放不同,科创部分的产品创新一定要符合科技企业特性,深度理解这个产业的发展周期及特性,做好协同合作。

“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揭示出,科技金融未来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蒋展补充到,要大力提高科技成果的质量和转化效率,健全有效的评价机制,同时健全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激励机制和成长通道。

卓越科技企业形成背后的金融动力

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到的“五篇大文章”中,科技金融被放在了首位。在蒋展看来,大文章里孕育着非常多的机会。产业集群、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导向、人才培养,都是这一生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它们,也与科技金融的发展相辅相成。

“科技中心不仅需要数量,更需要质量。拥有多元化文化、资本和资源,科技土壤的成长才会更加旺盛。”蒋展指出,金融力量是推动世界级科技中心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前,金融支持科创还面临许多挑战,譬如金融工具和科创需求存在一定的资源错配和期限错配,较长的发展周期和较大的风险也需要资本更多的耐性和供给相匹配。而面向挑战,助力金融资本赋能技术变革的过程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也呼唤更全面和广泛的人才培养。

“在走访和调研科创参与各方之后,我们发现科创企业无论处于怎样的成长周期,在设计股权架构、激励机制、知识产权规划、创新成长战略指定等多个维度都需要更为系统性的规划和科学的指引。”蒋展提出,而这样的需求不仅仅限于科创企业内部,科研单位要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政府要更好地服务于本土科创产业的持续发展,金融和投资机构要突破局限,协同创新,也无不需要更多的研究探索,包括海内外实践对标、多元路径梳理复盘、创新模式反复迭代等等。

而对于首都北京而言,这样的需求尤显迫切。蒋展表示,一方面,相较上海、深圳以及海外一些科创产业集中区域,北京在科技企业投入、孵化器数量、营商环境和地区联动效应,以及科技专利转化成果等层面具有很多独特性,需要深刻解读地方性需求并形成方法论,北京在生态营造和城市集群上的优势需要进一步加强,也需要更好地发挥北京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作用。

数据显示,在2023北京企业百强榜单中,国有企业占比51%,民营企业占比48%,在发明专利方面呈现双增长的态势。民营企业发明专利增长数值达到了65%,研发人员占比22.5%,研发费用投入达到了6.5%,可见近年来企业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

另一方面,作为中国高校资源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北京打造卓越的科创企业有着独到优势,而全面梳理金融人才发展现状,赋能企业与个体未来发展,是一个时代命题。“围绕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定位,构建更加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赋能科技,驱动发展,是探索首都科技金融发展的必经之路。”蒋展进一步补充道。

北京商报记者孟凡霞董晗萱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