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无阻!揭秘海外流失文物的曲折归国路

2023-03-27 13:00:26 - 北京日报

万山无阻!揭秘海外流失文物的曲折归国路

万山无阻!揭秘海外流失文物的曲折归国路

作为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我国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留下数量众多、异彩纷呈的珍贵文物。然而,在晚清时期,我国遭遇内忧外患,鸦片战争后,我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量珍贵文物或被列强掠夺倒卖,或因商人走私流落他乡,或被盗墓者倒卖而流失海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18家博物馆中,中国文物数量达167万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数量更是馆藏的10倍之多。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文物的回归。2022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主任翁淮南主编,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副研究馆员李竞辉、图书资料部馆员杨晓明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以下简称《归来》)首次披露了流失海外文物惊心动魄的回归历程,以32个精彩案例集中讲述中国流失文物的回归故事。该书一经出版便引起极大关注。近日,我们对翁淮南、李竞辉进行了采访。

选择讲述文物回归的32个故事

问:《归来》所涉及的文物年代跨越之久,品类之全,价值之重,均为过去少见。编写这本书的原因和目的何在?翁淮南:文物维系着中华民族精神。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能生动述说过去,也深刻影响当下和未来。文物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我国晚清以降,国力衰微,大量珍贵文物因种种原因流失海外。加上外国人大多无法真正理解中华文化,屡屡出现珍贵文物被损毁的情况。如1900年,在我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女史箴图》被英军盗走后,之后又被肆意“肢解”成了3段。过去,很多学者都写过关于海外流失文物的文章,关注文物流失的过程,但对文物回归过程的关注甚少。我们编著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向读者讲述这些文物回归的历程,告诉读者文物的回归不仅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更是中国力量崛起的展现。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本书,唤起全社会对流失海外文物的关注和思考。因为这些文物除了其本身的价值外,对于我们提升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意义更为重大。

万山无阻!揭秘海外流失文物的曲折归国路

问:在15万余件回归的文物中,你们为何选择讲述书中这32个文物回归的故事呢?翁淮南:文物是展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演变、发展的重要物证,中国之所以是如今的中国,文物是最好的见证。我们选择这32个文物回归的故事,主要考虑到它们的代表性。这些文物涉及国家公布的100多个考古遗址,散布于我国五大文化带(长城文化带、黄河文化带、长江文化带、珠江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比如:中国古代书法的稀世墨宝、晋代书法家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以及被称为青铜瑰宝、国之重器的虎鎣、子龙鼎,上承南北朝下启唐代风格、有着“中国古代石窟艺术实物标本”之称的天龙山佛首等。历史上,人们对于“中国”的理解多是指“政权中国”,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中国”,而“文化中国”更能清楚地解释,中国何以是如今的中国。

万山无阻!揭秘海外流失文物的曲折归国路

万山无阻!揭秘海外流失文物的曲折归国路

万山无阻!揭秘海外流失文物的曲折归国路

李竞辉:书中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4个时期的代表性文物回归故事,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文物回归故事占比最重,反映出新时代我国在文物追索返还方面取得的成绩。在关于文物回归的途径方面,我们也统筹考虑,尽可能全面地囊括文物回归方式。书中,政府起主导作用的文物回归事件占了很大比例,同时企业捐赠和世界各地中华儿女的个人捐赠也有兼顾。回归文物涉及的国家也要考虑,比如英、美、法、意、丹、日等国家在书中均有涉及。此外,我们还考虑到了回归文物的类别,如青铜器、瓷器、陶器、金饰片、书法、绘画、石刻、佛造像、古籍等,涵括了绝大部分文物类型。

万山无阻!揭秘海外流失文物的曲折归国路

万山无阻!揭秘海外流失文物的曲折归国路

万山无阻!揭秘海外流失文物的曲折归国路

各民族交融、东西方交往的有力凭证

问:在该书中,我们关注到156件流失丹麦的文物回归的故事,这些文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服饰的演变过程,您能具体介绍一下吗?李竞辉:这156件流失丹麦的文物是2008年回归的,其主体是一批从西汉至明代的陶俑,主要来自我国陕西、山西、四川等地,它们为研究我国古代服饰史提供了一条相对清晰的脉络,同时也反映出不同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万山无阻!揭秘海外流失文物的曲折归国路

▲南北朝彩绘骑马俑海南省博物馆藏。比如说,文物里有一件南北朝时期的彩绘骑马俑,它头戴突骑帽,是鲜卑族骑兵的典型装扮,身上穿的袴褶则是典型的汉族服饰,体现了汉装与鲜卑装融合的特点。当时鲜卑族拓跋部统一北方,建立了北魏。随着疆域的扩大,为促进各民族交融,孝文帝仿效中原,推广农耕,采取讲汉语、穿汉服、与汉人通婚、迁都洛阳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建构出拓跋鲜卑源自黄帝、居于北土、与中原华夏同源共祖的族源叙述体系,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问:今年恰逢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书中介绍的《丝路山水地图》与古代“丝绸之路”有什么渊源?翁淮南:被誉为“旷世奇珍”的《丝路山水地图》(以下简称《丝路图》)绘制于明代中后期,原藏于明朝内府。20世纪30年代流出国外,被日本收藏机构藤井有邻馆收藏。2002年,被中国收藏家斥巨资购回国内。

万山无阻!揭秘海外流失文物的曲折归国路

▲明丝路山水地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丝路图》又名《蒙古山水地图》,这幅画作诞生于郑和下西洋以后,这时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打通,东西方交往已经很密切了。画中涉及200多个地名,包括撒马尔罕、大马士革等,是东西方交往的有力凭证。另外,我国西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历史上各民族通过丝绸之路进行贸易往来,加深了彼此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丝路图》蕴含着许多历史信息,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历史证明。它以地图的形式证明,在西方地图传入之前,中国对世界地理特别是对丝绸之路沿线已有清晰的认识,为推进今天“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期待更多流失文物踏上归家之路

问:为什么我们如此看重文物回归?未来,我们该如何继续推动文物回归?翁淮南:文物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保护文物就是对民族共同记忆和利益的保护,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近代以来,众多文物通过非法手段流失海外,是中华文明之殇。流失文物大概有1000余万件,其中有助于解释中华文化整体架构的文物大概有300万件。这些文物也是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窗口。让流失文物回归祖国,这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标志,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我们绝不会容忍“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长期漂泊海外。当然,如此数量巨大的流失文物全部回归,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一时间难以办到。但这些文物中的核心文物(国宝级文物),必须争取早日回归。如何将这些文物传承下去,我认为可率先将这些流失的文物数字化,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在做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展览,就是将文物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保存下来。推动国宝归来,需要热情,更要理性。我们需要做好文物追索的整体规划,开展国际合作,鼓励民间参与。争取文物回归是中华儿女共同的责任,我们要依靠一切可依靠的海内外力量,促成文物的回归。如《丝路图》就是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先生向故宫博物院捐赠的;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是香港著名实业家张永珍女士无偿捐献……为了让更多文物回归祖国,广大爱国人士积极奔走,体现出了中华儿女团结一致的向心力。

万山无阻!揭秘海外流失文物的曲折归国路

▲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上海博物馆藏。促使文物回归,归根结底还是要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例如,156件流失丹麦的文物的回归,主要通过外交手段促成,这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所起的重要作用。一念在兹,万山无阻。文物只有在故乡,才能完整地呈现本身蕴含的信息,才能最好地发挥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价值,否则只能在异国他乡被孤零零地展览。眺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流失海外的文物踏上归家之路。(本文今日同步刊发在《中国民族报》,敬请关注。)

万山无阻!揭秘海外流失文物的曲折归国路

原标题:《盛世回归的文物:五千年“文化中国”的生动诠释——关于的对话》

来源|中国民族报监制|肖静芳统筹|周芳编辑|文静梁黎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