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频现身电视节目,他“弄堂老饕”的身份就来自→

2024-03-27 09:30:31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

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

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

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

——《老饕赋》苏轼

如果把大文豪苏轼放在当代,他一定是一位知名的美食家,骨灰级的吃货。他对美食可谓是情有独钟,在他的笔下,猪肉、羊肉、螃蟹、蛤蜊等所食之物皆可为文章。在自媒体如此发达的时代,自称是美食博主的人不在少数,但能被称为“老饕”的人却不多。那在当代,大家还有见过其他的“老饕”吗?

近日,小编在机缘巧合下认识了一位喜欢研究老上海味道的“弄堂老饕”姚叔,本名姚刚。在和他的交流中了解到他的“弄堂老饕”身份来自于上海电视台都市频道《好吃记得夸我》节目等。下面一起来挖挖他的故事吧↓

频频现身电视节目,他“弄堂老饕”的身份就来自→

频频现身电视节目,他“弄堂老饕”的身份就来自→

姚叔,央视国际频道纪录片《遇见中印》嘉宾、上海电视台都市频道《好吃记得夸我》常驻嘉宾。二十多年来,姚叔潜心研究美食,致力于还原老上海味道,现定居金山区张堰镇,计划创立美食文创工作室。

频频现身电视节目,他“弄堂老饕”的身份就来自→

有时,我们吃的不只是食物,

还是记忆深处的回忆

频频现身电视节目,他“弄堂老饕”的身份就来自→

频频现身电视节目,他“弄堂老饕”的身份就来自→

“我外婆是广东人,爷爷是宁波人,这两个地方的人对吃都很讲究。受他们影响,我从小对美食就有着特别的情感。加上小时候在老静安的弄堂里长大,我们住的石库门里有十几家房客,大家来自全国各地,这里集中了多元地域文化,在那样的环境下我接触到的食物种类就相对丰富。”小时候的成长环境,让姚叔对食物有着非常丰富的体验,而老上海味道的美食更成为姚叔后来无论走到哪里都始终无法忘怀的味道和情怀。

“工作后,每次出差完回到上海,第一件事便是吃一碗泡饭,之后便会去那时候的云南路美食一条街吃点好吃的。”姚叔说。后来,随着餐饮业蓬勃发展,再去云南路时姚叔发现许多老上海口味的传统小吃渐渐消失了。自此,姚叔开始研究美食,阅读各类养生、药膳、独立食材的书籍,一次又一次尝试制作各种老上海味道的美食,希望能留住记忆深处的回忆。

美食,不仅仅需要有好的食材,

还需要有制作者的耐心和时间的沉淀

频频现身电视节目,他“弄堂老饕”的身份就来自→

频频现身电视节目,他“弄堂老饕”的身份就来自→

频频现身电视节目,他“弄堂老饕”的身份就来自→

“喜欢美食的人,基本上都有一颗好奇心。什么都想试试看,慢慢地就变成一个懂得欣赏食物的人。”正是对美食孜孜不懈的追求,姚叔不仅会制作许多老上海味道的美食,还对中国各类菜系的制作甚至国外美食都颇有研究。久而久之,姚叔对于美食的精通也被外界所知。2020年,姚叔受邀参加央视国际频道《遇见中印》纪录片录制,教嘉宾做正宗的印度咖喱。2021年,姚叔成为上海电视台都市频道美食类节目《好吃记得夸我》常驻嘉宾,每月定期参加节目录制。

频频现身电视节目,他“弄堂老饕”的身份就来自→

频频现身电视节目,他“弄堂老饕”的身份就来自→

美食不一定要山珍海味,

美食是恰如其分的味觉治愈

吃饭和美食,

很多时候是不能划等号的,

美食,是一场味蕾的盛宴,

是异乡的家乡味道,是旅行的味觉奇遇。

吃的适合当下,便是美食至味。

频频现身电视节目,他“弄堂老饕”的身份就来自→

“从记事起,我就吃过面包、西餐,还有上海各大饭店的美食。”姚叔说。但最让他恋恋不忘、回味无穷的却是小时候大街上的传统小吃馄饨、豆沙大饼、油酥大饼等。

为了让更多人吃到老上海味道的馄饨,姚叔六七年前便开始自主研发。如今,他带领团队研发出养生皮、无碱皮、低碱皮等三十多种不同类型的馄饨皮。馄饨皮和馅料都加入了无菌蛋,可经受住两次冷冻,并且馅料解冻后不会出水。煮一碗,用小勺盛起一个馄饨,轻轻咬下一半,又鲜又嫩的馄饨馅和嚼劲十足的馄饨皮在口中交织,真是妙不可言。所谓烟火气,不过一碗老上海味道的馄饨,那是生活最好的滋味。

据了解,接下来姚叔想在金山开设一个集产品孵化、美食课程、书友会、纸艺等于一身的美食文创工作室,届时可为大家提供一个了解美食、购买美食,以及读书交友的平台。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