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越来越低龄化了吗?我们从这些数据中找到了答案→

2024-03-27 19:32:35 - 新京报

未成年人犯罪年龄下降,主要在于未成年人的心智日益成熟,接触的信息日益丰富且不可控。这也就是为什么,未成年人涉嫌信息网络犯罪活动会明显上升。

全文2703字,阅读约需5分钟 

数据新闻编辑陈华罗 新媒体设计苗奇卉 校对刘越

近期发生的河北邯郸13岁中学生遇害一案中,警方表示初步认定这是一起有预谋的犯罪案件,由于该案系未成年人犯罪,犯罪嫌疑人是否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如何追究责任,引起全社会关注。

我国司法实践中对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未成年人犯罪处遇原则的贯彻,又容易致使未成年人犯罪免于处罚或从轻处罚给公众留下罪无应得、罚不当罪的印象。

自然而然,每次出现低龄未成年人犯罪事件时,关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首当其冲会成为舆论口诛笔伐的对象。

━━━━━

未成年人犯罪上升

低龄未成年犯罪人增加

与公众认知一致的是,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确实有所增长,低龄未成年人犯罪也越来越多了。

最高检数据显示,2017年-2022年,检察机关起诉未成年人犯罪38.7万人,其中14至16周岁犯罪人数从5189人增加至8710人,占受理审查全部未成年人的比例从8.71%上升至11.1%,总体呈现出多发、高发态势,重大恶性案件时有发生。

有调查研究表明,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平均年龄在逐步降低,1980年到1985年为17岁,1991年到1995年降到了16岁,2010年降为了15.67岁。

未成年人犯罪越来越低龄化了吗?我们从这些数据中找到了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张远煌教授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就我国而言,未成年人出现劣迹行为大概在10-12周岁,最早开始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年纪一般为13至14周岁。

未成年人犯罪年龄下降,主要在于未成年人的心智日益成熟,接触的信息日益丰富且不可控。这也就是为什么,未成年人涉嫌信息网络犯罪活动会明显上升。

不过,从整体来看,未成年人犯罪仍以盗窃、聚众斗殴、强奸、抢劫和寻衅滋事为主,合计约占总受理人数的67.4%。

未成年人犯罪越来越低龄化了吗?我们从这些数据中找到了答案→

暴力化和校园化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典型特征,根据校园暴力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7年全国新发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加害者为初中生的占68.08%,为小学生的占17.74%。

不过,得益于近年来全社会对霸凌事件的关注和相关单位的重视,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数量不断下降。例如,3月20日,成都市招考委、教育局印发的《2024年成都市高中阶段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工作实施规定》,其中明确考生初中期间有校园欺凌等行为的,不得推荐为指标到校生,该规定形成了对校园霸凌的有力震慑。

未成年人犯罪越来越低龄化了吗?我们从这些数据中找到了答案→

━━━━━

对未成年人的侵害减少

但性侵案件增加

与之对应的另一面是,近年来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量有所下降,但性侵案件呈上升趋势。

未成年人犯罪越来越低龄化了吗?我们从这些数据中找到了答案→

日前,北京昌平人民法院召开的“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工作机制暨典型案例”通报会上通报一起案例,某中心教练因工作关系结识了12岁女性学员,暑期在其车内对该学员实施猥亵,后又多次通过利用社交软件向学员发送隐私部位照片等方式实施“隔空猥亵”。

网络的日益发展使不少犯罪分子有机可乘,2023年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布会显示,近年来各地发生的一些强奸、猥亵未成年人案件,影响十分恶劣;同时有的犯罪分子利用网络胁迫、诱骗未成年人进行裸聊,索要裸照、视频,继而在线下进行性侵害,甚至利用网络散布性侵害的视频、照片,犯罪线上、线下交织,危害很大。

2020年至2022年,检察机关起诉涉嫌利用电信网络侵害未成年人犯罪7761人,起诉“隔空威胁”“线上联系、线下性侵”等犯罪占性侵未成年人犯罪近1/6。

与此同时,侵害不满14周岁以及农村地区未成年人的犯罪也有所上升。

未成年人犯罪越来越低龄化了吗?我们从这些数据中找到了答案→

2020年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新闻发布会上通报,近年来农村未成年被害人占比较大且年龄偏低,在涉及未成年被害人的所有案件中,农村、乡镇生活的占65.9%,平均被害年龄9.7岁,其中一半多的农村儿童不满10周岁。

而且农村性侵案在不断攀升,随着农村大批人员外出务工,留守儿童作为在农村生活的主要群体之一,因缺少父母必要的监管和照护,成为一些犯罪分子的性侵对象。在农村未成年人被害案件中,67.7%的案件系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且大多是熟人作案,有79.1%的未成年被害人与犯罪人相识。

在未成年人犯罪事件中,未成年人既是施暴人,也是受害者。近年来性侵案件在未成年人中也呈现上升趋势,2014至2019年,检察机关起诉涉嫌强奸犯罪的未成年人数与同期受理审查未成年各类犯罪人数占比约4.61%,2020年占比9.39%,2022年11.6%。

━━━━━

未成年人犯罪不捕率提高

现实中引发公众关注的未成年人犯罪多为极端暴力案件,可能会让人产生未成年人“轻易不涉罪、涉罪多为重罪”的认知误区,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未成年人犯罪中轻微犯罪占绝大多数、严重犯罪占比较小、极端恶行犯罪极为偶发,否则也不会出现巨大的新闻效应和舆论反响。

相比较成人司法,我国少年司法更强调法律的教育和特殊预防功能,对未成年人涉嫌犯罪主要采取“少捕慎诉少监禁”的原则,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21年,检察机关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不捕率从33.59%增至50.4%,附条件不起诉率从10.06%增至2022年的36.1%。

未成年人犯罪越来越低龄化了吗?我们从这些数据中找到了答案→

在检查机关披露的数据中,2021年不捕原因里,因为没有社会危害性的有20720人,占不捕人数的74.9%。

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体现在司法中,但被害者的正义也并没有缺席。面对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特征,2020年全国人大通过刑法修正案,将原来的刑事责任年龄从14周岁下调至12周岁。

日前,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在宁夏调研时强调,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治理,对未成年人实施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犯罪,符合准追溯条件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参考资料:

1.易晓轩.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浅析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研究.[J].法制博览.2022

2.杨贤,李景忠,王宇.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调查与研究-以检察机关为视角.[J].法制博览.2023

3.邱帅萍.低龄未成年人犯罪的应对立场及其展开-以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调整为切入.[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4.齐鲁晚报《农村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攀升,留守儿童成被侵犯对象》

5.新京报《教练猥亵12岁学员,被法院判刑并终身禁止从事接触未成年人工作》

6.央视新闻《热评丨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未成年人严重犯罪须依法追责》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