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信心 起好步 开新局|深度调研】乌鲁木齐:建设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2023-04-27 10:36:00 - 新疆网

转自:新疆网原创

核心提示:乌鲁木齐坚持“渗、滞、蓄、净、用、排”并举,正在逐步建立起有效的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一体的水循环系统,让城市“自由呼吸”。

【强信心 起好步 开新局|深度调研】乌鲁木齐:建设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强信心 起好步 开新局|深度调研】乌鲁木齐:建设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新疆网讯四月的乌鲁木齐,阳光明媚,微风和煦。

漫步在蜿蜒向前的水磨河河道,不时可见河面上三五成群、体态浑圆的野鸭扭动着身躯,或追逐嬉水,或低头觅食。蓝蓝的天幕下,河水中映照出蓝天、白云和绿树的倒影,风起,水面波光粼粼。

河马泉新区紫云台小区内,一场雨后,这里处处透着洁净、清新。居民王云走在干爽的路面上散步,“空气新鲜,路面没有积水,就喜欢下雨过后这样的天气。”

这些都是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缩影。作为首批国家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2021—2023年乌鲁木齐计划实施海绵城市重点建设项目75项,涵盖水系、道路、公园、建筑小区、排水管网等多种项目类型。目前,已完成29项,正在实施46项,计划于2023年底全部完成。

乌鲁木齐坚持“渗、滞、蓄、净、用、排”并举,正在逐步建立起有效的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一体的水循环系统,让城市“自由呼吸”。(全媒体记者王媛媛)

小区“能喝水、会呼吸”

4月23日,走进河马泉新区紫云台小区,可以看到蜿蜒曲折的健身步道两侧种植着榆树、白蜡、海棠、云杉等树种。一些居民或是带着孩子遛弯,或是坐在休闲椅上休憩,一幅恬静的画面。

“这里的步道好像都高一些?周边的绿化带都矮一些,另外缝隙也会大一些。”面对记者的疑问,乌鲁木齐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紫云台小区海绵城市项目经理李运知说:“步道要比周围高10至15厘米,通过路面找坡,让雨水流向下沉式绿地,还有些歩道铺设的是透水混凝土,也叫无砂混凝土,就像我们做琥珀核桃一样,用糖把他们黏在一起,这种材料就是用胶把石子黏在一起,有很多孔隙,下雨后雨水直接下渗到土壤里,路边的树木、花草就可以喝到雨水了,从而节约了绿化用水量。”

记者随手将手上的一瓶矿泉水倒在步道上,几秒钟只留下了一块阴湿的印记。“这些奥秘都在地下,地下的改变,让路面能够‘喝水’了。”李运知说,小区在设计时就植入了海绵城市的理念,路面都是有坡度的,四周设置下沉式绿地。另外小区广场及人行道的硬质透水铺装同样也“肩负”雨水管理重任。下雨天,雨水经透水铺装渗透型面层下渗至地下,可沿道路坡面汇入两侧下沉式绿地并被其净化及储蓄。

虽然不清楚海绵城市的概念,但居民张甜感受到生活更舒适了:“今年雨水比较多,但路面非常干爽,另外小区种植的树木、花卉、灌木特别多,特别美。”

行走在海绵道路上,不光能感受到园林式风景,映入眼帘的还有各式各样的“海绵基因”。记者看到,楼房的屋面呈斜坡状,单元门附近还装有雨水收集管。“雨水收集后可以排至周边绿地进行消纳。”李运知说,透水沥青路面、透水铺装广场、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数十种内容被应用到了小区建设中,另外小区还种植了60多种抗旱的树木、灌木及花卉。

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方式的转型。“海绵城市”也被称为“会呼吸的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渗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让硬邦邦的城市温润柔软。

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级工程师孙亮说,除了河马泉新区新建小区外,珠江塑料厂小区、天山建材社区、碱泉街农行小区等在实施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同步进行了海绵化改造。主要通过控制竖向地形,合理衔接绿地、道路的标高,让路面、屋顶的径流可以有效汇入绿地下渗,冬季也便于将路面的积雪清扫、收集和下渗至绿地中,实现对雨雪水资源的利用,回补地下水。尤其在老旧小区的海绵改造过程中,发挥绿地消纳雨雪水功能的同时,提升景观效果;修补、铺设新的透水路面改善此前路面破损、湿滑的问题。同时结合海绵改造提升小区的基础设施,重点解决群众反馈的问题。

以生态修复优化生态格局

眼下,水磨河滨河景观带两侧花草生机勃勃,河流蜿蜒清澈如镜,河瀑层叠飞流如丝,碧水微澜,一幅“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秀美景象。

乌鲁木齐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生态始终是第一要素,不论是景观设计、河水治污措施,还是河道生物保护,都将从保护原生态的角度出发,在提高河道功能的同时,改善周围环境。

如今乌鲁木齐通过实施和平渠、水磨河等重要区域性生态廊道修复工程,治理河道总长度47.7公里,恢复了河道自然生态岸线,天然水域面积比例不断提高。

乌鲁木齐年降水量仅有300多毫米,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我市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持续发力,坚持“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方面尊重自然地势地貌和天然沟渠,维持原有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自然生态空间格局,一方面通过景观塑造、公共空间营造,绿化美化,建立起有效的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一体的水循环系统。

作为干旱缺水型城市,乌鲁木齐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思路,主要是以绿洲城市生态功能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城市防洪排涝安全保障等为目标,以水系和城市绿地保护与修复、城市供排水管网改造、雨雪资源收集利用、老旧小区改造为突破口,因地制宜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市建设局副局长康占龙说,海绵城市六要素:渗、蓄、滞、净、用、排中,渗,就是要减少路面、屋面、地面等硬化地表面积,雨水就地下渗;滞,是指延缓水流速度,降低排水强度,缓解雨洪风险;蓄,是要削减峰值流量,调节雨洪时空分布,为雨洪资源化利用创造条件;净,则要对污染源采取相应控制手段,削减雨水径流的污染负荷;用,是指通过雨水灌溉、构造园林水景观等,形成雨水资源的深层次循环利用;排,则是指达到排水防涝的能力。

目前,乌鲁木齐完成了河马泉新区带状公园等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建成区可渗透地面面积达到40%以上;推进再生水管网建设,将再生水广泛应用于河道补水、绿地浇洒等方面,全市年再生水利用总量提升至1.21亿立方米,污水再生利用率超过40%;推进雨雪水资源源头分散利用和道路积雪集中收集利用,雨雪资源利用量超过200万吨/年;完成喀什路东延、东大梁片区排水管网改造工程,金秋巷、阿勒泰路冒溢治理等工程,缓解片区积水及雨污水冒溢问题。

“海绵+”理念落地生根

根据建设目标,2023年乌鲁木齐将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人居环境有改善,85%的降水能够就地消纳利用,争取“十四五”规划末期建设成为“一带一路”绿洲地区示范城市。

常态化、规范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必须从法制层面下一番功夫。

5月1日,《乌鲁木齐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将正式实施,这也是我市首部规范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地方性法规,重点明确了职责分工与协作、规划引领与衔接、政府示范与保障等方面的制度,着力构建协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同时尽可能避免出现“建管脱节”“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

孙亮说,《条例》中对海绵城市建设在规划和设计、建设和质量、运营和维护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政策依据和制度支撑,解决了各相关行业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缺乏法律依据的问题。

海绵城市究竟怎么建?乌鲁木齐从实际出发为自己量身定做标准。源头把控,打造“会呼吸”的海绵型建筑小区;与自然景观融合,建设美丽舒适海绵型道路;“渗滞结合”建设美丽生态海绵型公园……《乌鲁木齐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导则》等7项乌鲁木齐市地方标准于2023年1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有力指导海绵城市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建设质量,让城市的“里子”更实,并更好地撑起“面子”。

立良法在于促善治。康占龙说,乌鲁木齐市在高位推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将不断健全海绵城市建设长效机制,推动海绵城市理念落地生根,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修复城市水生态,改善城市水环境,涵养城市水资源,保障城市水安全,复兴城市水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