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两张桌子起步……他带队研发的国产机器人正“走”进众多世界五百强的工厂

2024-05-27 06:31:15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三个人两张桌子起步……他带队研发的国产机器人正“走”进众多世界五百强的工厂

在“大零号湾”核心区,剑川路沧源路口,一栋易迈大楼底楼的展示厅里,各种机器人正在演示不同的作业场景,有的在书架前盘点图书,有的在生产线上加工零部件,有的在转运货物,有的在跟随客人逛超市……

三个人两张桌子起步……他带队研发的国产机器人正“走”进众多世界五百强的工厂

张建政带着客户一边参观,一边详细讲解:“这款智能盘点机器人,目前已应用在一些高校图书馆。以往,10万册书需要两个人花上20天才能盘点完,现在,机器人一个晚上就能完成这项工作。这款机器人可泛化到资产管理领域,比如医疗器材的盘点、工厂物料的盘点等。”

三个人两张桌子起步……他带队研发的国产机器人正“走”进众多世界五百强的工厂

作为机器人及应用专业的工学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张建政,是上海飒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2017年,飒智还只有“三个人、两张桌子”,现在已发展为近200人的高新技术企业,其自主研发的“手眼脚脑”一体化协同的智能移动共融机器人,已经在几十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工厂智能制造中得到应用。

不过,张建政并不满足于此。他还希望,“打响智能机器人的民族品牌,为中国智能制造助力,为未来美好生活助力”。

行业“老兵”的初心

作为一名机器人行业的“老兵”,1980年出生的张建政,已有近20年的机器人研发经验、13年的机器人从业经验。他创业的冲动,正是在基层工作的历练中激发出来的。

10多年前,刚毕业的张建政进入一家知名工业机器人外企工作,屡立战功,攻克了数项当时困扰业界的难题。但在赴海外留学及公司总部进修期间,国外对高精尖技术的掌控,特别是公司对中国员工在教学演示时的区别对待,让他十分不甘,并燃起了突破的斗志。

“学了那么多年的机器人专业,面对差距,当时就萌生了要自己做机器人的念头,希望打造出一个响当当的民族品牌。”张建政说,读博和留学期间,他就时常与有着共同追求的师弟董易博士讨论:机器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当前的机器人到底存在哪些不足?可以从哪些方面对机器人进行功能提升……

三个人两张桌子起步……他带队研发的国产机器人正“走”进众多世界五百强的工厂

2017年,张建政在母校上海交通大学门口的创业园区“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创建了上海飒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易博士和另一位师弟也追随张建政的步伐,抛下高薪工作,毅然加入创业团队。创业之初,大家商定每人每月只领3000元工资,还要自己来担负五险一金的开支。之后,公司也是边研发边接项目,一步步给大家加工资。

三个人两张桌子起步……他带队研发的国产机器人正“走”进众多世界五百强的工厂

创立之初,飒智就已锚定“移载作业”和“共生共融”的发展方向,要立足市场需求,将产品有效且高效地运用到产业中去。在张建政看来,之前的机器人应用大多面向工艺、面向行业,而较少是面向具有共通性的场景开发,而且,要么是固定作业的机器人,要么是移载机器人,二者往往是脱节的。张建政博士及其团队创新性研发的“手眼脚脑”协同的智能移动共融机器人,突破了传统“围栏式”机器人在空间、作业能力、作业范围方面的限制,可以根据工厂实际场景需求灵活移动,并作出快速准确的决策和响应。

三个人两张桌子起步……他带队研发的国产机器人正“走”进众多世界五百强的工厂

六年间,张建政带领研发团队坚持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生产,陆续推出移动作业复合机器人、智能运送机器人、盘点机器人、无人叉车、跟随机器人等5款机器人,有效串联离散生产环节,助力企业重构灵活柔性的生产方式,快速实现数智化转型。目前,飒智的多个产品入选《上海市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推荐目录》、工信部优秀应用场景名单。

如今,飒智已进入爆发的前期。去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60%-70%;今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增长80%,预计到年底将首次破亿元。

坚持长期主义

记者采访时,张建政正准备出差马来西亚,那里一家知名企业的6个工厂需要采购机器人,他要提前去做场景对接。

此时,在墨西哥,一家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的零部件生产车间里,300台机床原先每班由30人负责操作,三班共需90名操作工,现在,26台飒智的机器人“接管”了这里,每天24小时有条不紊地在各机床前往来、操作。

短短几年内,飒智的机器人不仅进入了央企、上市企业、世界五百强企业等,同时也已悄然“出海”,在韩国、泰国、墨西哥等国家交付使用。“十年前,汽车制造行业还没有一台国产机器人,现在,我们也只是进入了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还需继续努力。”因此,张建政每天忘我工作,一年有2/3的休息日在出差途中,即使在路上,他也在思考飒智机器人的下一个应用场景。

三个人两张桌子起步……他带队研发的国产机器人正“走”进众多世界五百强的工厂

一般来说,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占营业额的5%以上,而飒智每年的研发投入占比都高达30%—40%。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申请专利近100项。公司的产品册上,原有产品一代代升级的同时,新场景下的产品也在不断增加。

“师兄的前瞻性特别好,同时坚持长期主义,带我们走了一条艰难而正确的路。”董易坦言,创业之初,对于飒智提出的“移载作业+共生共融”方向,许多人并不认可,但张建政带领团队一直坚持这个方向,终于,随着技术越来越成熟,产品和形态也逐渐被市场接受。

创业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2019年,飒智遭遇最艰难时刻:由于研发投入太大,而市场还没有打开,暂时未能形成一个价值反馈的闭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资金的短缺。那时,张建政连续加班一个多月没回家,甚至已经做好了抵押房产的准备。好在,他们做的项目顺利拿到钱,还得到了政府创新资金的扶持,总算渡过难关。

创业第一年,就曾有人提出投资1000万元,后来,也多次受到资本的诱惑。但他思考再三,还是拒绝了,“我一直在问自己:到底值不值这个价?当潮水退去,能不能撑起这个价值?我追求的,并不是市值几十个亿的企业,而是希望能成为类似‘中国的西门子’这样的企业”。

三个人两张桌子起步……他带队研发的国产机器人正“走”进众多世界五百强的工厂

怀着实业强国的理想,他一步一步稳扎稳打,从不敢急功近利。也正是这样,他收获了意外之喜。去年,在投资行业整体艰难的背景下,飒智获得了多家投资机构的青睐,拿到了1亿元的融资,用于扩大研发生产的规模。

最近,飒智在闵行马桥的6000平方米新生产基地即将投入使用,同时,公司管理层又在讨论一个新项目,计划在易迈大楼里打造800平方米的实验室,因为“之前的实验室太小了,不够用了”。

更多担当

前不久,应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师长的邀请,张建政给安泰学院的学员们讲了一堂课,主题是“如何从一名科技工作者转型为一位企业家”。

他说,刚创业时,自己认为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但两三年后就遇到了瓶颈,因为并不是以市场思维去搞研发生产,导致项目进展太慢了,毕竟,有些技术不太适合目前的市场需求,“所以,我现在尽可能不去画图纸,而是尽力做好三件事,找人、找钱、找市场”。

张建政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创业经历和心得体会,能帮助更多创业者和科技企业在“大零号湾”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为上海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注入新的活力。

实际上,从一名科技工作者,到一名企业家,他还在不断超越自己,担当起越来越多的责任。

三个人两张桌子起步……他带队研发的国产机器人正“走”进众多世界五百强的工厂

作为机器人行业的先行者之一,张建政非常清楚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他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主体深度合作,搭建起产学研融合的创新平台,先后担任了上海交通大学“铸人计划”导师、第二工业大学教授、上海电机学院研究生企业导师等,依托产业实践经验给予人才更多指引。他还与各大职业院校深度合作,将学科建设与机器人产业发展需求深度契合,利用产教融合、双师教学、实训基地共建等培养模式,希望为智能制造产业培养、输送越来越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他还推动扩大生态合作圈,共促行业发展。在上海市人工智能技术协会等机构的支持下,他积极主办行业峰会、技术论坛、沙龙活动等,与行业内企业共同探讨与分享核心技术突破、产业创新应用等。面对愈演愈烈的竞争,中国机器人厂商也在谋求海外更广阔的竞争。这几年,张建政参与了10余项海内外标准的制定,努力提升国际竞争话语权。

三个人两张桌子起步……他带队研发的国产机器人正“走”进众多世界五百强的工厂

“展望未来,既能精准移动,又能智能作业的智能机器人,是新一代智能移动共融机器人的发展方向。”张建政表示,飒智团队将秉承“科技向善”的宗旨,研发出更多实用、优质、有温度的产品,真正解决市场痛点,赋能上海乃至中国的机器人产业,为千行百业的制造企业带来长远的“智”造价值。

闵行区供图来源:作者:黄勇娣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