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燥无味的会计在马老师这里变的简单易懂,都是大白话!

2024-05-27 19:44:49 - 马靖昊说会计

一、会计大白话

1.现金从哪来 :借来的是负债,投入的是所有者权益;

2.现金到哪去:当期消失了的是费用,可以管好多期的是资产;

3.资产或以成本形式转入产品中或以折旧、摊销转为费用;

4.通过销售产品、提供劳务换回更多或更少的现金和应收款,是谓盈利或亏损;

5.企业之间的信用产生往来款项。

Luo-m-Meng:说的真好,枯燥无味的会计在马老师这里变的简单易懂。睡觉晚安明天再继续看。

小肥皂csj:马老师说的永远是经典!

马靖昊:对大家有启发就好!

二、报表大白话

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的家底是否厚实,债务水平有多高。

利润表: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告诉我们从收入到利润是如何一步一步实现的。

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的赚钱能力,告诉我们现金来源和运用以及其增减变动的情况。

一个企业的倒闭过程

首先是牺牲利润表,具体表现为产品低毛利,且其毛利无法弥补管理和销售费用的开销,赔本赚吆喝;

然后是牺牲资产负债表,具体表现为负债越来越多,应收账款收不回,应付账款付不出;

最后是牺牲现金流量表,具体表现为靠经营活动产生不了现金,只好拆东墙补西墙,到处是现金缺口。

AMT咨询_一把泥_侯波:总结的太到位了,破产节奏先牺牲利润表,再牺牲资产负债表,再最后牺牲现金流量表。断血,嘎嘣完蛋。

奋斗者陈宇翔:靠谱的描述,亲历很多企业正在走这条不归路上。

铭皓摄影:确实,这样的一个过程已经深刻体会过了!

马靖昊:大家要注意一点,我上面讲的企业倒闭的过程,指的是非上市公司以及守规矩没造假的上市公司。对于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无论如何也要保住IS,因此,会先牺牲CF,再牺牲BS,硬撑不下去了,才反应在利润表上,最后造假识破,被披星戴帽或最终走向退市。

三、财务分析大白话

1.资产质量分析:分析资产中有没有“水分”,也就是资产的含金量有多少;

2.负债分析:负债的真实性以及表外有没有游荡着的负债。

3.利润质量分析:分析利润中的真实含金量,别尽整些虚头巴脑的不见现金的利润;

4.现金流分析:分析现金流是否正常,日子过得潇洒还是紧巴巴,甚至借债度日;

分析财报的切入点实际上就三个:资产质量分析、利润质量分析以及现金流分析。通过资产质量,分析企业健康与否,能不能活下去,资产中有没有“水分”,值多少钱;通过利润质量,分析利润中真实的含金量有多大,也就是赚到了多少现金利润;通过现金流分析企业活得潇洒还是日子过得紧巴巴,甚至借债度日。

someday卓越:写的深入浅出呢!赞!

鱼游浅底_1010:把复杂的简单化,马老师是高手。

赤子张凌:自从迷上了马老师,咋觉得会计学和推理小说一样好看!马老师太棒了!

马靖昊: 财务分析可以搞得与推理小说一样好玩,但只能怀疑,不能得出确定的结论,毕竟结论是要有证据来支持的,而纯粹的财务分析是不可能取得证据的,它只能起到查账推理的线索作用。

什么是财务危机?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没钱”。一般来说,一个公司最严重的财务危机有以下几种:第一位:现金不足以购买原材料和发工资了;第二位:过多的应收账款没有收回来;第三位:过多的存货没有卖出去;第四位:公司买了过多的房子和土地,占用了大量资金;第五位:向银行借的钱都是短期贷款。

盖建义: 开公司的亲身体会和马老师的讲解一融合,赶脚立马提升一个理论水平。

马靖昊:我在企业中跌打滚爬过,接够了地气。

有人问财务分析时,资产负债表重要还是利润表重要?

刚好手头上有一个案例,两位在人品、身高、长相上都差不多的小伙子追求同一位姑娘,一个是收入高但家在农村的外企高管;另一个是某部长的当公务员的儿子。最终她选择了部长的儿子,类比报表,前者利润表好,后者却是资产负债表好,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一些非财务信息有时显得更为重要。

比如通过水表、电表以及运单可判断企业的生产、销售能力,可能比分析收入和利润更为有效;通过员工工资水平可判断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通过银行借款可判断企业的诚信度;通过供应商账期可判断企业在其产业链中的地位及其行业竞争能力。

四、判断财务造假最简单

根据"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公式,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大致为:

1.无中生有。如虚构收入、隐瞒费用,虚增资产、隐瞒债务;

2.寅吃卯粮。如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或干脆将费用资本化;

3."洗大澡"。即提前确认费用、推迟确认收入,报出巨亏,为以后盈利作准备。

燃烧吧小火碳:马老师,这个公式是什么意思?资产减负债再减所有者权益应该是零,而右边收入减费用应该得到利润呀,难道是利润为零的意思?

马靖昊:要以动态的眼光看问题,实际上,最佳的会计平衡等式就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西方会计将这个动态的等式人为地割裂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收入-费用=利润”了。

其实,财务造假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围绕"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这个动态会计平衡等式进行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主要是虚增利润,表达为: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而虚增利润必然会影响到资产负债表科目。因此,在利润存疑的情况下,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科目的异常,往往更容易发现财务造假的线索。

比如康得新,虚增收入成本与费用,最终是进了银行存款,银行存款造假。

比如广州浪奇,虚增收入成本与费用,最终是进了存货,存货造假。

比如康美,虚增收入成本与费用,最终是进了银行存款、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投资性房地产等,多个资产科目造假。

事实上在判断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财务造假的时候,资产负债表才是最重要的。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是最常见的藏污纳垢的地方,甚至货币资金都不靠谱,而长期应收款、长期股权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也是最容易暴雷的地方。

判定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马氏定律:从较长周期来看(10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应该大于1。个人认为,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较长周期的净现比低于0.7,可以判断其利润造假的可能性很大;如果低于0.5,可以判断其利润造假了。

既然我将其作为定律了,那么,肯定是可以证明的。如何证明呢?大家可以从虚增利润,绝大多数情况下需要虚增资产(虚减负债太难了,有债权人盯着)出发,去分析资产的质量,你将会发现或应收虚增、或存货虚增、或在建工程虚增、或固定资产虚增,反正,资产肯定“肿肿”的,水分太多。

改名解毒口服液:这不就是我们单位呢。

马靖昊:上市公司的财务人员可以对照下。

会计差错与财务造假到底有什么区别?首先要从是否存在主观故意上来分析,财务造假存在主观故意,比如上市公司为了维持其上市地位或增发而虚增收入、利润,确保净资产不为负值,或者实控人挪用侵占上市公司资金,需要财务造假来掩盖等;而会计差错一般不存在主观故意,比如财务人员采用了不适当的会计政策,自己对相关事实或信息理解存有疏忽等。

另外,要再从造成的客观后果上来分析,一般会计差错对公众投资者以及对社会的危害性较低,只需调整更正当期数据即可;而财务造假往往金额较大、性质严重,投资者基于谬之千里的财务报告去投资,可能由此形成巨大损失。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