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扬李施嬅交“答卷”,《向延安》世界首演:上海的红和革命者的诗

2024-05-27 22:00:00 - 东方网

转自:上观新闻

“沿着无尽的山梁和奔腾的河流,我们到延安去!”铿锵有力的现代诗《到延安去》贯穿全剧,带动剧情波澜迭起。舞台中央的钟楼一次次旋转,命运漂移,唯有信仰和信念成为立于中华大地的不变的基座。5月27日,上海解放75周年纪念日当天,海派谍战话剧《向延安》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拉开世界首演大幕。演出前,首轮6场门票已悉数售罄。

刘智扬李施嬅交“答卷”,《向延安》世界首演:上海的红和革命者的诗

将近3个小时的四幕剧里,观众一同领略了戏剧舞台上再现的革命者在烽火岁月绽放的诗性时刻。大幕落下时,这一阙让人动容的青春之歌、人生之诗,收获观众热烈掌声。

作为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制作出品的第二部红色话剧,《向延安》改编自作家海飞曾斩获“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双年奖”的同名小说。如何将300多页原著小说,时间跨度逾20年的故事浓缩进话剧舞台?导演李伯男说:“我们追求的不是给予观众外部的情节刺激与视听冲击,而是希望这部戏在谍战类型的基础上,更加具备一种人性的价值和诗性的品格”。

刘智扬李施嬅交“答卷”,《向延安》世界首演:上海的红和革命者的诗

“诗性”渗透在戏剧表达的方方面面。一个恢宏写意的钟楼居于舞台中心,成为《向延安》的主要意象。舞美设计桑琦表示,钟楼寓意着每个人心向往之的延安,特意设计成的“四面有门”的形式,正是“你永远能抵达延安”的隐喻。在灯光和多媒体的配合下,“钟楼”如同时代的年轮,让场景流动迁移,将故事推向高潮。以上海为起点,延安为题,舞台上,“栀子花,白兰花”的叫卖声混杂着外滩的枪声,流行与古典交织的配乐演绎出摩登与悲怆并存的气质。每一幕间串联情节的沪语播报,无一不让人确认其“很上海”的气质,也让观众清晰感知上海城市基因中的“红色”。

刘智扬李施嬅交“答卷”,《向延安》世界首演:上海的红和革命者的诗

刘智扬李施嬅交“答卷”,《向延安》世界首演:上海的红和革命者的诗

刘智扬、李传缨、韩秀一、顾鑫、江佳奇、王楠钧等来自北京人艺、国家话剧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科班演员和中国香港演员李施嬅、主持人梁田、青年演员徐开骋等影视演员与跨界明星,在舞台上熔为一炉。为找准剧中人物的年代感,剧组深挖上海丰富的红色资源,循着这座光荣之城的红色脉络,了解真实的谍战历史。排演间隙,演员们重走上海地区党的隐蔽战线红色路线,在中共中央特科旧址与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两个纪念馆,认真学习、实地采风,力求再现隐蔽战线的艰辛与坚持、光荣与梦想,致敬无名英雄。

舞台上,演员们不再来自五湖四海,而是共同生活在那个战火纷飞的上海。道路的抉择,亲情、友情、爱情的碰撞,为信仰的无畏付出,与舞台下的观众撞出共振共鸣。

刘智扬李施嬅交“答卷”,《向延安》世界首演:上海的红和革命者的诗

“拥抱人性复杂与命运无常,这是一部另类的谍战作品,让年轻的心得到共鸣,让平凡者的不凡生活被看见。”有观众表示,《向延安》没有口号、没有符号化的英雄,而是从具体的人出发,探讨信仰究竟是什么,它如何发芽、如何扎根,如何支撑年轻的生命度过艰难而又意义非凡的岁月,“这是一种有血有肉的‘红’。”

刘智扬李施嬅交“答卷”,《向延安》世界首演:上海的红和革命者的诗

“75年前,上海解放的历史时刻在舞台上重现。看到屏幕上泛黄《解放日报》日期,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我们所走过的路,历史与现在仿佛重叠。那一刻,我热泪盈眶。”有观众说。

“上海是人民之城、英雄之城、光荣之城,《向延安》作为一部礼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及上海解放75周年的舞台新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厚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总经理雷雯表示,“这部剧也是东艺作为一家上海的剧院,对上海这座城市和对上海人民的致敬。”

话剧《向延安》由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区文体旅游局)、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出品,解放日报社联合出品,5月27日至31日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连演6场,6月底将赴京献演国家大剧院。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