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长江水生态治理把脉开方

2024-06-27 04:17:49 - 中国妇女报

为长江水生态治理把脉开方

为长江水生态治理把脉开方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任然

    ■ 乐丁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水资源与水环境研究中心(下称研究中心)是一支以女性科研人员为主、锐意进取的青年科研团队,平均年龄36岁。今年,该团队凭借在河库系统科学中的研发成果,在流域水系统碳中和、绿色小流域构建体系等方面形成的特色贡献和卓越努力, 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科技攻关者,创新无止境

    “最近大家经常加班到夜里10点、11点,总算忙完了申报工作。计划略休整几天,再投入新一轮的项目成果梳理、结题报告。”研究中心副主任鲁伦慧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最近大家忙碌是常态,团队每个人身上都承担着重要的科研项目和任务——有的人专攻微生物生态,有的人研究水动力,有的人深耕地球化学……学科交叉融合,互相托底,共克难关。如鲁伦慧要建立水动力模型时,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专业的黄菊萍、环境地球化学专业的张媛媛等小伙伴就成了最佳“僚机”。

    当然,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团队成员不断学习,打破专业壁垒,才能建立新思维和新方法。团体成员肖艳最开始从事与蓝藻水华相关的基础研究,如今正逐步探究藻类在三峡库区碳中和中发挥的作用;马彦博博士的专业是环境毒理学,如今正打破舒适圈,重新研修底栖生物知识;黄菊萍针对三峡水库特点,将原有水—气界面温室气体传质系数进行修正,实现了大型水库碳通量的实时动态核算……近年来,团队有多人获得“重庆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和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青年学者等荣誉称号,并在国际组织中发出中国声音,展现了两江巾帼的无限风采。

    长江守护者,坚守质量线

    纸上得来终觉浅,科研人真正的战场不是实验室,而是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将成果融入江河中。

    “长江流域大保护,涉及非常多的野外工作。”鲁伦慧回忆,自2015年起,她便独立带领团队在青藏高原至三峡大坝的2800多公里流域,开展长江上游微生态过程与机理研究。每两个月前往流域内定点科考,进行水体分层采样、采集水质参数等工作,以此探究水库调度对于库区水体的影响。

    她回忆,最开始跑小型流域,道路不通,隧道无灯,条件很艰苦。遇到山地河流,光是一个陡坡就一二十米高,没有辅助工具,只能小心翼翼、一点一点往下摸索。

    吃苦倒不算什么,在鲁伦慧眼中,唯一的“难”是生理带来的不便。“在三峡水库采样,小船上一待一整天,没地儿上厕所,就只能忍着不喝水。还有最初去青藏高原,想上厕所,司机闻言直接停路边,让我找掩体就地解决。”想到这些囧事儿,鲁伦慧笑得已经一笑置之、风轻云淡了。

    星光不负赶路人。2020年以来,长江干流水质连续3年保持Ⅱ类,水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背后,蕴藏着广大“水卫士”日复一日的努力。

    “碧水保卫战没有松懈的时刻,长江许多支流仍然问题严峻。”鲁伦慧说。她们争分夺秒地开发流域碳通量动态模型与来源解析技术,让数据开口说话,从而对整个管网、河道的污染物进行精准溯源,为流域“减污、降碳、增汇”提供关键支撑和解决方案。

    科研行路者,在相互鼓舞中坚守初心

    有人戏称,研究中心可谓人人是学霸,学历博士起步。这支以女性科研人员为主的年轻团队,除了潜心科研之外,“传帮带”的重任也毫不推脱,从项目进展、专业困惑,到心理健康,她们对学生一路保驾护航,既知水、护水,也育才、育德。

    除潜心科研之外,她们也是一群热爱生活的女孩子。“搞科研最怕实验出问题,但这是常态。”团队成员张媛媛很清楚,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落差,但这群有趣的小伙伴绝不会表现出苦大仇深的状态,大家一起聊八卦、分享生活趣事,查文献、交流行业资讯,在互相鼓舞中坚守初心。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水生态治理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领域。“行业氛围很友好,单位也很重视女性科研工作者,定期开展系列女性活动。”张媛媛介绍,研究中心已连续3年荣获中国科学院“科苑女性活动月”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

    好风凭借力。原创新技术、优化算法模型、监测有效数据、成功申请项目、发表高水平文章……对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水资源与水环境研究中心的女性科研人员来说,科研日常微小但璀璨,生态文明进程滚滚向前。

原标题:为长江水生态治理把脉开方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