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文人与时代的画卷

2024-06-27 05:50:27 - 媒体滚动

转自:黑龙江日报

一幅文人与时代的画卷

一幅文人与时代的画卷

□钟芳

纵观华夏五千年文明,宋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颇具风雅的朝代,在三百余年的时光里,它开启了唐朝之后又一个文化盛世,正所谓“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诸多文化成就的背后,是一大批文人学士的倾力付出。《宋时风雅——大宋文人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一书以轻松诙谐的笔墨,讲述了以苏轼为代表的大宋文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不同的历史抉择,以及最终达成的人生价值高度,摹写出一幅文人与时代的旖旎画卷。

全书从南唐后主李煜起笔,到抗元名臣文天祥止,相继介绍了晏殊、柳永、范仲淹、欧阳修、“三苏”、王安石、司马光、曾巩、陆游、黄庭坚、辛弃疾、杨万里等一大批耳熟能详的文化名人。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在东京开封府称帝,建立了大宋王朝。建朝之初,赵匡胤制定了“以文治国”的方略,文化事业得以迅猛发展,诗词书画、陶瓷雕塑、插花茶艺、服饰饮食,多点开花,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局面,文人的地位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书中提到的28位人物,有的工于诗词,有的长于书画,还有的在琴棋书画之外,对美食烹饪颇有研究,堪称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文化通才。作者马逍遥在解构他们的生平事迹、重点成就、性格特征时,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紧抓人物自身特点,力求从全新的视角,去诠释中国文化史上的“这一个”。比如苏轼,其文学成就以及在书画、烹饪等方面取得的非凡造诣,可谓无人能出其右,如果大书特书,相信每个桥段都足够精彩。但对这些尽人皆知的历史素材,作者偏偏选择退而求其次,以详略得当的书写方式,将公众最熟悉的内容一笔带过,反而将更多笔墨用在展现人物的精神特质上。

为了给读者展现一个别样的苏轼形象,作者着意从治水角度叙述这位文学巨擘在徐州率领军民抗洪救灾的故事。通过对苏轼城头上架起行军床,吃睡在抗洪现场,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生动摹写,以及洪水退却后又在当地兴建水利工程,将抗洪事业进行到底的传神刻画,有力表明苏轼秉持以民为本、与民共甘苦同生死的人本主义情怀。

抓住人物自身的内在特点,在耳目一新中,为读者带来全新的观感和新鲜的文化认同。在作者笔下,隐者林逋不但爱梅、爱鹤、爱身边的一草一木,还无比珍视人间真情。他之所以选择在那个文化盛世作隐者,不是曲高和寡无人唱和,而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坚守对大宋文化的拳拳初心。至于以传世名作《岳阳楼记》叱咤文坛的范仲淹,作者更是鲜少提及其文学成就,而是集中以岳阳楼为话题,从其兴建到周围景致,进而联想到北宋的政通人和,从而归结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中华学子都应向范公学习,秉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襟怀,建设家国。

循着书中的章节,我们还看到一生致力于宋词革新求变的柳永,为推动词调的创用、章法的铺叙、意象的组合和题材的开拓,他殚精竭虑,已然达到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治学至境,就连苏轼也从他多变的词风创作中,汲取了丰富的给养。而被称为爱国词人的文天祥,为挽救南宋灭亡的命运,在与元军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即便受伤被俘,面对威逼利诱丝毫不改拯救家国的雄心。

宋时的风雅,不仅体现在抚琴、弈棋、焚香、点茶、挂画、插花等闲情逸致上,更表现在大宋文人心忧天下、体恤苍生的执着奉献上。从这个意义上说,读懂了大宋文人的这些面面观,也就读懂了那个时代的风流与高雅。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