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地 | 老兵的心事

2024-06-27 11:16:40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国防报

“易老最近状态很好,没有再到处跑吧?”市军休所为抗美援朝老战士易国安检查身体后,我悄悄问他的小儿子易中华。

60多岁的易中华在军休所里被人称为“小易”。因父亲易国安患有阿尔茨海默症,易中华退休后便搬过来和老人一起住。听到我的问话,他摇摇头,悄悄把我拉到了屋外。

“能不能帮我开个证明,以医院的名义证明伤员已经送到了,让老爷子在家好好休养!”易中华告诉我,他的父亲还是经常“犯糊涂”,一“糊涂”就悄悄往外溜,或者非逼着他一起运送“伤员”。

我认识易老缘于10年前的一个电话。一个夏天的晚上,我在值班室接到电话,是从200多公里外的邻市打来的。一名热心群众说在街上遇到一个走失的老人,自述要到志愿军511医院送“伤员”。他从网上了解到,我们医院的前身就是志愿军511医院,并查到医院电话打了过来。我第一时间联想到,这位老人可能是医院的离退休老干部。我请这名热心群众暂时帮忙照看老人,并留下地址和联系方式。之后,我赶紧通过电话向周边的军休所、干休所逐一询问,查实是易中华的父亲易国安走失。

易中华和儿子连夜驱车到邻市,将父亲接回家。我也了解了事情的原委:

易国安是原志愿军511医院5分院担架连战士。在朝鲜前线的一场战斗中,由于前方战事吃紧,潜藏在山坳中的担架员派出一批又一批,伤员收治了一批又一批。因为年纪小、身材矮小,易国安在担架连担任通信员,平时很少被安排上前线接运伤员。随着战事胶着,奔赴火线的担架员能够安全返回的越来越少,易国安便跟着最后一个班冲向战场。

敌机在头顶呼啸,炸弹在身旁炸响,扬起的石子、泥土劈头盖脸地砸来。顾不上个人安危,易国安和战友们匍匐前进、左冲右突,连背带拖从战场抢救了4名伤员。回到山坳,分院已经沦为一片火海……

患上阿尔茨海默症后,易国安的记忆停留在这一段时光,一直想着要把伤员送往邻近的分院继续救治。一次,他悄悄背着挎包、拎着两根短竹竿,趁儿子、儿媳和门卫不注意,溜出了军休所。上了公共汽车后,他便迷失方向。那次,易国安在外10多天,中间多次被热心群众收留,仍反复悄悄溜走,逢人便问511医院在哪儿。后来,他还在胸前挂了一块硬纸板,请人在上面写了一行字:“我要到511医院送伤员,请搭我一程。”那段时间,易国安靠着热心群众救助的食物果腹,遇到公交车就上,许多司乘人员看他年纪大也没有向他要车费。就这样,他一路走到200多公里之外的邻市。

对易中华的请求,我深为理解。但这个“证明”怎么开,颇伤脑筋。

回到医院,我在院史馆发现了一枚原志愿军511医院某分院的印章。征得院领导同意后,一个计划悄然展开。

那天,易老穿着旧军装,扎着绑腿,背着水壶、挎包,在易中华的陪同下来到了医院。远远看到易老朝办公楼走来,勤务保障分队下士陆安、张峰跑步迎了上去,紧握易老的手说:“易国安同志,你是来送伤员的吧,军医已经等候多时了!”

“报告军医,伤员安全送达!”迈进办公室,易老推开一直搀扶他的易中华,挺直身板,向我敬了一个庄重的军礼。

“易国安同志,这是伤员接收证明,请你归队好好休养。”我立即回礼,并郑重地将盖有大红印章的证明交到他手中。

“是!”立正,敬军礼,易老转身朝门外走去。还未走到门口,他忽然想起了什么,回身问道:“军医,我们送来的4名伤员怎么样了?”

“除1人伤重不治外,其余3人已康复归队!”我脱口而出。

5年前,我在整理院史时,曾看到医院一位老军医在日记中写道:“1952年秋天,5分院被敌机所炸,矮个子担架员易国安与4名战友在战役最艰难的时候,冒死从战场救回4名伤员,3人救治成功。”(■郝东红)

芳草地 | 老兵的心事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