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文化根 吃上旅游饭

2024-06-27 12:11:46 - 媒体滚动

中国文化传媒网  2024-06-27

今年,从山西长治市里的大饭店离职后,村民李山斌回到老家武乡县下北漳村,成了特色饭馆“鲁艺小院”的大厨。

“从城市到山村,不仅每个月七八千元的收入基本没有变化,生活还更惬意了。”李山斌告诉记者。

在村里的小饭馆能获得几乎与市区持平的收入,背后是革命老区武乡县不断发展红色旅游带来的效益。

“一技之长”有了用武之地

近年来,武乡县以“弘扬太行精神、共建创新武乡”为主线,持续推动红色旅游出彩、出圈、出新。

在此过程中,不仅归乡的李山斌找到了新工作,老区人民也得以各展所长。有的靠着好手艺开美食小摊,做乡土文创产品;有的趁着农闲,在县里的红色实景剧里兼职做演员。

“以八路军文化园、游击战体验园等景点为依托,推出的武乡顶灯、霸王鞭等民俗表演、非遗展示,有效提高了群众对红色旅游的参与度。”武乡县文化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说。

今年初,大有乡李峪村村民在武乡县八路军文化园进行了一场演出。这个以发展魔术产业而闻名的小村,几乎一半村民会变魔术,200多名村民可以登台演出。

台上,朴实的农民魔术师用神秘莫测的手法表演了“大变活人”“隔空取物”等魔术节目,精彩的演出令游客感到震撼。78岁的李峪村村民郝兰英说:“是红色旅游的发展给了我们更多展示的机会。”

在抗战时期“地雷大王”王来法故里,村民如今靠着魔术这个一技之长增加了收入。李峪村以魔术演出打开知名度,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村里,感受魔术与红色文化的碰撞。

“人们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门搭搭开花扑来来,门外走进哥哥来……”在宝塔街如意桥头,第十二届八路军文化旅游节的武乡民歌专场正在上演。县城居民白焕香听说有演出,早早就到演出场地等着。“县城现在是越来越好了,来表演的多,来旅游的更多,每天可热闹了。”白焕香说。

半个月的时间里,武乡秧歌、武乡琴书、开花小调、民间舞蹈、传统八音会等极富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节目出现在街头巷尾。参与表演的节目均由各协会和社会文艺团体自发组成,表演者达千余人。

除了在节庆活动中的演出,随着红色旅游的发展,全县群众参与文艺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下北漳村有着独特的“文艺范儿”,刚到村头便能听到隐约传来的音乐声。这几年,村民自发排练情景剧,《敌人占蟠龙》《反扫荡》等节目结合当地秧歌,生动讲述了村里的红色历史。下北漳村红火队的成员赶旱船、扮大头娃娃、踩高跷、耍武术样样在行,县里有活动总能看到她们的身影。

“下北漳村的男女老少对生活怀有满腔热情,文艺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人们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曾在村里取景拍摄微电影的导演说。

守好文化根 吃上旅游饭

旅游公路带来振兴新机遇

“2005年,我作为第一批讲解员来到八路军总部曾驻扎过的砖壁村。那时候进村的路不好走,也没有路灯,经常需要摸黑往返在村里的住处和纪念馆之间。”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纪念馆馆长常芳说。

近20年过去了,高标准建设的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将武乡县主要红色景区连接起来。全县58条城乡公交线路全部免费通行,还开通10条旅游专线,便利游客和居民出行。

武乡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李锦江说:“总长92.19公里的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武乡段途经7个乡镇52个行政村,有力推动了全县各大产业发展,一批批文旅小镇、康养小镇建起来了。”

武乡县深化文旅融合,增加百姓的就业和收入。村民抓住机遇,开起了农家乐、民宿、土特产店。新农人、农创客、大学生和懂经营、善管理的返乡能人纷纷参与到旅游产业建设中。

《武乡县关于创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县实施方案》明确,将“2025年全县旅游从业人员达到3万人,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确定为创建目标。

据统计,目前全县文旅一线从业人员有1200多人,带动商超、农贸、餐饮、住宿、演艺等行业就业9500余人,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吃上了“旅游饭”。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编:宋涵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