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单北大街东侧往事

2024-06-27 14:35:32 - 北京晚报

▌陈溥

西单不仅是时尚与商业会聚之地,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旧时,因为皇城西侧坐落着一座单牌楼而得名“西单”。西单牌楼建于明代,横额上书“瞻云”二字,与东单牌楼的“就日”相对。西单牌楼北边的大街,清代称瞻云坊北大街,俗称西单牌楼北大街。1923年西单牌楼被拆除,1965年改称西单北大街。2008年,在原址复建了西单牌楼。

从西单北大街往东,一直到府右街一带,存在多条古老的胡同。在这些胡同里,有诸多文人雅士的生活痕迹,有至今保存最完整的贝子府,还有留存在岁月里的诸多故事。

西单北大街东侧往事

庆寿寺双塔旧照

太仆寺街曾有米家名园

太仆寺街在灵境胡同南边,东西走向,东起府右街,西至东槐里胡同。这是一条古老的街道,元代就已经形成。元代兵部衙署就在这条街上,当时这条街称兵部夹道。

明代太仆寺设于此街,街名也改为太仆寺街。从明代直至清雍正三年,太仆寺一直设在太仆寺街。雍正三年太仆寺迁至正阳门以东,正义路南口一带,但太仆寺街的名称一直保留至今。

明代,太仆寺卿米万钟就曾在此造园居住。

米万钟为北宋书画巨匠米芾的后代,血液里还承袭着先辈的艺术天赋。他热爱书法、绘画,深得先祖遗风,并取得相当高的成就,米万钟被称为“明末四大家”之一。

米万钟的另一嗜好是造园。他对山水园林极为喜爱,并不惜耗费大量财力亲自设计、建造园林。米万钟在北京建造了三座园林,分别是建在太仆寺街路北的湛园、建在积水潭畔的漫园和建在海淀的芍园。遗憾的是,湛园与漫园都毁于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而芍园在清初改建为弘雅园,嘉庆时改名为集贤院。1860年与圆明园一起被英法联军焚毁。芍园故址在现北京大学校园中,近年新建有曲廊等园林小品,成为北大一景。

湛园就建在他在太仆寺街的居所——古云山房的左侧,面积并不大。但米万钟善于因地制宜,在不大的空间内疏密有致地安排了茂林修竹、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成为当时文人雅集的名园。

如今,漫步在太仆寺街,谁能想象到,数百年前,在这片古旧的街巷间曾有一处世外桃源般的优雅园林。

并不算长的太仆寺街,除了湛园,还有一座衍圣公府。当年,孔子去世后,在曲阜孔庙建有孔府,是孔子后代嫡长子孙世袭居住的府第。孔子后裔被封为“衍圣公”,因此孔府又称“衍圣公府”。历代皇帝还多在都城为孔府建立官邸。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即在东安门外为孔府赐宅。后因府邸较小,明英宗时又在太仆寺街建了新的衍圣公府。

光绪二年(1876),孔子的76代孙、5岁的孔令贻袭爵。孔令贻曾四次进京,都住在太仆寺街衍圣公府中。1919年再次进京觐见末帝溥仪,不料到京不几日便在衍圣公府中病逝。当时此事颇为轰动,国务总理靳云鹏派人致祭,并派专车一列运送灵柩,给予了极高的礼遇。

此后,随着历史的演进,衍圣公府逐渐衰落。1949年后,衍圣公府一度被改为太仆寺街第一小学、北京外事职业高中,如今是宏庙小学低年级部,衍圣公府旧宅已无存。

西单北大街东侧往事

李阁老胡同里有书香

力学胡同在太仆寺街以南,东西走向,东起府右街,西至横二条,原名李阁老胡同,1965年改今名。

明朝的时候,有两位李姓大臣入朝为官,官都做到内阁首辅的位置,被尊为“李阁老”。李阁老胡同的名称是源于哪一位呢?很多人说是李东阳,也有人说是李贤。李贤为官时间比李东阳更早,历宣宗、英宗、代宗,复辟后的英宗及宪宗五朝,经历了土木堡之变,英宗复辟等明朝重大历史事件。

虽然这条胡同名字的来源不确定,李东阳的旧宅却是在这里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李东阳年老辞官后回到湖南老家,李阁老胡同中的宅邸很快就破败了。根据《帝京景物略》的记载,他的老乡耿定向出资将宅邸修葺,为李东阳建了祠堂。

光绪三十四年(1908),当时的邮传部在李阁老胡同李东阳故居及祠堂的遗址上创建了铁道管理传习所,1910年改名为交通传习所。学校除利用一些旧有房屋外,新建了宫殿式二层办公楼、图书馆楼、学生宿舍楼等。1923年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迅速发展,李阁老胡同内的校址用地不够,于上世纪50年代初在北京西北郊红果园另建新校舍,是北京大规模建设高校中建得最早的一所。

如今,李东阳故居的旧址是北京力学小学。

元代“京师之冠”庆寿寺

力学胡同往南不远,就是府右街南口。乾隆年间,在府右街(当时称灰厂街)南口以西有一大片王府,即仪亲王府。

仪亲王始王为永旋,是清高宗第八子。乾隆四十四年封为仪郡王,并在此建府。嘉庆四年晋仪亲王。清末在该府址上建邮传部、财政部,仪亲王后人毓祺,迁居至西直门内大街路北。

仪亲王府占地很大,包括现府右街以西,西长安街以北的一大块地方。

如果时间再上溯几百年,在今电报大楼及以西的一大片地方是一座宏大的寺庙,那便是“壮丽甲于京都诸寺”的大庆寿寺。

该寺创建于金章宗年间。元世祖忽必烈建大都时,庆寿寺正在大都南城墙线上。元世祖诏令避让,“迁三十步许而环之”,这样城墙南移,把寺庙圈入城内。

元统治者对庆寿寺极为重视。庆寿寺住持海云法师受到朝廷礼遇,擢居天下禅林之首。海云去世后,他的得法大弟子可菴在庆寿寺任住持。两人去世后,寺内为他们修建了两座灵塔,两塔都是八角密檐砖塔,一座九层,一座七层,如师徒比肩而立。因寺中的双塔,庆寿寺俗称双塔寺。

元代至元十二年(1285)对该寺重修,费时七年。重修之后,“完整雄壮,又为京师之冠”。

明初,姚广孝随燕王朱棣来到北平,任庆寿寺住持。在朱棣夺取皇位的争斗中他出谋划策,功不可没。朱棣登上皇位后给姚广孝极高的礼遇,拜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赐以华丽的府第,命其蓄发还俗。但姚广孝皆不受,仍住在庆寿寺中,直至永乐十六年病逝于庆寿寺中。

明嘉靖十四年(1535)一场大火将重重殿堂化为灰烬,只留下孤零零两座砖塔。清乾隆年间,在双塔旁建了一所寺庙名双塔寺,但其规模远不能与庆寿寺相比。清末,这所小庙逐渐荒废,双塔仍然矗立原地。1955年在拓宽长安街时,双塔被拆除。

贝子府上建起蒙藏学校

小石虎胡同是西单北大街路东从南数起的第二条胡同,西起西单北大街,东至横二条,全长不足200米。在这条胡同,有一处最近的热门“红色地标”打卡地——蒙藏学校旧址。

蒙藏学校旧址保存完好,其前身是乾隆年间的一座贝子府。府主是乾隆的长孙绵德,这座古院落是完全遵循贝子府的规制建造的。

民国初年,宅子传到绵德的五世孙毓祥手中,此府又被称为祥公府。后毓祥从府中迁出,蒙藏院在此开办蒙藏专门学校。1923年秋,李大钊、邓中夏等来校开展革命活动。乌兰夫、奎壁、吉雅泰等曾在这里读书,在这里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第一批蒙古族党员,并在此组建了蒙古族第一个党支部。

其实,这座老宅的历史还可以追溯到明代。明初这里是常州会馆,是京城最早的会馆之一。到了明末这里成为大学士周延儒的宅第。

清初,这里成了建宁公主府。历史上,建宁公主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十四个女儿,比康熙皇帝大了一辈,是康熙的姑姑。顺治十年(1653)下嫁给平西王吴三桂的儿子吴应雄。也有说法认为,吴应雄的额驸府不在这里,而是在南长街南口以西的南府花园。吴三桂反叛,其子吴应雄及其孙吴世霖被诛之后,建宁公主搬到了这里,凄凉地度过了余生。

雍正二年(1724),清廷分设了左右两翼宗学,其中右翼宗学就设在原建宁公主府。乾隆年间,右翼宗学搬到了绒线胡同新址,名臣裘曰修被赐居在此宅。

裘曰修号漫士,江西新建人,曾官至礼、刑、工部尚书,军机处行走等要职。裘曰修性喜交友,待客热情,在朝中人缘极好。他搬来后特在前院修了两间厅房,名曰“好春轩”,专门用以待客。当时不少官员下朝后沿西长安街西行,拐过西单牌楼,都要到裘宅的“好春轩”小坐。

裘曰修之后,学者毕沅又曾在此居住,直至乾隆四十四年(1779)改为绵德贝子府。

民国初年,在此建立蒙藏专门学校后不久,贝子府的东院石虎胡同7号被辟为松坡图书馆外文部。这是为纪念蔡锷将军而建的(蔡锷字松坡)。主馆设在北海,梁启超任馆长。诗人徐志摩从剑桥留学归来不久,在石虎胡同外文部任秘书。

徐志摩将西方时尚的交际方式带回国内,在石虎胡同7号设新月沙龙,定期聚会。沙龙设在“好春轩”旧址。当时常参加聚会的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林语堂等学者文人,也有梁启超、林长民、张君励等社会名流。后来,新月沙龙发展、演变为著名的新月诗派。

根据资料记载,1931年3月24日,蒙藏学校与松坡图书馆正式立契,以现洋9000元买下这个宅院,扩充校舍。

西单北大街北段路东,灵境胡同以南,东槐里胡同以北,西单北大街110号有一座贝勒府,即洵贝勒府。洵贝勒即载洵,为醇亲王奕譞之子,摄政王载沣之弟,宣统皇帝的叔父。

1902年,载洵过继给端亲王为嗣。载洵入继时原在平安里西大街的端亲王府已被八国联军烧毁,故在东槐里原辅国公特通鄂的旧宅上改建新府。府邸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但规制已不能同清初相比。民国后载洵将府西一部分割予孔教大学及奉军将领万福临,后又几易其主,拆除了部分建筑。如今,这座王府的东路、中路部分建筑尚存。

西单这一带的商业发展很早,明中期时已有许多店铺。不过,西单近现代意义上的商业兴起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1930年,由定居在西单附近的加拿大归侨黄树滉先生出资并亲自设计,在西单北大街路东建成的厚德商场正式开业,此后十余年间,附近又建成了福寿、惠德、益德、福德等多家商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西单已成为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商业中心。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