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富林文化遗址——“揽尽上海千年历史”之地

2024-06-27 21:00:53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广富林文化遗址——“揽尽上海千年历史”之地

广富林文化遗址,位于上海市松江区广富林街道广富林路以北、银泽路以南、沈泾塘以东、油敦港以西,广富林村及北部一带,是目前上海发掘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具有巨大考古价值的遗址,被誉为“揽尽上海千年历史”之地。

从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先民首次点燃了广富林的文明之火,在此后漫长岁月里,这里逐渐化身为城邑、县治、市镇,为上海市的崛起奠定了文化根基。

广富林文化遗址——“揽尽上海千年历史”之地

重要的考古发现

广富林文化遗址总占地1600亩,于1959年被首次发现,后多次在这里进行考古挖掘工作。1961年,遗址内发掘出了两座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及其他遗址遗物,是上海最早的良渚文化墓葬之一。1999年至2005年间,在广富林遗址内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周代、汉代等时期的文化遗存,由此确认了长江下游地区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广富林文化,填补了该地区历史年代的缺环和文化发展的空白。

广富林文化遗址重要的考古发现还有不少,比如一处占地6000平方米,土方量超20000立方米的由人工堆筑的良渚文化高等级祭坛,进一步显示了广富林文化遗址在长江下游区域文明研究中的重要考古价值。

遗址东北部的大片湖泊等,湖泊的沿岸发现了大约1000平方米的栈桥等建筑遗存,基本可以勾勒出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生产、生活环境。除了发现崧泽文化时期稻壳和稻米还发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鹿角和猪骨,表明在5000多年前,广富林的先民已经把猪和鹿作为肉食来源。

名副其实的上海文化之根

广富林文化遗址——“揽尽上海千年历史”之地

广富林文化是一个内涵纷呈的地方性文化,其主体是龙山文化时期,鲁南豫东皖北移民带来的黄河流域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的交融。虽然它的持续年代仅两百年左右,但却非常重要。在空间上,它是连接了长江和黄河早期文明的重要桥梁,在时间上,连接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和夏商之际的马桥文化,填补了长江三角洲史前文化谱系的空白。

根据考古发现,最初生活在松江一带的居民主要种植水稻,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和纺织文明。到了东周至两汉时期,松江境内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城邑。而到了元明之际,广富林周边人烟稠密,商贾云集,是附近繁华的贸易市集,彼时广富林四面环水,是水运便利的场所,也是松江府治所在地。后随着陆地不断朝东向大海延伸,人们的活动轨迹也随之东迁,这正是上海发展史的缩影。所以可以说“先有松江府,后有上海滩;先有广富林,后有松江史”,广富林文化遗址就是名副其实的“上海历史文化之根”。

文化遗址今日新貌

广富林文化遗址——“揽尽上海千年历史”之地

如今,广富林文化遗址里建设有广富林遗址考古博物馆和广富林水下博物馆。广富林水下博物馆以“上海之根,海派之源”为主题,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带领大家在水下古城里沉浸式探索,感受上海从一个原始村落,到广富林古镇、华亭县,再到松江府,直至如今海纳百川的上海滩的时空之旅。而广富林遗址考古博物馆则借助一件件广富林文化遗址考古出土的器物,重现文明的曙光。

时至今日,广富林文化遗址内部许多大片土地仍保持着旧时风貌,地面种植着水稻、油菜花等根系较短的种植物,不仅可以保护遗址土地,也可以更好的展示农耕时期独特的风土人情。这种原生态的展示方式,让广富林文化遗址成为上海人民追溯历史过往,了解这片土地沧海桑田变迁的好去处。

广富林文化遗址内富林少年村还推出“我在广富林修文物”的研学营,让孩子体验探方寻宝、修复陶瓷器等过程,为市民们揭开文物修复的神秘面纱,感受国风艺趣。

文:西门

图:范筱明、摄图网

编辑:杨延超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