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顾策略下架、部分大V离场,什么才是基金投顾的最优解?

2024-06-27 09:01:32 - 市场资讯

导语

近年来,基金投顾逐步走进了投资者的视野。投顾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我们该怎么看待近期各家投顾表现不一,甚至部分投顾产品下架的现象呢?近日,晨星全球高级战略顾问陈鹏博士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分享了他对于前述问题的核心观点。

投顾≠基金销售

基金投顾的本质应该是为投资者带来相对稳定的盈利,并且通过这种投顾的形式,改善投资者不理性的行为、对自己的投资规划有更清楚的了解,帮助他们成长为成熟的投资者,真正实现资金向资本市场的长期注入。 

所谓“三分投、七分顾”,投顾机构更重要的是让客户理性地理解经济周期、资本市场周期、财富规划等问题,帮助客户逐渐变成类似“机构投资人”,从而逐步变成更长投、理性的投资者。

当下,国内基金投顾试点机构有60多家,投顾策略的数量更多。不过,现在很多投顾机构还是盯着短期业绩,延续了过往以排名为导向卖基金的思路,而不关心如何以最大的概率去实现客户的长期财富目标。有些机构甚至还采用“大量发策略”的战术,力图先把“货架”抢到,并试图利用行业热点去吸引客户。

然而,做出一个策略并不难,但基金投顾业务,并不是在热点或风口发策略就行了,而是要把“投”和“顾”都做扎实。

这些年的市场表现给投顾业务出了道“难题”,也使得越来越多的机构认识到投顾最本质的问题。一些以“投”为主的机构,倾向于主要强调投研能力、历史业绩和排名数据,这种模式与销售基金非常类似。这种以业绩为卖点的模式,在这几年A股市场贝塔下行,阿尔法较为“稀缺”的情况下,会走得比较艰难。 而在“顾”方面花了很多功夫的机构,未来“日子”也许会更好过些。 

去年以来,部分投顾策略的下架,反映了投顾客户的体验很不好,而这也是行业大浪淘沙的缩影。这些下架的投顾策略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类是投资端没做好,研究不够扎实,未能实现原有投资目标和客户的预期;另一种是投资表现虽然不错,但是“顾”没做好,使得投资者在市场下行区间很难跟随。 

大V投顾靠谱吗?

除了机构外,各路财经“大V”也是当前提供投顾服务的主要群体。

大V确实在投顾中“顾”上,具有天然的优势。他们通过多年与粉丝的互动积累了强大的信任基础,而投顾服务的核心之一便是建立和维护投资者的信任。

然而,这两年我们也明显观察到大V投顾市场的分化。一些大V开始退出基金投顾领域,尤其是那些对市场和投资基本规律缺乏敬畏心的大V。 

他们当中,有些凭借运气出名的人在市场变化中被淘汰出去。留下的人,可能相对会对市场的“基本规律”更为了解。即便盈利能力不强,也至少能为投资者提供一定的保护,避免让基民直面市场风雨。 

对于那些缺乏专业投资能力,甚至并未通晓投资和市场的“基本规则”,如分散风险、构建组合等的大V来说,就像在左侧没车时逆向借道超车,可能一时侥幸能冲到前方,但是长期这么做,出“车祸”也是必然的结果。

这也类似于此前有些基金经理短时间便成名,被封为“基神”,但事后来看,很多大V其实也只是源于幸运与市场的贝塔,一旦遇上市场变化,就丧失了“神通”。

在任何市场环境下,阿尔法都是稀缺品。要想不断成功地通过找到阿尔法取得“常胜”,是非常困难的。

一些大V缺乏专业的投资团队,尽管他们可能在早期凭借幸运,抓住了几次市场机会,但当管理规模增长到到数亿元、数十亿元,甚至数百亿元时,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会逐渐显现出来。

大V的优势在于沟通和获取信任,但也得在有了专业投研支持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想要长久在投顾这条路上做下去,大V需要找到提升投研能力的方法,比如和专业投研人士或者机构合作。

基金投顾行业的机遇及挑战

中国的基金投顾行业刚刚起步,发展空间还很大,中国的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一样,也很需要专业的投资顾问服务。基金投顾行业自试点起,已有五年发展历程,如今正处于“大浪淘沙”的关键阶段。

事实上,国外基金投顾行业也是在大浪淘沙中,才逐渐摸索出了不同的模式,并出现了一批头部机构。以70年代就诞生的先锋领航集团为例,这家公司并非一开始就找到了低费率指数基金为突破口、提供投顾服务的业务模式。这家公司在70年代初创期其实也遇到了种种困境,后来通过坚持遵循市场规律,做对的事——降低成本、提升透明度和建立投资者信任逐步实现了投资者体验的持续提升和管理规模的常年增长。 

如今基金投顾行业的“大浪淘沙”,有利于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只有通过持续的竞争,才能培育出真正具备投顾能力的机构,为投资者创造更大的价值。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