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疾控局发布《猴痘防控方案》,可居家隔离

2023-07-27 14:33:00 - 界面新闻

7月26日,国家疾控局官微消息,为进一步做好猴痘防控工作,及时有效应对猴痘疫情,提升猴痘防控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国家疾控局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了《猴痘防控方案》。

《方案》中提到,猴痘防控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精准防控、快速处置”原则,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开展医疗机构、重点人群、入境人员和重点场所等多渠道监测。加强疫情分析与风险研判,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人群健康教育和综合干预。落实病例隔离治疗、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等措施。

对于各地发现的猴痘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当及时转运至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如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病变部位已结痂,可转为居家隔离治疗,直至皮疹结痂自然脱落,解除居家隔离。对病情较轻且具备居家隔离治疗条件的确诊病例,经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联合评估后,可直接采取居家隔离治疗。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MPXV)感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病。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皮肤或黏膜传播,接触方式包括性接触、抚摸、拥抱和亲吻等。亦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及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感染传播。

2022年9月,我国报告首例猴痘输入病例。2023年6月以来,我国多个省份先后报告多例猴痘病例。

国家疾控局发布《猴痘防控方案》,可居家隔离

7月14日,中国疾控中心公布2023年6月猴痘监测情况,6月2日至6月30日,中国内地(不含港澳台)新增报告106例猴痘确诊病例,其中广东省报告48例、北京市报告45例、江苏省报告8例、湖北省报告2例、山东省报告2例和浙江省报告1例,无重症、死亡病例。

短短一个月,猴痘病例猛增。但“猴痘疫情并无规律可言,距离上次全球疫情己有五年以上。”病毒专家常荣山告诉界面新闻,根据他的判断,“目前国内猴痘疫情还未有效控制住,被发现的阳性人数还会有缓慢增长。”

现阶段猴痘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经性接触传播,男男性行为人群是感染猴痘的重点人群。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施国庆介绍称,“我国内地6月份报告的106例病例均为男性,101例明确为男男性行为人群,其中96例明确发病前21天内有男男性接触史。”“据6月份病例密接排查流调结果显示,除性接触以外的密切接触者有374人,其中仅1人因与确诊病例同床居住感染,提示其他接触方式传播风险低。”

而且,7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猴痘疫情报告显示,从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7月11日,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报告88288例经实验室确诊的猴痘病例。截至7月11日,96.2%的确诊病例为男性,年龄中位数为34岁。其中,有84.1%的病例自称为男同性恋、双性恋和其他男男性行为者。同时,自猴痘疫情暴发以来报告的所有传播方式中,性行为期间发生的皮肤与黏膜接触报告得最多,占到所有传播事件的82.1%。

猴痘的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病例出现症状后至皮疹结痂自然脱落并形成新皮肤前具有传染性。有调查提示一些病例可能在出现症状前1-4天存在传染性。

猴痘的早期症状多为发热、头痛、背痛、肌痛和淋巴结肿大等,通常在热退后会出现皮疹和黏膜疹,有些病例出现在全身症状之前。

常荣山着重提到,猴痘是自愈性疾病,大多数感染者都会自愈,大多数猴痘患者会在2至4周内康复。并且,猴痘一般都没有后遗症,感染猴痘导致的疱疹疤痕颜色也较淡。

猴痘的传染率和致死率均处于较低水平。施国庆表示,与新冠病毒感染、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速度相比,猴痘传播速度较慢,但也可能出现局部聚集性疫情,出现大范围传播的可能性较低。

2022年以来全球多国猴痘暴发疫情中,大多数病例临床表现较轻,部分病例无全身症状,皮疹仅限于生殖器、肛门直肠黏膜部位,死亡病例主要为未得到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2022年以来全球非地方性流行区病例的病死率约为0.1%。

并且,猴痘一次感染终身免疫。对于绝大多数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来说,感染猴痘后会获得持久的免疫力,通常不会发生二次感染。

根据深圳卫健委,个人预防猴痘需要避免和罹患猴痘的人密切接触;避免在高发国家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避免捕捉、宰杀、生食当地动物;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清洁和消毒,做好手卫生。男男性行为人群一定要主动了解猴痘预防知识,积极做好自我防护。

而对于已经感染猴痘的人群,应每天做好体温测量和症状监测,避免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避免与他人发生性接触,避免与免疫力低下人员、儿童、老人、孕妇及其他人员的直接接触,避免与宠物等动物接触,避免捐献血液等。外出就诊时,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着长衣长裤,确保遮住所有损伤皮肤,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