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比手机更好玩的!

2024-07-27 15:01:09 - 北京晚报

▌付厚智

还有比手机更好玩的!

插画赵敏

说个故事

小明妈妈在一个心理学工作坊中说:“有一天我问小明,如果给你一周假期,你最想干什么?结果他说,他就想玩一天手机,啥也不干。”

这句话可引起了在场所有家长的共鸣,大家纷纷点头说:“是呢,现在手机是个大问题。”

还有人痛批游戏厂商,痛批游戏管理制度。

这时候,小李的妈妈说:“我怎么觉得孩子这么可怜呢,大家觉得手机很好玩吗?”

小明妈妈说:“有什么好玩的?一帮小学生打打杀杀的,我家孩子就是心智不成熟,沉迷游戏。”

小李妈妈说:“其实我也觉得不好玩。我想起来一个段子,说过去几个农民农闲的时候幻想,自己要是当了皇上,天天都吃炖土豆,以后下地干活都用纯金的锄头。我听到孩子说自己有假期就想玩手机,感觉就像听段子里的人说话一样。”

这时候工作坊的带领者说:“我们不要站在批评者的角度看待手机问题,而是站在孩子的背后,去担待他们的匮乏感。”

小李妈妈说:“对,我觉得老师说的匮乏感这个词特别好,我也觉得现在孩子真是太匮乏了,每天就是学习,好不容易到了假期能出去看看,结果到处都是人。”

小明妈妈说:“你说的对,但是没办法呀,现在社会竞争多激烈,我有时候看到老师在群里说的各种任务要求,我也替孩子累得慌。”

小李妈妈说:“你觉得孩子累,你跟他说过么?”

“我就说过一次,结果他跟我说,那你让我玩会儿手机啊。我就不敢再说了,我觉得我一心疼他,他就要挟我给他手机。这该怎么办呢?”

带领者说:“我们刚刚意识到,孩子玩手机,并不是因为手机很好玩,而是因为在孩子的认知中,手机是最好玩的,孩子们还没见过更好玩的东西。所以我想,我们带着孩子多接触新鲜事物,应该就能让孩子放下手机。”

这时候小明妈妈说:“可是,我也经常带孩子去旅游,去学习兴趣班,去露营,孩子好像就是沉迷在手机里,他接触的东西也不少,怎么还是这样呢?”

带领者说:“那我们就要看看,这些新鲜事物,是如何给到孩子的。”

还有比手机更好玩的!

讲点心理

想要让人主动做一件事,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这件事要让人有胜任感,觉得自己能应对它,至少是相信自己能应对它;

2.这件事要让人有自主感,觉得我想做就做,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我能在其中有自己的自主权;

3.这件事要让人有关系感,即做这件事,我和周围人的关系会越来越好。

手机则完美契合这三个标准,它的难度适中,不会让人觉得太难,它能够给孩子自主空间,没人逼着孩子一定要打游戏,最后它能让孩子去社交,去和别人比赛。

而学习则可能三者都不符合,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来说,学习难以获得胜任感,而且总是被人催促学习,也没有自主感,一提到学习父母就会很恼怒,也缺少关系感。

这也间接说明,为什么成绩好的学生,成绩总是很好,而且经常主动学习,因为学习对他们来说难度适中,没有人催促,家长也不容易着急。

回到故事中家长的疑问,我们怎么给孩子新鲜事物,才可能让孩子喜欢它呢?

我们还是要参考这三个条件:1.它会不会让我觉得很难?2.它会不会让我觉得被要求?3.它会不会让我和周围人关系变差?

这里就会有一些常见误区,让我们家长在带着孩子接触新鲜事物时,起到反作用,我举几个例子:

■家长期待过高,学钢琴就要达到什么等级,学体育就要达到什么标准,带着一种“要做就做最好”的心态,很容易给人带来挫败,丧失胜任感。这里最好抱着一种“玩”的心态,去享受过程,弱化结果。

■家长替孩子做决定,去哪里旅行,去哪里吃饭,这些也容易让孩子失去自主感。这里可以让孩子参与决策,例如我们决定去旅行,那么孩子可以决定是火车还是自驾,住什么样的酒店,安排什么项目。如果孩子大一些,可以让孩子全权决策。

■强迫孩子参与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活动,没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他的爱好。这会破坏自主感和关系感。

■过于紧张的日程安排,比如很多孩子的兴趣班安排在周日,全程紧凑。建议在各个辅导班之间,至少穿插半小时到一小时的空白时间,以防“贪多嚼不烂”,最终破坏胜任感。

■在游玩过程中,总是找机会给孩子讲道理,讲规矩,过于注重是非对错,而非感受。这样就会让娱乐丧失掉关系感。

■游玩过程中,强调要珍惜这次旅行,一定要写旅行感悟,回去后一定要好好努力。这些附加的条件都将让游玩变成一种控制,会破坏自主感与关系感。

其实总结起来,带着孩子接触新鲜的游玩项目,更考验家长“玩”的能力,考验家长能不能取悦自己,能不能允许自己享受生活。如果家长能够放下压力,尽情享受,那么也会给孩子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让孩子看到,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东西,比手机好玩得多。

(付厚智:资深心理咨询师,幼儿健康成长指导师,曾多次参与灾后心理援助项目。北京晚报心理专家团队成员)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