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谈】《小马宝莉》的主角为什么不叫宝莉?

2023-09-26 23:41:12 - 游戏研究社

来源:游戏研究社

事情是这样的,最近我的一位同事迷上了抽《小马宝莉》卡牌,经常在群里分享一些豪华小马卡牌。

【白夜谈】《小马宝莉》的主角为什么不叫宝莉?

我并不明白这些小卡片的具体用途和玩法,不过它们勾起了我的一些回忆。

我第一次看《小马宝莉》是在高中。那是一个遥远的周末下午,表姐出门逛街,留(塞)给我一个小孩。于是,我自愿(被迫)在家照顾外甥女,并牺牲了宝贵的学习(娱乐)时间陪她一起看《小马宝莉》。

【白夜谈】《小马宝莉》的主角为什么不叫宝莉?

而我第一次看这部动画片时,脑袋中便已经产生了标题的疑问——《小马宝莉》的主角为什么不叫宝莉?

【白夜谈】《小马宝莉》的主角为什么不叫宝莉?

按照国内译制动画朴素的命名规则,以及《小猪佩奇》《小羊肖恩》《小熊……》带给我的自信,这部动画片的主角显然应该叫作宝莉。

【白夜谈】《小马宝莉》的主角为什么不叫宝莉?

不过当时我并没有特别在意这个问题,和只有幼儿园在读学历的外甥女沟通未果,我很快便放弃了继续探究答案。

在我的潜意识里,就算主角不叫宝莉,这个世界也应该存在一匹叫宝莉的小马。她可能是主角崇拜的对象,追逐的目标,对剧情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听起来很像在说《空洞骑士》,但至少这样才是合理的,我这样固执地坚持了很久。

【白夜谈】《小马宝莉》的主角为什么不叫宝莉?

直到当我知道宝莉只是英文Pony的谐音时,我的自信与坚持全部崩塌。我很失望,啊,这个世界并没有一匹叫作宝莉的伟大小马——

不过这些已经不是重点。我今天想说的是,写这篇白夜谈的时候我查阅小马相关资料,才发现原来马圈观众已经因为译名问题吵了十多年了。

《小马宝莉》,原名《MyLittlePony》,民间译名《我的小马驹》,台译《彩虹小马》。

坦白讲,翻译没有最好的答案,很多时候译文都是一种方案与另一种方案之间的妥协,是碰运气。无论对于读者还是译者来说,只要给他们点时间,他们总会改变对眼前文本的看法。而当前你更喜欢上述哪个译名,完全取决于你支持归化(domestication)还是异化(foreignization)。

像《小马宝莉》和《彩虹小马》,就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按照受众习惯得出译文。其优点是郎朗上口、便于在目标人群中传播;缺点就是与原文语义相去甚远,还很容易误导观众故事中有一匹叫宝莉的小马,或是把另外一匹小马当作主角。

【白夜谈】《小马宝莉》的主角为什么不叫宝莉?

而《我的小马驹》便是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迁就外来语言的特点,用外来语表达方式得出译文,最大程度保留了异国情调。

翻译必须要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的洋气。其实这世界上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起来,它算不得翻译——当然,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鲁迅先生说的。

【白夜谈】《小马宝莉》的主角为什么不叫宝莉?

鲁迅主张翻译应该保存异国情调、原作的丰姿,宁信而不顺,然而《我的小马驹》问题也就出在异国情调上。

英文使用者常用“My”表达亲昵和爱意,诸如Mydear、MyLove、Mygirl。以My开头为作品命名,很容易便能传达出作品亲切热情的气质。

如果观察以卖玩具为第一要务的IP,这种情况就更为普遍。像是三丽鸥的MyMelody,迪士尼的MyFriendDuffy,这些命名方式除了彰显角色身上的朋友属性,还能唤起观众的亲切感,在不知不觉中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白夜谈】《小马宝莉》的主角为什么不叫宝莉?

但在中文语境中,“我的”却只是一个单纯的所属格,难以表达类似的含义。一板一眼逐字对应,反而显得谦恭胆小,落入窠臼,结果将原文平庸化了。

以我浅薄的阅(动画)片经验来看,用“我的”为译名的作品只有两部。一部是本文的主角《我的小马驹》,另外一部是《我的英雄学院》。虽然我没有看过后者,对个中含义不甚了解,不过我猜作者初衷也是表达亲切之意,后来变成了“霸凌学院”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一个比较好的例子是《となりの怪物くん》,国内译名是《邻座的怪同学》,与原文含意相差不多。但是欧美那边将其译成了《MyLittleMonster》,站在英文语境,读起来便感觉男女主之间的亲昵感已经跃然而出。

【白夜谈】《小马宝莉》的主角为什么不叫宝莉?

所以,如果对上述思路做个逆向总结,我可能会将《MyLittlePony》翻译成《我的小马朋友》。一方面既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又照顾到了原文的内容与风格;另一方面,没有折损原文的意义与精神,完整表达了亲切与友情的含义,我觉得还挺不错的。当然,你可能觉得还是不行,不过没关系,翻译没有最好的答案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