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中年危机”的苏州,还能靠新能源汽车超车吗?

2023-09-27 19:05:32 - 新浪财经头条

来源:环球零碳

面临“中年危机”的苏州,还能靠新能源汽车超车吗?

摘要:

中国所有的城市,都有一个“造车梦”,苏州也是,但苏州却没有一个“土生土长”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苏州正面临着“大而不强”的局面,该如何突破?

撰文|Shushu

编辑|小棠

→这是《环球零碳》的第795篇原创

提起“最强地级市”的苏州,很多人都知道它一直有两件意难平的事:一是作为GDP两万亿级别的城市却没有自己的机场;二是作为常住人口超千万的城市,居然不是住建部划定的特大城市。

不过第二件意难平的事,苏州已经完成了。9月15日,苏州发布公告,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算,苏州城区常住人口为512.51万人,符合我国住建部划定特大城市中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人的标准。

至此,苏州终于正式跻身“特大城市”行列,长三角的超大特大城市也增至4个,上海、杭州、南京、苏州。

但实际上,近几年,苏州还有第三件意难平的事:虽然自身工业实力位居全国前三,但新能源汽车这个当红的香饽饽,却没能赶上。

就像是中国所有的城市,都有一个“造车梦”。苏州也是。

汽车产业链庞大,上至原材料、零部件,下至制造、销售,环环相扣,造车形成的产业集群,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重塑当地经济。

简单来说,一个汽车项目搞成了,整个地方的GDP就会上个台阶,高端制造业水平也会上一个台阶。

但是,苏州的汽车梦却一直在“梦碎”边缘,不仅没有帮助苏州在汽车产业上卡住位置,反倒拖累着苏州的汽车产业。

反观长三角其他城市,一个个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做得风生水起,苏州究竟怎么了?该如何反超?

01

苏州工业,“大而不强”?

一直以来,大家都知道苏州是一个工业制造非常发达的地级市。

据不完全统计,苏州共有16万家工业企业,包含35个工业大类、167个工业中类和489个工业小类,工业总产值稳居全国前三名,紧随深圳、上海之后,是我国工业体系最为完备和强悍的城市之一。

面临“中年危机”的苏州,还能靠新能源汽车超车吗?

但是,即便是如此,依照今年一季度苏州的GDP增速来看,竟然没有跑赢全江苏省的大盘。要知道,一直以来,苏州都是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啊。

另外,苏州作为出口导向的工业城市,竟然在今年一季度的进出口跌了15.4%,增速也远低于全省-6.7%。

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据奔流财经社分析,苏州原本消费电子类耐用品出口量大,但今年全球消费电子产品销量下滑,影响到了生产企业。

然而,虽然我国消费电子出口萎缩,但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作为出口“新三样”却同比增长61.6%。尤其是是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速已经超过传统燃油车。今年1-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了超过1.5倍。

但苏州却没有驶上新能源汽车这趟快车道。网络上用“中年危机”来形容苏州,意思是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新、附加值不高。

据汽车通讯社分析,长期以来,苏州承担上海等沿海城市溢出的代工服务,但随着大量外资撤离,本地代工厂则缺乏技术和市场积累,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也面临倒闭。因此,虽然苏州坐拥强悍的工业实力、3万多亿元的工业“家底”、遍地开花的汽车零部件厂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却长期处于“困境”中。

对于此评价,苏州也表示赞同,在今年3月的新能源产业创新集群大会上直接点出了自身的问题:目前面临在新能源产业上具备资源整合能力和产业链协同能力的龙头企业偏少,旗舰型项目不足,行业影响力比较有限等问题。

虽有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但对比深圳的比亚迪和上海的特斯拉工厂,苏州尚无家喻户晓的龙头企业。

曾以蜻蜓标志出圈的前途汽车昙花一现,另一家引入苏州的新势力奇点汽车,在2022年7月宣布破产重组。还有金龙客车、奇瑞捷豹路虎都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宝能汽车则处于停工停建状态。

总之,苏州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却没有一个“土生土长”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02

新能源汽车火爆长三角,苏州急了

其实,苏州也很着急,毕竟兄弟城市们都因新能源汽车而发展起来。

尤其是隔壁的常州,频频上位各种排行榜,其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已达97%,居全国首位,带动了整车的集聚,不仅有5家乘用车整车企业、还有4家新能源整车企业。2022年常州新能源汽车实现整车产销超34万辆,占江苏全省的一半。

这些为理想汽车在常州的异军突起奠定了良好的产业氛围。

再如,同在长三角的合肥,实有人口已突破千万,有望继苏州之后成为下一个长三角特大城市。

要知道,合肥曾经是一个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的省会城市,2011年,合肥全市GDP仅为3637亿元,排在全国所有城市的30名开外。然而,10年过去,合肥连跨7个千亿元台阶,于2020年正式进入“万亿元城市俱乐部”,从2011年到2021年,GDP累计增长213.83%,涨幅位居全国第一。

这一切的功劳,首先最不能忽略的是它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硕果累累。

近年来,合肥接连引入大众、蔚来、比亚迪等关键企业,这步子迈得简直又快又稳。尤其是投资蔚来的案例,已成为各地政府竞相学习的对象。

2019年是蔚来以及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迷茫期,很多地方政府都接洽过蔚来,但因为内部意见不一致放弃投资。合肥主动找到蔚来,坚信新能源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的好赛道,尽管内部多有不同意见,最终力排众议,投了70亿元换来蔚来中国总部落户合肥。

最终结果所有人有目共睹,“合肥模式”已成为业界样板。

面临“中年危机”的苏州,还能靠新能源汽车超车吗?

另外,还有同靠近上海老大哥的宁波,依靠着特斯拉,带动一大批上下游产业企业。据统计,截至2022年2月底,宁波全市规上汽车制造业企业856家,其中,给新能源汽车企业配套的企业有636家,占一半以上。

更重要的是,宁波还有自己的整车品牌——极氪。据了解,极氪在宁波的智慧工厂设计年产能达30万辆,在2023年的交付目标是14万台。

除此以外,长三角还有浙江桐乡的哪吒汽车和浙江金华的零跑汽车等。这些城市此前大多并没有很成功、很强势的新能源整车制造企业,但这些城市依靠着引进新型产业的决心,正在大步向前。

03

同处长三角,苏州该如何赶超?

对比这些长三角兄弟们,苏州其实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因此,苏州痛下决心要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还在今年年初定下了五年左右时间“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这个目标。

首先,针对“大而不强”和缺乏龙头企业的产业问题,苏州构建了九大市级新能源产业园,针对产业链关键环节强链补链延链,招引一批绿色低碳领域的龙头骨干企业和优质创新项目。

其次,苏州意识到,新能源整车产能新增有限,龙头车企基本已被各地瓜分完毕。尤其是江苏省内还面临着汽车产能已严重过剩的现实情况,不可能再“大手笔”引进同样类型的新能源整车厂。

因此,苏州另辟蹊径,提出打造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充分利用其在氢能产业方面的优势。要知道,在《2020年赛迪氢能城市百强榜》和《2021年全国氢能城市发展潜力排行榜》中,苏州均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

最后,错过“BAT”的苏州还在尝试抓住互联网的造车浪潮,往智能驾驶产业方向发展,建立专项产业基金,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重点支持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视觉摄像头等关键零部件企业设立产线实现批量生产,最高给予1亿元投资支持。

目前,高铁新城是苏州重点打造的自动驾驶示范应用区之一,已集聚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企业超百家,覆盖软件算法、仿真测试、通信网络等30多个细分领域,建成高等级智能网联道路超60公里,实现近50种车路协同应用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吉利汽车智能驾驶全球研发中心项目也已落户苏州高铁新城,项目注册资金3亿元人民币,计划总投资约40亿元。

可以看到,面临中年危机的苏州正因地制宜地发展汽车产业,而不是盲目地与长三角其他城市正面竞争。

在这场未成定局的新能源产业城市竞赛中,这座“最强地级市”将会跑出什么成绩,值得期待。

-------

参考资料:

[1]https://mp.weixin.qq.com/s/FrciUa2DtvRqqrro6WGxUw

[2]https://new.qq.com/rain/a/20230713A03MM100

[3]https://www.163.com/dy/article/I5HC4C1U05199GUB.html

[4]http://js.news.cn/2023-01/03/c_1129251595.htm

[5]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823171

[6]https://new.qq.com/rain/a/20230713A03MM100

[7]https://www.nbd.com.cn/articles/2020-07-22/1466113.html

[8]https://mp.weixin.qq.com/s/mQu-jNqAYicOz3DJuI_xUw

[9]https://mp.weixin.qq.com/s/b6nYzgpVKQY2iBFXqtBo1g

[10]https://mp.weixin.qq.com/s/YbNzmzdsNLnshZfuOLLLyw

[11]https://36kr.com/p/2278574874908677

[12]https://www.sohu.com/a/573368144_121119176

[13]https://www.chinanews.com.cn/cj/2023/06-19/10027455.shtml

[14]http://js.news.cn/2022-11/02/c_1129095050.htm

首图来源:Wikipedia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