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越来越“土”,鸽子越来越“靓”
走进肉鸽繁育基地,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咕咕咕”声,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和国内知名种鸽繁育公司共同培育的“天翔1号”肉鸽正在笼中悠闲觅食。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畜牧兽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刘国乾带着学生们一边观察,一边熟练地往每对种鸽档案卡上填写信息。每个“鸽家庭”里的幼鸽有多重、“夫妻鸽”是否交配产蛋、种蛋有无受精……刘国乾和学生们就是鸽子的“保姆”,每天记录它们的生活。
肉鸽是广东特色家禽,刘国乾的一些学生家里也在饲养。广东农村小规模养殖户众多,但为什么效益却不好?刘国乾带着思考深入一线调研,他发现,养殖方式落后、肉鸽品种性能低下、饲料配制不科学、疫病防控不严等原因,导致鸽子产量普遍不高,他便想结合专业帮大家增收,“因为畜牧兽医是应用型学科,将成果和技术用之于民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研究的价值”。
于是,刘国乾扎根生产一线,从喂料到清理鸽粪,从鸽蛋孵化到防疫,从抓鸽留种到选种选育,一干就是十来年。除了不断给自身“充电”,他还努力在教学和实践中让学生理解鸽子的“语言”。育种、饲料配制、孵化、防病,整个饲养流程都是教师团队带学生到鸽场干。
“其实在我还没有鸽笼一半高的时候,就帮亲戚喂过几次鸽子。”在肉鸽繁育基地实习的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学生苏雅婷当时只觉得有趣,就和逗一只小猫小狗一样。可第一次意识到“这些鸽子以后全是我的”时,苏雅婷就觉得鸽子“不可爱了”,“要养,要防止生病,还要不断增加产量”。这是个严肃的事,而不是好玩的事。
“从乳鸽出壳我们就密切关注它们的生长状况、健康状况以及遗传特征等。不过,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通过多代选育确保优良特性稳定遗传给下一代。”刘国乾说,“鸽子的优良性状在遗传方面具有不稳定性,我们需要经过五代以上的选育,才能确保鸽子的遗传稳定性。这意味着我们要坚持五六年的时间,才能看到育种成果的真正显现。”
那些有着强健体魄、稳定遗传特质及良好适应性的后备种鸽,将被视为未来的“育种明星”,得到更多的照顾和资源投入。“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首先要研究螃蟹,而且要经历验证修正。‘天翔1号’是一个全新的肉鸽品种,我们算是摸着石头过河,选育流程、选育方法、选育指标等,都是团队原创的。”刘国乾说。
要想鸽子顺利产蛋,不仅要让它吃好,还不能让它生病。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教授邱深本带着学生们反复实验和讨论,一次上“中兽医课”时,他受到了启发。“在日常生活中,孩子、老人、孕妇生病了,我们往往会尽量少吃抗生素而用中药来治疗及预防。”邱深本说,鸽子养殖也是这样,给它们吃中药来预防疾病,不易产生耐药性和药物残留。
邱深本坚持药食同源的理念,团队将中国传统中药的智慧融入现代饲料科技中,通过精细提取与科学配比,将多种具有防病保健功效的中药成分转化为添加剂,直接添加到饲料中,“这种中药添加饲料,不仅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更能提升鸽子体质”。今年年初,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积极响应广东省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行动,与医药公司创新校企合作形式,联合成立了“全过程无抗健康养殖产业创新基地”,招募100家“养殖示范场”,推广中药预防保健,实现从短过程无抗到全过程无抗养殖的蜕变。
“早些年,虽然广东有很多农户都在养鸽子,但规模小、产量少。”引进“天翔1号”前,邱深本看见身边的乡亲们一年到头也就挣个辛苦钱,而现在,广东省肉鸽饲养规模已经占全国50%以上,饲养与出栏量全国第一,“小鸽子”成就了大产业。大家通过养鸽子尝到了不少甜头,有的养殖户还靠技术带来的利润扩大了鸽舍规模,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开始返乡了。
“几乎每天只和鸽子‘对话’,不怎么出去见人。”一年中,苏雅婷几乎没买过新衣服,偶尔和同学聚餐,“发现人家聊的自己都听不懂,话题明显跟不上”。“尽管以前‘花枝招展’,现在经常满身是灰,但我越来越有底气了。”苏雅婷也经常和周边同学调侃,自己变得越来越“土”,鸽子却越来越“靓”了。
距离毕业还有一年,横亘在大多数毕业生眼前的第一道坎是如何适应社会,可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的这群养鸽子的学生却从学着和那些鸽子做朋友开始,正开启专属自己的“反向人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牟昊琨实习生晋润芸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9月27日04版
原标题:学生越来越“土”,鸽子越来越“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