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南明区“连续五年位列全市第一”,是这样炼成的!
产业是经济的命脉,是发展的基础。
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南明区产业发展之路,一代代南明人继往开来、笃行实干,始终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坚持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有许多改革举措、创新突破、奋斗画面值得铭记。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南明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省、市重要决策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不断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厚植高质量发展产业根基,书写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
坚定改革步伐 做强实体经济
2023年,南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8.50亿元,连续五年位列全市第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0.1%、33.6%、66.3%,产业结构继续保持稳定的“三、二、一”结构,二、三产业强力支撑全区经济持续稳步发展。
南明区加快建设新型数字化产业集聚区。(资料图片)
成如容易却艰辛。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是南明区一步一个脚印的积淀,是该区在一轮轮改革浪潮中劈波斩浪的生动注解。
改革开放后,南明区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大胆而审慎地迈出改革第一步,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全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办乡镇企业,使农村的产业结构由单一的第一产业转化为一、二、三产业同步发展的多元格局。
在城市集体企业中,南明区推出了以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第二步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助力南明区的集体企业取得长足发展,到2000年末,全区工业企业发展至1859个,拥有机械、电子、冶金、化工、建材等20个大类、70个中类、2000多种产品的工业体系。
1993年,贵阳市实施“商贸繁华区南延”战略,南明区迈出“以财政收入为龙头,以第三产业为重点,巩固发展第二产业,优化稳定第一产业”的第三步改革。第三步改革使全区拥有各类市场84个。随着大市场的兴起,餐饮娱乐和特色街道两翼齐飞,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
1998年,南明区重新审视区情,决定跳出“区属模式”发展“区域经济”,为南明区腾飞培育后续财源,向建设经济强区迈出第四步改革之路。具体工作中,南明区明确“以财源建设为龙头、拓展繁华第三产业,以轻工业和高科技技术产业为重点、巩固和提高第二产业,以都市农业为目标、稳定优化第一产业,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重点。2002年底,经贵州省人民政府综合考评,“建强”的奋斗目标全面实现。
“十五”时期,南明区继续实施向经济强区迈进的发展战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7%,经济建设稳步推进。
“十一五”时期,南明区大力实施“环境立区、科教兴区、产业强区”发展战略,“十一五”规划中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人民生活等4大类、16项、32小项规划指标全面超额完成,5项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实现翻番。
“十二五”时期,南明区始终坚持“守底线、走新路、打造升级版”,大力实施开放带动、创新驱动战略,全区生产总值实现“十二五”期间翻一番,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综合经济实力走在全省前列。
“十三五”时期,南明区深入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紧紧围绕“一品一业、百业富贵”发展愿景和“三区打造”(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区、城市更新先行示范区、社会治理创新应用区)发展目标,奋力推进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这是南明区经济发展质量最优、城市面貌改善最大、民生福祉增进最多的时期之一。
迈步“十四五”,南明区全力以赴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深入推进“强省会”行动,锚定“四主四市”工作思路,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新改革、新战略、新跨越。发展之路上,南明区始终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呈现出各类产业协同发展的繁荣局面,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加快成型成势。
立足资源禀赋 做强优势特色
产业发展,既要“花满园”,又要“花斗艳”。
在推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南明区坚持突出优势、突出特色,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着力构建特色更加鲜明、结构更加合理、链群更加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优势何在?在于服务业。
从南明区多次把产业发展重心聚焦在第三产业上不难看出,该区在第三产业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积淀了深厚优势,服务业逐步成为该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深入挖掘历史文脉,“上新”青云路步行街、曹状元街区等特色街区,陆续摘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名片”,文旅消费持续释放潜力;注重差异化协同发展,落地方圆荟·海豚广场、贵阳万象城等商业新地标,花果园、大南门、大十字、河滨、贵钢、火车站六大商圈持续焕发新活力;聚焦“圈、街、楼、店”,导入优质资源,大力发展商圈经济、首店经济、网红经济,CW新零售贵州首店等一批城市首店激发消费新动能;坚持办好贵阳路边音乐会、永乐桃花跑等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撬动文旅市场新流量……
近年来,南明区持续聚焦生活性服务业,突出“城市核心、老城灵魂、文化高地、精神家园”和“省会核心、筑城客厅”定位,用活用好自身文化资源优势,坚持抓好文化、商贸、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推动产业升级、提质、增效,全力将区域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数据显示,2023年,南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47.38亿元,同比增长4.6%,社零总量已连续多年位列全市第一;过夜游客接待量767.57万人次、同比增长67.9%,游客人均花费1638.4元、同比增长8.91%,完成绝对值均位列全市第一。
特色何在?在于工业。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业是龙头、是脊梁。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南明区工业发展面临着土地成本高、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
是挑战,也是赶超跨越的潜力所在,更是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近年来,南明区坚定不移强工业,结合实际找准切入点,着力推动工业回城和城市“强心”,走出了全力以赴做大做强、做精做优新型都市工业的特色之路——
南明区锚定电子信息制造和生物科技(食药同源)“一主一特”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一园三区”(南明智能制造产业园,红岩、麻堤河、八公里工业集聚区)工业布局,坚持“做标准、做标杆、做示范”,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建设工业企业总部基地、制造业创新孵化及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推进一二三产联动,着力构建研发转化在南明、总部在南明,省内外园区联动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
2021年12月21日,中国共产党贵阳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明确了今后五年“四主四市”的工作思路,吹响了“强工业”的嘹亮号角。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2023年,南明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7.1亿元,工业经济在爬坡过坎中实现新跨越。
如今,南明区园区建设热火朝天,臻芯科技、视扬科技、新智造、联积电子、中科分子、中钥生物等链主企业、优强企业相继落地,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水平加速提升,已初步形成电子信息制造业主导产业链、生物科技特色产业生态圈。
抢抓发展机遇 做强数字经济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
2013年,贵阳市开始谋划大数据,那一年,南明区拟定高科技引领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思路,种下了大数据的“种子”;2015年,首届数博会在贵阳举办,那一年,南明区以大数据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100亿元,增幅位列全省第一;2020年,南明区获得省发改委批复建设“新型数字化产业集聚区”,数字产业集聚发展开启新篇章;2021年,全国第三个“腾讯云数字经济产业基地”落户南明区,引领示范效应持续放大,为南明区新型数字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注入强劲动力;2023年,南明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软件业务(500万元口径)收入完成47.52亿元,增速12.7%……
追溯南明区的“数字”脚步,从“抢先机”到“抢新机”,该区始终紧跟省市实施大数据战略、数字经济战略的步伐,大数据产业发展实现从“风生水起”到“落地生根”再到“集聚成势”的精彩“三级跳”,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向新力”。
近年来,南明区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赛道,积极融入省市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聚焦算力、赋能、产业三个关键,坚定不移落实数字活市战略,全面推进数字新基建、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奋力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为贵阳贵安“强省会”行动和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核心区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聚焦算力——南明区正以国家超算广州中心贵州分中心落地南明区为契机,大力推进贵阳贵安微星超智融合算力中心项目,强化与国家超算广州中心深度合作,引入超算及其相关生态,借助“算”的能力,发挥“数”的优势,以此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聚焦赋能——南明区扎实推进“万企融合”行动,不断推进数字为产业赋能、政府赋能、基层赋能、市民赋能,涌现出飞利达“手机e站”消费电子供应链平台、区城运中心“城市大脑”建设项目、村级基础数据“一张表”试点、南明河旅游休闲区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项目等一批案例,各领域数字化转型蓬勃推进。
聚焦产业——南明区聚焦“一硬一软”两大产业,聚焦“芯”“件”“板”“机”“器”五大板块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聚焦打造腾讯云数字产业平台、中山大学超算平台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全力推动数字产业拓规模、塑优势。此外,在南明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的南明大数据产训基地投入试运行,瞄准不同产业发展方向打造的数字人才培育功能区已初具雏形。
今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相继召开,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南明区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各项安排部署,守住改革初心、坚定改革决心、砥砺改革恒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力构建具有南明区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明实践取得更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