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评 | 聊聊我的家乡周村

2024-09-27 19:32:41 - 网信淄博

近日,由市委网信办组织开展的淄博市第四届优秀网评作品竞赛活动结果揭晓,《@选调生学好基层“无字之书”》等10件作品获一等奖,《开放,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从<寻齐记>中领悟历史的智慧与当代价值》等20件作品获二等奖,《“会客厅”打开“外循环”》等30件作品获三等奖。即日起,获奖作品将陆续在“网信淄博”微信公众号展播,一起来看本期作品。

淄博烧烤出圈,古城周村也更加为大众熟知。周村是我的家乡,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忙里偷闲,聊一聊我的家乡周村。

王维有诗云“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作为“鲁商故里,丝绸名城”的周村,除了“天下第一村”“旱码头”“金周村”这些美称,周村古时也叫“於陵”,春秋战国时期属齐国於陵邑,春秋时期的於陵就已经比较繁华了。周村自古商业发达,明末清初走向繁荣,乾隆南巡时曾来此并御赐“天下第一村”。商业的繁荣必然带来文化的兴盛,周村繁华的不仅是商业,还有民俗和文化。周村的花灯、民间扮玩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传承,五音戏、周村芯子更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村芯子是我最喜欢的民俗节目,每年元宵节我都会跟着爸爸去看拌玩,云彩灯、旗络伞扇、一棚锣鼓,最吸引人的莫过于芯子上那个小小的人儿,他们身着鲜艳的戏服,扮演着各种角色,或是英勇的武将,或是婀娜的仙女,那时的我心想,“只要能上芯子,当不了白娘子,做一回许仙也好啊!”但愿望终是年年落空,终成憾事,

我便缠着爸爸从周村大街买了无数的“道具”。周村的戏曲文化也是远近闻名的,小时候就听爷爷说起周村著名的“同乐剧院”,在同乐剧院看戏、听戏是爷爷和祖辈们的最爱。我的大爷是爷爷的第一个儿子,他出生时,我爷爷正在同乐剧院看戏,家人来报说“喜得贵子、人丁兴旺”,爷爷当即就给大爷取了小名“同乐”,自此之后,我的姑姑、爸爸、三叔、四叔、五叔相继出生,整个家族人丁兴旺、子嗣绵延。

诗狂贺知章感叹“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故乡珍藏在每个人心底,永不褪色,且历久弥新。周村人民公园于我便是如此。童年的欢乐,是博山的表姐带着我在公园的旱冰场滑旱冰,每逢春节,她就会跟着姑姑从博山回周村“娘家”,带着我们几个弟弟妹妹去周村公园滑旱冰,而我永远是那个笨拙却不服输的“小妹”。儿时的我常听爸爸说,建国初期,上小学的他就响应学校号召,为在建的周村人民公园“捐砖”,那时,全民建公园充分体现了周村人抱团与心齐。淄博市革命烈士陵园的前身周村革命烈士陵园,之前就位于周村人民公园的东侧。从我上小学开始,每年的清明,学校都会组织我们去烈士陵园“扫墓”,所有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排成长长的队伍,步行前往“烈士陵园”,聆听“一马三司令”的英雄事迹,“一马三司令,得了抗日病,专打日本鬼,保护老百姓”的民谣代代流传,一门三英烈的爱国事迹在童年、少年的我们心里生根发芽,家国情怀也自此根植心底。随着城市的发展,烈士陵园从周村公园迁移至大埠山。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实施体育惠民工程,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周村人民公园改建为周村体育公园,所有体育设施对市民免费开放,清晨或傍晚的周村体育公园,随处可见散步、跑步和健身的人群。

杜甫曾曰“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美酒配美食,故乡的美食,是青春的印记,更是乡愁的解药。聊起周村的美食,我是首推周村煮锅的。周村煮锅不像火锅,可以各种锅底、调料、食材一起涮,周村煮锅是有讲究的,里边只有四大“主角”:惠州丸子、肥肠、豆腐叶、小丸子,惠州丸子是将葱、姜、冬笋、木耳、海米、五花肉、蛋液等团成丸子后,裹两次糊炸两遍,肥肠要选大肠头,小丸子是自己汆的小精肉丸子,豆腐叶是将豆腐切块油炸。周村煮锅的汤是大骨头和鸡架调制的清汤,所有的食材放到高汤里边去煮,加盐、鸡精、胡椒,最后再撒一小把青蒜末,来一点香油,香喷喷的周村煮锅就成了。冬日的傍晚,盛一碗热气腾腾的周村煮锅,烫一壶爸爸调制的老酒,泡一杯周村大街仁德茶庄的茉莉花茶,一家人围炉而食、浅斟小酌,真正是人间烟火下的岁月静好。

周村人爱吃羊肉也是远近闻名的,周村的五香羊肉较为有名的当属“下河李家”和老国泰街的“清真沙家”,我是自小吃沙家羊肉长大的。儿时的记忆中,沙爷爷、沙奶奶一家和我的姥姥、舅舅住在一个大院子里,沙家羊肉也是在此诞生的。爸爸每次都是头天晚上和沙爷爷约好留出羊肉,第二天一大早便去拿。周村人吃羊肉,那是当早餐来吃的:半斤羊脸肉、三五个羊蹄、一点羊肝,再配上两三张煎饼和一碗热乎乎的小米粥,最后,爸爸亲手从自家种的春芽树上采摘下头茬的春芽,打几个鸡蛋,一碗香气扑鼻的春芽鸡蛋就上桌了,这便是我记忆中春日里最满足的早餐,也是最甜蜜的乡愁!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