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汝力淑烂冯灵明?”南海一古村村民用一种独特的语言交流,目前会说的人已不足百人

2023-10-08 11:54:22 - 珠江时报

在这有着夏秋两种味道的美好日子里,跟着记者的脚步,第十七期《写在大地上的历史》摄制组走近南海这个“神秘”古村:丹灶镇赤坎村,感受他们“盲公话”独特的语言魅力,慢慢地邂逅岭南历史文化之美。

“里汝力淑烂冯灵明?”南海一古村村民用一种独特的语言交流,目前会说的人已不足百人

从桂丹路一路前行,就能途经坐落于丹灶镇仙岗社区,建村超600年的赤坎村,据传陈姓先祖南迁,沿用原居住地“赤坎”而得名。

“里汝力淑烂冯灵明?”南海一古村村民用一种独特的语言交流,目前会说的人已不足百人

丹灶赤坎村。

与很多古村一样,这里有保存多年的古祠古庙,过百岁的古树比比皆是,绿树成荫、蝉声吱吱、花舞莺啼。但这里又与众不同,因为村中长者在村道上碰头,往往会喊上一句“里汝力淑烂冯灵明?”“里汝啷便陆哋?”,让人产生“我在哪”的疑惑。看着一脸茫然的拍摄团队,村民欧炳康充当起翻译:“他问你们吃饭了吗?从哪里来?”

欧炳康解释的“暗语”,曾是赤坎村村民家家户户用于日常交流的“母语”,被称作“盲公话”。

说起“盲公话”的来源,有不同的说法。有传说是盲人所创,相传在很久以前,村里有一个名叫“盲明”的盲人,他在广州郊区一处盲人聚居地生活了一段时间,学会了这种语言,然后带回了故乡赤坎村,传授给村民。之后,经过代代相传,村民便用于外出做生意或传递一些不让人知晓的信息,其他人就算听到也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也有传这种“盲公话”源于战争用语,古时的将士用“盲公话”来进行军事交流,避免泄漏军情,通风报信。“盲公话”至少有超过百年历史。上世纪70年代以前,“盲公话”通用于赤坎,这种暗语在村里的使用频率极高,基本只要赤坎出生的人,不分男女都能讲“盲公话”,并以男性使用为主,一般男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就能听懂“盲公话”,长到十五、六岁就能通畅使用交流。

进入上世纪7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村里的人开始不说或少说“盲公话”,这种曾全村流行的“暗语”,开始渐渐淡出村里的日常生活。目前,赤坎会说“盲公话”的不到百人,而且多为长者,现多用于聊天和打趣。

“里汝力淑烂冯灵明?”南海一古村村民用一种独特的语言交流,目前会说的人已不足百人

往赤坎村深处走,可以寻到“盲公话”传承人。只要听闻有人想听上一听,传承人的表情变得郑重起来。

早在2007年,盲公话就被列入南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陈锡长、欧炳康、陈伟方入选南海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里汝力淑烂冯灵明?”南海一古村村民用一种独特的语言交流,目前会说的人已不足百人

赤坎村陈氏大宗祠。

这三位老人也并非从小就熟悉盲公话,虽然时常听着长辈说,但真正熟练地用“盲公话”进行交流,要追溯到他们十六七岁的时候。“那时候是集体劳动,家家户户的劳动力都在田里一起干活,每天听着大家对话,慢慢就学会了。”陈锡长说,起初也因为听不懂而闹过一些笑话,大家说“力淑烂冯”,就是去吃饭了,听不懂的就埋头继续干活了。

“里汝力淑烂冯灵明?”南海一古村村民用一种独特的语言交流,目前会说的人已不足百人

赤坎盲公话传承人欧炳康、陈锡长、陈伟方(从左至右)在用盲公话交流。

“学盲公话,就像现在学英语一样,有这样的语言环境,大家天天说,天天听,很容易就学会了。”欧炳康说,虽然没有老师教,但在“暗语”遍村的氛围下,自然而然就能学会,而集体的工作模式加速了“盲公话”的传播,使他们很容易就掌握了这门方言,“只有村里的人会讲,外村嫁过来的媳妇都不会说,因为没有一段长时间的学习和氛围,基本都学不会”。

留住文化根脉,托起家国未来。位于南海丹灶镇文化发展中心二楼的赤坎盲公话传习所,分培训室和演示室,不定期针对青少年或语言爱好者开展盲公话的讲座、培训与演示。

例如,粤语的“食饭”(即吃饭)用盲公话表达则是“力淑兰冯”。以“淑”的声母加“力”的韵母和声调,合起来就是“食”音,以“冯”的声母加“兰”的韵母和声调,合起来就是“饭”音。

2011年6月,被佛山市南海区文体旅游局列为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所。这种曾在仙岗赤坎通用的语言,承载着乡村的百年成长史。“我经常跟老婆讲一些盲公话的词语,听了几十年,她能够简单听一点,但也不会说。我孙子放假回来,我也会跟他说几句,他也就感兴趣那么几个词,其他都不会了。”陈锡长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这种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里汝力淑烂冯灵明?”南海一古村村民用一种独特的语言交流,目前会说的人已不足百人

越深入赤坎村,越往深入探寻,这里不仅有神秘的语言魅力,龙舟赛、北帝诞等岭南风物也一直广为人知。

“里汝力淑烂冯灵明?”南海一古村村民用一种独特的语言交流,目前会说的人已不足百人

在丹灶赤坎水库(仙湖)举行的五人龙舟赛。

在南方,“三月三,北帝诞”属于很多地方的传统民俗节日。人们拜北帝祈求风调雨顺,而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庆贺北帝诞的传统也一直延续至今。其中,赤坎村的“北帝诞”,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和沉淀至今,对于当地居民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已经是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张文化名片。

传统民俗活动以文化聚人,以乡情暖人。北帝诞不但是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还是亲朋好友们团聚的好机会。今年,农历三月初三,赤坎村大摆筵席700余围,远在他乡的乡贤、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外嫁女以及附近镇街的市民都纷纷前来欢度佳节,现场锣鼓喧天,场面热闹非凡,上演了一场别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盛会。

“里汝力淑烂冯灵明?”南海一古村村民用一种独特的语言交流,目前会说的人已不足百人

三百多年的福缘堂,赤坎村“北帝诞”习俗在这里传承。

不止有北帝诞,9月26日,丹灶赤坎水库(又名仙湖)五人龙舟赛献上又一场丰盛的文旅盛宴,88条龙舟你追我赶展开激烈竞逐,挑战全程约25公里的蜿蜒赛道。龙舟行处,人们看到独具韵味的岭南乡土风情与文化,看到深厚的大众体育土壤与生活新貌,更看到红火生活映照下的城市生机与活力。

“里汝力淑烂冯灵明?”南海一古村村民用一种独特的语言交流,目前会说的人已不足百人

88条龙舟在仙湖展开激烈竞逐。

“里汝力淑烂冯灵明?”南海一古村村民用一种独特的语言交流,目前会说的人已不足百人

五人龙舟在仙湖绕弯竞速。

其实,在仙湖五人龙舟赛的基础上,2012年,丹灶成功承办中华龙舟大赛总决赛,赛事从镇级层面跃升至国家级层面。24年间,龙舟文化已然融入丹灶城镇发展的血液中,凝聚民心、鼓舞人心。

当前,南海正大力推进“水上南海”发展战略,积极构建“三带三区”文化发展新格局,实现城产人文融合高质量发展。搭乘“水上南海”战略东风,丹灶将体育产业与水上文旅紧密结合,将龙舟文化打造成为丹灶文体旅发展的亮丽名片,力争打响“金沙户外”区域品牌,实现“近者悦、远者来”,成为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户外休闲运动的潮流高地,带给人们更多期待和遐想。

岭南文脉,源远流长,无不令人向往,在这个最美清秋,来“邂逅”一场别样的写在大地上的历史。

“里汝力淑烂冯灵明?”南海一古村村民用一种独特的语言交流,目前会说的人已不足百人

“里汝力淑烂冯灵明?”南海一古村村民用一种独特的语言交流,目前会说的人已不足百人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