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麻经蓝布

2024-01-08 06:12:25 - 南宁日报

◎韦轩

在我家的衣柜里,珍藏着一块麻经蓝布。这块布至少也有五十五个年头了,它凝结着祖母的汗水与智慧。

我出生在横州市西南部的一个壮族聚居的小村落里。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生生不息,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在这块土地上传承。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村大多家庭的穿着,一部分是凭票证到圩市买布料缝制,一部分是靠自种棉麻织布缝制。每到春天,我们壮家妇女就开始忙碌了。种棉花、种蓝树和管理苎麻。棉花和蓝树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苎麻是多年草本植物,栽种多年受益,一年能有多次收获。一块麻经蓝布从种棉种苎麻种蓝树,到织布染成蓝色,要经过很多道工序,付出很多心血和汗水才能制成。那时候,我们这里的壮族家庭里,操持种棉麻种蓝树织布的活儿,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妇女。

我的祖母是壮家妇女的一个缩影。小时候,我常常看到她一有空就拿出麻皮来缉麻,她用双手将一条条的麻皮,一缕一缕地析开,又一缕一缕地捻搓,一缕缕地连接,然后把麻线绕成一个个扁圆的麻团。夜晚,祖母省下煤油,点燃松明(松树多油脂,劈成细条,点燃照明,我们这里管叫“松明”),在昏暗松明光下析麻、捻搓麻线。祖母捻啊捻,捻到星儿稀,月儿落……我也常常看见她,一有空就把摘回来的棉花,除出棉籽后,用手工纺纱机把棉花纺成棉纱。那一条条的棉纱,就像一条条伸向远方的小路那么漫长。如果自己纺的棉纱不够用,祖母还得去圩市买回一部分棉纱。有了麻线和棉纱,祖母又赶着织布了。她坐在那手工织麻机前,用那粗糙而又灵巧的双手,用麻线作经线,用棉纱作纬线交织,一寸一寸、一尺一尺地编织。祖母织啊织,常常从旭日东升织到西落,从春织到冬,编织着一家人的希望……

夏末秋初,各家陆陆续续地收割蓝树,要制作蓝靛染布。蓝树收割回来后,把主要的枝叶折断,一把一把地放进大缸,铺一层蓝树枝叶就撒一把石灰直到把大缸装满压实,再在上面用石块压住,然后把清水倒进缸里,淹没蓝树枝叶。三天三夜后,蓝树叶被沤烂了,把枝叶捞出来,过滤杂质。用工具或双手打搅翻动液体,待沉淀后把面上的水舀出。这样做工要数日,直至再也舀不出水为止,最后沉淀下来的便是美丽的蓝靛。

秋天的天空也像蓝靛那样,湛蓝湛蓝。秋天是染色麻经布的好日子。我依稀记得祖母到山上割草木,把草木挑回来烧成灰,制作草木灰水。祖母把蓝靛放进调理染缸,待蓝靛溶化于草木灰水混合后,便把麻经布放进缸里浸染。两三天后,把布拿出到河边洗涤,然后挂起来晒干,晒干后又再放进染缸浸染,如此反复做工。在染洗晒中,还时不时用特制的两块石板和一个圆柱木体操作,把布碾压平整。就这样染、洗、晒和碾压反复做工,直到做好,大功告成。这道染制工序要花费约一个月的时间。在那染布时节,祖母的一双手一直是蓝色的,她忙得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

农历九月,各家各户几乎把麻经蓝布制作好了,老奶奶们终于松了一口气,脸上挂上了笑容。接着又根据家庭的情况,裁剪麻经蓝布缝制衣服。我们这里的壮族人把用麻经布缝做的衣服称之为“麻经衫”。麻经衫质实、耐磨,透气性好,吸水散湿快,穿着冬暖夏凉。麻经衫是我们壮家人穿着的特征,民族文化的载体。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们这里圩市上的人们穿着大多是蓝色的麻经衫。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我们这种棉麻种蓝树手工纺纱织布的传统技艺临濒消失。那时,祖母已近古稀,她也和大多的妇女一样,不再种麻种蓝织布了。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取消凭票买布,纺织品实行敞开供应,麻经衫便悄悄退出了我们的视野,成为历史的印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家的旧房屋进行改造,祖母那套手工纺纱机、麻布织机由于放置年久,机体上布满了灰尘蜘蛛网,木质的机件已严重被虫蛀,我们只好把它丢弃了。

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人们在穿戴上追求时尚,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今天,我已是一个七旬老人,当我把祖母种棉麻种蓝树染布的往事讲给孙辈们听时,他们仿佛在听一个远古的故事。祖母生前舍不得用的这块麻经蓝布,据母亲说,这是她的收官之作。她特别用心,布面经纬线条均匀致密,平整,还是那么湛蓝。她生前曾说,这块布是留给孙子娶媳妇的礼物。痛惜祖母没能见到我们几兄弟长大成人、娶媳妇的这一天。

这块厚重的麻经蓝布,它的制作过程伴随着星移斗转,送走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染下了祖母的沧桑人生,印下了壮族妇女的聪明能干。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