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剧:三百年古韵蕴新声

2023-11-08 15:05:33 - 恩施发布

转自:恩施发布

它发轫于《南桃花扇》,在荆山楚水传唱了三百年;它是恩施州的地方戏曲剧种,湖北省四大地方剧种之一的南剧。今天,《光明日报》刊发文章《南剧:三百年古韵蕴新声》,带您了解南剧的前世今生。

以下为全文

↓↓↓

南剧:三百年古韵蕴新声

走进荆楚大地的西部,如果从云端俯瞰大地,会有与江汉平原完全不同的观感:在葱绿的森林版图上,长江、清江、酉水、带水河、车坝河等多条水系在恩施州的大山丛林间蜿蜒起伏,经过山遮峰拦,有了山鸣谷应的盛大气象。如果将大自然比作辽阔的画板,恩施州的山山水水还原在纸上,便仿佛一个诗意跃动的“五线谱”。

大山大河深处,恩施州土家族苗族儿女世代休养生息。这“五线谱”蜿蜒辗转,南剧应运而生,在荆山楚水传唱了三百年……

发轫于《南桃花扇》,一腔古韵唱到今

南剧,又称南戏、施南调,俗称“高台戏”或“人大戏”,是流行于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地方戏曲剧种,湖北省四大地方剧种之一。南剧萌芽于清代康熙年间、鄂西容美土司时代,形成于十八世纪中期乾隆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南剧:三百年古韵蕴新声

时间回溯到康熙四十年(1701年),深受汉文化熏陶且酷爱戏剧的鄂西容美土司田舜年,慕《桃花扇》之名,派遣部下去拜谒著名戏曲家孔尚任。孔尚任因不方便前往鄂西容美,便委派自己的好友顾彩(字天石)携带《桃花扇》前往。顾彩到来之后,直接住进容美土司的天成楼别墅,受到特别礼遇。他的到来,给偏远的少数民族群居之地带来了华夏文化的阳光雨露。他悉心指导容美土司戏班新排全本《桃花扇》,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排练,容美土司举行隆重的关公诞辰纪念活动,其主要内容就是上演孔尚任的《桃花扇》。据《容美纪游》记述:“五月十三日,演戏于细柳城之庙楼。”

尽管《桃花扇》的演出引起轰动,然而,以昆曲为基础的孔尚任版《桃花扇》,还是过于文气典雅,与当地土家族山民存在很大的心理距离。在田舜年与土司戏班演员的鼓励之下,顾彩决定融汇当地的“巴曲”和“楚调”,从内容到唱腔,对《桃花扇》进行深度改编。

顾彩于五月十六日迁居云来庄的止西阁,悉心进行二次创作。孔尚任擅长创作“案头之作”(文学剧本),顾彩则深谙舞台呈现与演员说唱之所需,擅长将“案头之作”变为本色当行的“场上之作”(舞台演出剧本)。于是,经过“栖止西阁凡四十天”,顾彩改编的《南桃花扇》横空出世。对此,孔尚任评价道:“顾子天石读予《桃花扇》,引而申之,改为《南桃花扇》。令生旦当场团圆,以快观者之目;其词华精警,追步临川。”

《南桃花扇》相较孔尚任的原著而言,改变了主人公的命运结局,由悲剧结局变为团圆结局,更加契合鄂西容美民众的观剧心理。此外,《南桃花扇》加入许多当地的俗词俚语,变高文雅致为本色当行,更适合搬上当地舞台演出。

《南桃花扇》上演时,可谓容美土司史上盛况空前的戏曲艺术节。其规模之巨大——土民百姓举家前往,连百里外的山民都赶来观看;其仪式之隆重——田舜年身着朝服亲自主持,将吏兵客悉数出席;其氛围之喜庆——土司行署设宴摆酒款待观众,凡光临者“皆饮之酒”。

至此,一种崭新的戏曲艺术形式——南剧,就此诞生。经过漫长演变,南剧在清朝乾隆年间逐渐定型。南剧声腔主要为南路、北路、上路、高腔、昆腔和杂腔等六大声腔,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这一腔古韵,至今传唱在鄂西武陵山脉深处。

古曲翻作新歌声,南剧走向大舞台

2008年,南剧被纳入国家第二批重点非遗保护项目。经过300多年的岁月沉淀,南剧不断开枝散叶,长成了参天大树。据统计,包括南剧木偶戏剧目在内,当前南剧传统剧目有近千个。湖北省艺术研究院曾经整理出《南剧传统剧目手抄影印本》,仅存藏的南剧剧目手抄本就近700个。

南剧:三百年古韵蕴新声

面对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南剧如何在新时代走出一条活态传承之路?湖北恩施州来凤县和咸丰县的两个南剧传承研究基地,按照“抢救一批、保护一批、传承利用一批、创新改造一批”的思路,推动南剧在传承古曲中翻作新歌声。

戏剧因事而创作,文艺因时而流传。

2019年,张富清老英雄获颁“共和国勋章”,其先进事迹感动了亿万人,这样一位“时代楷模”,能否让他走上南剧舞台?

来凤县南剧传习所主动请缨,九易其稿,创编反映张富清精神的南剧《本色》,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艺创作项目。2022年,南剧《本色》在北京上演,剧情高潮迭起,现场掌声如潮。中国文联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周由强评价:“该剧发挥南剧的地方和民族特色,让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让英雄的故事更具感染力和传播力,实质上实现了党史学习教育的舞台表达,生动讲述了一场‘剧场党课’。”

南剧:三百年古韵蕴新声

今年5月,一台精心编创的南剧《唐崖土司夫人》,在第三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上获得“满堂彩”,既“叫好”又“叫座”。南剧音乐唱腔在传统“皮黄”声韵基础上,巧妙糅合土家民俗歌谣音乐元素,亲切动听,表演中融入撒叶儿嗬、板凳龙、摆手舞等非遗艺术,动感曼妙,赏心悦目。《唐崖土司夫人》看醉了台下观众,收获了一大批铁杆粉丝。

“南剧底蕴丰厚,表现力强,不但能表现家长里短,还可以表现历史风云,张力不错。”武汉大学教授、中国戏曲学会原副会长郑传寅介绍。南剧《唐崖土司夫人》编创至今,凭借出色的创排演出,获得湖北省第十届“屈原文艺奖”艺术奖,并在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荣获“剧目创新奖”。兔年春节,《唐崖土司夫人》选段“女儿会”精彩亮相央视新年戏曲晚会。

“我与南剧打交道61年了,曾经梦想让南剧跨过黄河,到北京的国家大舞台上去演出。如今,这个梦想已经实现了。”76岁的南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道运感慨道,“南剧要在戏曲身段和唱腔上大胆创新,与时代同步。我此生还有一个最大的愿望,那就是让南剧走出国门!”

传唱在百姓戏台,有观众才有生命力

2022年国庆前夕,南剧《本色》回到来凤县演出时,酉水河两岸仿佛过节一般。在与来凤县一河之隔的湖南省龙山县,百姓们也纷纷跨过湘鄂情大桥前来赏戏。来凤县南剧艺术团团长储永光说:“为让这部剧真正贴近群众的审美需求,我们反复打磨台词。剧中形容旱灾时的唱词‘要种田来没得水……牲口干得啃地皮,娃娃干得——舔露水’,就先后推敲了七八遍才定稿。演完之后,这句十分接地气的台词,很多人随口就能念诵出来。”

今年7月,受广大南剧爱好者“追剧”热情的感染,来凤县南剧艺术团推出创新举措:每天晚上在县城广场舞台上演一幕。剧目三天一更新,演员有全副行头的“彩唱”,也有不带化装的“清唱”;有表演折子戏,也有精彩选段呈现。舞台上的表演因时而变,台下不变的是人山人海,观者如潮。

“整个夏天,来凤人民仿佛每晚都在过节!”来凤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肖媛恩给记者介绍,“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奶奶,每天晚上都让家人推着她,早早来到广场上。这种刻在骨子里对南剧的痴迷,让我们感到传承弘扬南剧责无旁贷”。

有观众才有生命力,这段余韵最迷人。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常年活跃于农村基层,他们发挥文化艺术的专业技能和流动舞台车的优势特点,每年送戏下乡演出150场以上,戏曲进校园、进乡村辅导讲座100多场。

“南剧属皮黄腔剧种,这些声腔与恩施本地的语言、民风及扬琴音乐、民歌小调等相互融合渗透,不断演变。南剧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这是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一个最大特点。”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主任李爱民告诉记者。

作曲家马可曾经高度评价南剧,称南剧“有如深山峡谷之音”。

为保护传承这弥足珍贵的“深山峡谷之音”,来凤县和咸丰县的两个国家级南剧传承研究基地,相继与湖北省艺术职业学院戏曲班进行合作,分两期选送100名南剧学员苗子进校接受5年制学习培训。对于有培养潜力的业务骨干,则定期选送到中央戏剧学院深造。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培养高素质的南剧传承人,将为南剧的守正创新提供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

今年5月23日,在中宣部文艺局的指导下,大型南剧《何功伟》剧本论证会在武汉举行。该剧创作之初,广大群众便心心念念,翘首期盼。相信在观众的真挚期待中,在艺术家的竭诚努力下,该剧将再谱新篇,为新时代南剧创作打开新格局。

编辑|胡成冞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