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问答 | 第41期《浅析微生物发酵原料药的注册》

2023-11-08 08:01:05 - 市场资讯

转自:注册圈

01圈友:

对于半合成的原料药,起始物料的前序路线含一步发酵步骤,制剂为口服途径,原料药需要进行DNA残留和蛋白残留的检测吗? 

老师:

我觉得可以在起始物料去控,也可以在API当中去控,我觉得基于现在中心的要求来讲,应该还是会要求对蛋白进行控制。蛋白和DNA的残留控制方法,实际上药典当中是有的。但是它可能不会直接写蛋白残留,可以去搜一下,无论是欧洲药典还是中国药典,它在蛋白残留或者是紫外法都会有很多种控制蛋白残留的方法。包括一些茯苓酚试剂法,包括一些双缩尿,亮马斯考蓝,还是一些其他衍生的方法,实际上都可以把蛋白残留。包括核酸是在260纳米下测吸光度吧,我有点忘了,应该都是可以去控制的,这方面大家可以有目的的去收集一下。

那么限度定到多少,刚才我在讲的时候也提到了,有一些药检所的老师发过一些文章,你的限度肯定不可能高于这些公开的文献发表的东西。另外药典当中有一些控制是有限度的,这些限度推算一下或者是思考一下,也能够计算出来它相应的限度,这些也都可以作为参考的依据。因为蛋白和DNA这种核酸的残留,它不是特别精确的,针对性的一个检测,所以这样一个检测的灵敏度有的时候也不是很高,所以说有的时候要尝试多种不同的方法,找到一种不干扰的方法,对它进行检测,我觉得这样才能达到目的。

对于这种半合成的原料,如果起始物料,比如说就是7ACA,我觉得你在7ACA当中是不就需要控制,如果你的7ACA控制的真实检出含量比较高,在最终API当中有可能还是需要对它进行检测。当然你做到低于检测线以下,我觉得你的最终的API当中就可以不控。如果最终API的检测线很高,或者是有检出的话,我觉得中心要求你进入成品的质量标准都是有可能的。

02圈友:

6APA和7ACA作为起始原料,合成比如舒巴坦钠,他唑巴坦钠等,需要对6APA的研究相比一般化工产品作为起始原料有哪些更具体的研究?

老师:

实际上我刚才也说了,把6APA作为起始物料的话,刚才我们说的发酵当中的这些产品,有可能都需要在起始物料的内控标准当中对它进行控制。现在我们化药生产工艺信息表当中也很明确,要放入中国药典格式的,起始物料的质量标准,在座的应该都是被CDE有提到这样的要求,显然如果中心要求你把这些放到你的6APA或者7ACA里边,它们就一定会被带到化药工艺生产信息表里面,它就会固定下来,我想很多企业是不希望见到的。但是想逃过去,据我所知不太容易,现在中心对这块看得还是很重的。更具体的研究,我觉得你可以把它实际上当做小原料药进行研究,对于半合成的产品来讲,对于6APA和7ACA来讲。

03圈友:

如何定义发酵工艺关键中间体?注册资料的过程控制部分,是只需要交关键中间体的标准,还是其他生产过程控制项目的标准也需要交? 

老师:

这个问题可能没有一个特别统一的答案。发酵工艺关键中间体,我觉得可能从两个方面,一个是半合成原料药里面提到的可分离的中间,另外生产工艺当中就像之前提到的,你的出品,第一次拿到可分离的干燥之后的出品或者是食品,显然它也是非常关键,甚至有的时候可能需要按照成品的质量标准对出品进行控制,这样你才能把杂质命运研究给串起来,否则是搞不清楚杂质在什么地方被去掉。

过程控制就是我们说的IPC3.2.S2.4,原则来讲过程控制这部分,要提供全部的中间体和过程控制的相关指标,原则上是需要全部提供的,当然有一些注册策略,就像我刚才说的,方块终检的案例一样,企业一般是不希望写太多,因为写太多了,就给后边的变更带来困难,监管机构是希望写的尽可能详细,可以更好的对你进行监管,所以这是一对相互之间有一些矛盾的点,写到多少是合适的,或者是哪些写哪些不写,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注册策略的问题了

当然这里不是鼓励大家说有意隐瞒什么,但有的时候确实有一些写的过于详细了,确实会给以后获批的生产带来一些不方便,但你写的如果不够详细的话,也就经常会被发补,也是逃不掉的。所以通常在这个地方,原则来讲,应该是提供所有的中间体和过程控制相关的指标,原则上是需要这么提供的。

04圈友:

发酵工艺产品的基因毒性杂质研究怎么做? 

老师:

实际上这个问题是非常开放的,基因毒性杂质怎么做?Shm7当中有很明确的说法,对于发酵产品,我觉得它跟我们普通化学合成产品的区别,不在乎它的基因毒性杂质的限度有改变,而在乎它的基因毒性杂质的来源是什么。基因毒性杂质很有可能是你加入的底物,或者是你加入的一些成分,它可能会带有这样的警示结构。如果是这种情况,就针对性的去进行检测就好了,其它的跟我们平常的化学药品没有什么区别。

同样的道理,如果发酵过程中没有任何可以产生基因毒性杂质的可能,包括连硝酸盐也没有用,有的发酵当中会用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提供氮源,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可能还要讨论硝氨杂质的可能,否则如果你没用,比如说用其它的像尿素这种作为氮源,应该说几乎没有亚硝胺杂质产生的可能。如果用的水还是制药用水的话,这种就只是简单论述一下,我觉得这个问题实际它不是具体的问题,它是开放讨论的问题,你对你的工艺是最了解的,你就看你工艺当中是不是可能引入或者产生基因毒性杂质就好了。

05圈友:

发酵原料药工程菌种来源合规性及菌种鉴定应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比如从非专业机构购买的工程菌种,是否合规?或者如何做能合规?

老师:

非专业机构应该指的就是非atcccmcc这样的机构购买的工程菌种是否合规。首先从任何企业或者来源买到菌种,只要是合法来源,我觉得都是合规的。如果是非合法来源,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实际上在现实中的菌种应该都来自于科技公司,它是不会把他的菌种的全系列或者是一些核心的机密提供给你的,这个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就靠这个生存。和我不会把我的资料作为讲课课件给大家提供是一样的,这是它生存的根本。

在这种情况下你该怎么办?这种情况下就会很被动。如果你只有购买证明,没法提供工程菌详细的信息,包括它的质粒信息,包括甚至它的DNA全序列的信息,一旦被中心发补,你就没法回复。所以现在好多企业在做这种品种的时候,有的时候可能会自己为自己研究工程菌,或者是通过更加合规,或者共同开发这样的方式去得到工程菌,这样才能够应对中心这样的要求。

如果像一些食品行业,之前对这方面没有要求,或者是没有准备,直接现在去报原料,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就非常的被动,几乎是不可能回复的。因为他的合作客户一定是不会给他提供这部分核心的技术的,几乎是不可能给你提供的,所以这块要在产品开发的早期就预料到这一点,否则等到发补的时候就毫无办法。

06圈友:

半合成原料药的起始物料应如何控制,需要跟API一样控制么?

老师:

这个刚才实际上也提到了,像6APA,7ACA这样的东西它的控制,实际上就相当于一个小原料药,确实是需要的。包括它的有关物质,包括它的杂质,包括它的分析方法验证,这些都是需要去做的,都逃不掉的。如果你拿过来只做含量或者纯度,就往下去投,这个品种是没法批准的。

07圈友:

起始物料只有菌种的话,如何分析起始物料引入的杂质?是要研究所有代谢产物都是什么吗?

老师:

我刚才提到了微生物发酵的产品,它有几种来源,有的是微生物产生的酶类的成分,有的像玻璃酸钠这样是微生物的夹膜,链球菌的夹膜。有的氨基酸是我们天然的有基因缺陷的氨基酸,它没法完成氨基酸的闭合,卡到一个环节了,氨基酸就会不断的富集。有点像人类苯丙酮尿症的孩子,不能够代谢苯丙氨酸,只能产生苯丙酮酸。所以苯丙酮酸就在这样症状的孩子体内蓄积,并且产生毒性,实际上跟这个道理是差不多的。

我们可能有的时候要找先天有基因缺陷的这种细菌,或者通过人为改造,让它的氨基酸的合成卡到了一个环节所得到的产品。所以通过不同的原理,我们就会知道有的发酵的时候,这个产品的很多的情况下,你是不可能理想的只发酵你的产品。比如说像红霉素,发酵的时候一定是红霉素ABC三个组分在一起的,它不可能只得到红霉素a。当然它们的比例是不一样的,但相对来说也是非常的固定的,因为微生物有自己的生物合成,它们的组装是非常的精确和精密的。

所以对于这种发酵液,如果你的产品有紫外吸收,实际上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直接检测反应液,或者对反应液进行初步的处理以后,或者是深加工以后,去做一个类似于像指纹图谱一样的东西,这个东西是可以去尝试的。另外就是这样的一个要研究,比如说像玻璃酸钠一样,它就是夹膜的多糖的一个链,它所谓的杂质实际上就是不同的长短大小的玻璃酸钠。体现它分子量的大小和分子量的分布,所以对于这种发酵的产品来讲,我觉得很多情况下它的杂质谱相对来说是比较固定的。这些杂质的比例,还有产生都不会随便的变的,一般来讲不会是变的,特别是不会变好。应该正常来讲药典上的杂质,可能有一些会小一点,有一些会大一点。   所以我想对于发酵产品的杂质谱,它这种起始物料引入的杂质并不是菌种,当然你也可以讨论,我在菌种摇平和斜面的时候,我有对它有质量标准,包括没有杂菌的生长。这方面是属于菌种或者存在过程当中的质量控制,但是它跟我们化学合成当中,起始物料引入在杂质讨论的套路还是存在明显的区别。

08圈友:

发酵底物可以作为起始物料吗?

老师:

应该是两种情况下比较多,一种是发酵,让一些集团的构型发生反转,比如说鹅缺氧胆酸,通过两步的生物发酵。一步是羟基氧化成铜,另外铜再被还原成羟基。它就从左旋翻到了右边,从鹅缺氧胆酸得到了熊缺氧胆酸,这种情况下鹅缺氧胆酸可以定义为起始物料的。往里加的菌种和酶,实际上是发生酶促反应。它是催化剂的作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鹅缺氧胆酸定义为起始物料。

还有一种情况下,我们做的糖皮质激素类的。比如说我们的可滴松,直接发酵来的。当然它是从植物提取的产品经过化学处理之后得到的底物发酵来,后边可能会得到氢化可滴松、氟滴松、强滴松等等一大堆东西。所以可以把这种具有栽花结构的底物,把它定义为起始物料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往里加入的菌泥、或者是酶、或者是微生物,实际上是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这种情况下就是可以的。但是比如说我们发酵一般的产品,比如像维生素类的产品,就不能把玉米和淀粉跟菌种当成起始物料,这个就不太合适了。

09圈友:

菌种稳定性需要递交哪些以及哪种程度的证明资料?

老师:

这个我实际上在我们注册圈6群里发了一个关于细胞库管理的质量规范的标准,您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下,这方面确实没有特别多现成的法规。但是我刚才也说了一些生物制品的法规,其实生物制品在前边,原液的生产跟微生物发酵原料的发酵很接近,所以有一些东西也是可以参考的。

关于菌种的稳定性,一般从广义来讲有两种:一种是传代稳定性,一种是储藏期间的稳定性。储藏期间的稳定性,应该在GMP当中有相关的规定,您直接看GMP就可以了。传代稳定性主要是考虑原始菌种到工作菌种,到主细胞库,这样的传代和扩培的情况。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中国药典2020年版4部通则1106、1107,关于微生物限度这块也要求了,这样1个菌应该是传代不超过5代的,包括它f0带的定义,也在这里边有了。同样的道理,它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规定?菌种在传代的过程当中,它有可能会发生退化或者是变异,这是自然界的规律。所以对于官方来讲,他不希望受这方面的影响因素会更加多。

所以我们来讲,为什么要求企业希望建这种三级细胞库,实际上原来很多企业只有两级细胞库,只有主细胞和工作细胞没有原始细胞。现在很多发酵也是有点参考生物制品的意思了,包括原始细胞库,主细胞库、工作细胞库要求签三级细胞库,包括相关的东西都要做起来,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传代稳定性也是一样,一般来讲至少得传5代,如果要5代都不稳定的话,坦白的说你没法生产。   所以菌种稳定性其实最主要的还是传代稳定性的研究,比如说你在传代5代10代或者其它代数之后,前后菌种的生理、生化、纤维、鉴别、DNA序列检测、发酵的指纹图谱,包括它的产量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这是我们要证明的。否则到时候工艺还是不稳定的,官方也肯定会给你发补,主要是关于菌种稳定性。

10圈友:

请问菌种遗传稳定性和生物学稳定性研究,是针对商业菌株的?还是工作菌株的?为什么要补充传代次数要求? 

老师:

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我刚才说了中国药典当中都有规定,传代有规定。因为传代就是变异的积累,它也有可能会发生自己的退化,这个没办法,就是自然界的规律。但是至于你想要做,用什么阶段的组织库去做传代稳定性,实际上正常来讲,在你研究早期的时候。如果你把它纳入比如说原子细胞库主细胞库的界定里面的时候,也可以在那个阶段去做。后面正常来讲,我见到的可能还是做主细胞库的多一些,当然也有其他人去做。其它的菌库的传代稳定性,实际上跟你的工作菌库的定义也是有关的。

传代的次数刚才也说了,一般来讲至少要做到5-10代,这个可能要多一点,5代以内不满足生产要求,很快就可能就用完了,10代以上一般来讲也做不到,一般是做到5-10代要多一些。

11圈友:

发酵类原料药质量控制中的蛋白残留和核酸残留,应该参考哪些指导原则?

老师:

这个前面我也说到了,没有明显直观的指南,需要大家从多方面去寻找这方面相关的研究和参考、借鉴的意义和依据。

12圈友:

发酵类原料药如何在质量控制中体现培养基残留,该参考哪些法规?起始物料包括生产菌种吗?目前各国对转基因类生产菌种是否有要求,如产品中残留界限问题?在“体内代谢物的安全性风险很低”的认知情况下,如何不做毒理实验,阐述基因毒性?

老师:

这也没有法规,我们做注册没有那么多法规可参考的,很多时候是要实践的,这才是我们注册人员的价值。所以刚才也说了,要知道你培养基是什么,它是以什么形式残留到产品当中,然后去根据你的知识管理和相关的情况去制定针对性的检测方法。这个是这样的,而不是说法规规定豆饼残留是多少,花生残留多少,没有法规,所以你要去针对性的去做一些研究和讨论,而且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需要去检测的。很多的时候可以通过讨论,可以把这件事情说清楚,但是如果没有讨论的话就会被发补。当然如果你知道这个套路,这些东西被发布了也不是什么难事,但如果要不知道,可能会非常的手足无措。

起始物料,包括生产菌种,刚才也说了我们对于传统微生物发酵,起始物料就是描述我们菌种的过程,对转基因类生产菌种是否有要求产品中残留界限问题?转基因的话,我理解的话就是你说的工程菌吧,这方面我也不是专家,但是我从工作当中我的感觉。如果你用的是工程菌,审评机构会更加的关注,比你来自于天然的、有明确的菌株这种清晰的要更加的严格的控制。你在菌种的来源,包括表达治法,包括遗传传代,包括控制各个方面,可能要比这种天然的菌株做的研究要更加深入一些才可以。

毒理实验基因毒性,我做的产品还没有涉及过。我刚才提到了一个概念,正好这里面说一下,我们很多菌种,鉴定实际上是要鉴定到株的,有很多只鉴定到了种,连数都没有,说不过去的。

13圈友:

如何合理的制定发酵产品的非特定杂质标准? 

老师:

如果你要是确定是你的发酵产品的话,我觉得两个指南可以参考:一个是药典各论的要求,另外是欧盟EMA的抗生素指南,就参考这两个指南。FDA实际上还是有关于蛋白还有多肽类的指南,也可以参考,这个指南有时候也是有帮助的,有一些发酵产品也会落到这个指南上,那个可以看一下。

14圈友:

抗生素活性(效价)测定:药典没有列出申报品种的试验菌及试验条件,是否可以参照同类型产品的试验菌及试验条件,如否,应当如何检测,是否有推荐的指导原则推荐? 

老师:

坦白的说我自己没有做过效价的测定,现在很多产品效价的测定慢慢的被一些液相、或者色谱方法所代替了。我之前有一个案例是,中国药典是效价,欧洲药典是色谱法,中心发补的时候还是建议我们用色谱法,对它进行控制而不是单纯用效价进行控制。

药典没有列出申报品种的试验菌及试验条件,是否可以参照同类型产品的试验菌及试验条件,如否,应当如何检测,是否有推荐的指导原则推荐?这个我确实是没有做过这方面的研究,所了解的也知之甚少,我所了解的是这方面还是经验性很强,就和我们做冻干,发酵的老工人一样,经验性还是很强的,我本人并不知道该怎么做。我只知道中国药典中的一些效价,如果国外药典当中有一些色谱法进行准确定量,中心可能会建议申请人改成直接测出的色谱法来进行含量的测定,这是我的一个建议,但具体的操作我确实不太知道。

15圈友:

发酵产品可以不设定中间体吗,杂质谱怎么分析?

老师:

发酵产品不设中间体的话我还真报过,中心也没有提出很多东西。因为确实有的时候产品就是在柱子上吸附来吸附去,最后完全存化了之后直接喷雾干燥,得到API,确实没有可分离的中间体。但是没有可分离的中间体,不代表什么都不做。每一步的中间过程控制还是能够跟踪产品的质量的,不是非得要离心干燥了以后拿到固体粉末在手里才能控制。所以我想这一块还是可以像我刚才说的那个思路,可以不设中间体,如果在你的情况下,但是该做的话还是需要去做。

杂质谱怎么分析呢?我刚才也说了,可以取中间过程控制中的反应液,按照成品的方法去进行检测,还是能够监控杂质的产生和去除的。特别是在早期阶段,对于过柱子这些监控的话我觉得正常研发都会做,可能随着你数据的积累,你可能在生产当中不用实时的监测或者实时的控制,这些数据你应该是有的。如果你要没有的话,我只能说要不就是工艺是有基础的,要不就是不想体现那么多东西。实际上一个合理的过程,这些东西都是要有的。

16圈友:

多组分的发酵类原料药需要对各个组分都进行立体结构鉴定吗?

老师:

这个我实际上坦白地说,我遇到的案子的话还没有遇到过这样,因为进行多组分原料药的话。比如说像红霉素,红霉素ABC,中国药典是有红霉素ABC的对照品的,所以我们结构确证的时候,而且红霉素A应该是占到了98%,我没记错的话,所以他那么大的一个分子量当中的侧链是甲基还氢,并不会改变结构确证的核磁和质谱的结果,所以没有对它进行热别的鉴定。当然如果你遇到的产品很特殊的话,有的时候是不是可能需要你综合多种去进行鉴定。比如说官方的法定对照品,比如说你质谱的情况,有可能这方面是需要进行鉴定的。

由于法规不断变更,部分解答或许有所偏差,如若发现烦请留言!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