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箴言 | 历数债券市场的那些信仰破灭

2023-11-08 15:42:07 - 金斧子资本

债券投资和研究该不该有信仰,这是一个问题。

所谓信仰,就是投资经理或者研究员相信,发债主体在财务报表之外,有一种神秘力量,这种力量能够让大家相信:

不管发生什么,债券终能兑付。

这其实是很不专业的说法,因为没有任何一类投资是靠信仰完成的。但是实际上又是符合实际的做法,因为无论我们做了多么完整的定性定量研究,在下单买入那一刻,我们是带着信仰投资的:我们主观上认为买入资产的价格,在未来某一时刻比现在的价格更高。

但是未来到底会怎么样,没有人知道,所以任何投资本质上都有信仰的成分。

那些破灭的债市信仰

自我从业以来,债券市场经历了以下几轮信仰:

第一轮是上市公司信仰,大家都觉得相对于非上市公司,经过上市一轮洗澡的报表相对规范,融资渠道多,但是有了超日、新光等上市公司违约,事实上市公司债券的违约已经是常规事件,现在这种信仰已经没了;     

第二轮是国企信仰,经历了永煤事件,以及之前的东特钢等国企违约,大家已经对国企脱敏,不过至今这种信仰仍然普遍存在;

第三轮是高评级产业债信仰,但是方正、中民投、华信等高评级的发行主体违约又打破了这种信仰;

如果说现在有一类债券不破金身还在,那应该说是城投信仰。

我曾经和一家外资评级公司的研究员请教,我问他们在做评级的时候,有没有考虑类似“信仰”这种东西。

他说在国外市场,迷恋“大而不倒”的投资者也是有的,但是这是市场的事,不是分析师的事,分析师的工作就是客观。大公司也有缺陷,小企业也有亮点,做到客观公允,就行了。

用中国特色的话来说,就是“实事求是”。

因为世界是客观的,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不同企业之间应该有信用利差,而如果出现信仰这种足以抹平或降低信用利差的东西,我们应该警惕。

那为啥中国债券市场非得有信仰这类虚无的东西呢?

大家见仁见智。我个人觉得是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高度同质化,对违约容忍度太低造成的。

所谓同质化,主要是指广义基金的投资策略。现在广义基金的投资非常集中在城投债领域,市场其实是被这个投资潮流裹挟了,大家只能顺应。因为那些自作聪明投资产业债的投资经理,可能已经被市场淘汰了。

另外一个就是对于投资经理来说,违约的成本太高。一般的投资经理如果管理的账户出现违约,那么基本就是告别这家金融机构了。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完整的投资者结构

什么是好的投资者结构呢?

好的投资者结构就是从风险偏好这里分层,不管债券是垃圾债还是高等级债,风险低中高,都有相应的债券投资者。

债券主体发生变化,只是价格发生变化,并且能够以合理的价格,较好的流动性在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当中转移。

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好债还是烂债,只要你想买卖,都能以合理的价格买到相应资质的债券。

我们现在有一个很好的现象,就是高收益债券的流动性已经好很多了,只是还不够。目前高收益债市场主要私募基金、券商自营和部分券商资管在做,其他投资者还没有真正投资高收益债。

而中国其他的大部分债券投资者,都在赌一个方向:别违约。操作方向就是:买入,加杠杆,再买入,然后祈祷。

如果在库债券有违约的趋势,风控可能会直接做出库,投资经理不得不在债券价格非常差的时候卖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债券一旦形成违约预期,市场快速踩踏,很容易自我实现违约。

所以目前高收益债投资者还是制度套利,主要是买其他机构不得不卖出止损的违约债。如果这些卖出的金融机构具备高收益债投资、或者真正的信用定价能力,完全没必要以极低的价格卖出。

打破信仰,实现真正的信用分层,对于债券市场的健康,无疑有重大意义。

尽管之前地方融资平台已经出现非标的逾期,也出现过所谓的技术性违约,但是城投债公开市场还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违约。     

那么,我们做债券投资研究的,到底该不该有信仰呢?

这里有个悖论,就是在在投资这样一个虚虚实实的行业里,如果出现了一个被事实反复验证的投资方法论,在出现反例之前,应该是大家值得遵守的金科玉律。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看到的都是白天鹅,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黑天鹅,那么就可以暂时认为世界上只有白天鹅。

比如说股票投资中的“价值投资”理论,目前还没有出现另外一个能够穿越时间的投资真理,那么价值投资理论就是股票投资应该遵循的理论。

债券也是,大家还没有发现城投债公开债违约,那么就可以认为:城投债是信用债投资唯一可以依赖的路径。

这也是债券市场这么丧的原因。因为做城投债研究,坦白说并没有真正创造阿尔法,因为全市场都这么做,另一个就是一旦城投债出现违约,对整个债券投资世界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

如果不买城投,那么明显会跑输市场,如果买入城投,那只能靠信仰,这真的是专业的投资吗?

信用研究的意义

在股票投资中,研究员的重要性无需质疑。在N多只股票中,寻找到超越市场表现的那几只。不管是价值投资还是趋势投资,找到α是最终目的。因为股票千股千面,股价受内在价值、业绩、题材等不同因素的影响,有一支独秀的可能,不同投资理念的研究,都有生存的空间。

而债券就不太一样了,至少目前中国的债券市场,在中债估值的体系下,大家基本上都是赚市场的钱,也就是β。比如中石油和国电,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公司,但是在债券估值体系下,两者又是相同的公司。

作为研究员,债券和股票的分析有一些相同,又有一些不同。

相同之处在于,研究是相通的,都是以有限的数据和逻辑,对标的进行无限的推演,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而不同之处,则在于,股票对于成长性更重视,而债券则更重视稳定性。所以我们看到,股票的TMT或者电子经常会出现牛股,而债券则更偏好公用事业和高速类等业务稳定的主体。

和业界很多同业交流的过程中,很多研究员也在认真考虑研究路径的问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股票研究对于主体研究的细致和全面,是债券研究不具备的。

主流的细分行业,几乎每家卖方都会覆盖,行业有什么风吹草动,股票研究员会第一时间给出观点。但是成体系的债券行业研究,目前还没有出现。

对于主流的上市公司,可能同一个主体有十个股票研究员覆盖,但是债券主体不可能覆盖的如此细致。

而想在债券市场上赚α的钱,久期和信用是两个最核心的因素,今天我们就聊聊信用研究。

做信用研究,要达到什么目的呢?

一开始,我的认识是,通过信用研究,争取做到“零踩雷”,后来我意识到,这个认识有些浅薄。

随着违约主体越来越多,违约已经成为一个概率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管理资金规模越大,踩中违约主体的概率也会变大。

考虑到未来肯定会出现的高收益债券类产品本来就是要投“雷券”,,想到做到零踩雷,既无必要,也是难为自己。所以我对信用研究的认识是:

在一定违约概率下,将组合的预期收益率做到最优,或者说,在一定预期收益的情况下,将组合的违约损失降到最低。

《大空头》里说,赌博和投资之间那条线是人为的,而且非常细。最稳健的投资也有一定的赌博性质,而最胆大妄为的投机也具有明显的投资特点。也许“投资”的最好定义,是“赔率对你有利的赌博”。

所以,我们得到了信用研究的三个作用:

1、面对两个资质相似的主体,找到更好的那个;

2、面对违约风险比较高、或者已经违约的主体时,合理确定买入价格(收益率);

3、学会在合理的时间点出库。

显然,在这样的前提下,城投确实是目前信用债投资最好的选择。

城投债信仰

自中国有债券市场以来,城投债从未让投资者失望过,很有可能,未来也不会让人失望。

一个债券发行主体,一旦进行高收益债区间,其信用修复的过程是漫长的,但是一旦修复完成得到市场认可之后,那可能就是浴火重生后的坚不可摧。

信用债市场的信用恶化和信用修复,很有种自我实现的感觉。当大部分投资者不认可发行人的信用资质,发行主体很快就会沦为高收益级,当大部分投资者认可发行人的信用资质时,发行主体很快就成为小甜甜。

而且这种恶化或修复的速度是极快的,甚至会快过市场有些投资者的反应速度。正所谓从前的我你爱理不理,现在的我你高攀不起。

可以说,自国内有债券市场以来,投资城投债的所有人没有输家,这几乎形成了国内债券投资的路径依赖。中国30年资本市场,还有哪一类金融资产能取得这样的效果?

当所有人都这样想的时候,城投债的融资更加顺畅的同时,也降低了信用风险,城投债完成了信仰的自我实现。

当然这种信仰在2023年也遇到过挑战。市场对于城投债担忧的最高潮,始于5月份市场流传的西南某省会城市的会议纪要,以及部分债券的技术性违约(最终完成兑付),一系列风险事件之后,曾经一度该地城投债收益率超20%。

6月,城投债务风险事件不断被揭露,如华东沿海大省的两个经济强市定融与非标违约等风险事件,相关地区城投债一度站上15%。

而如今,这些地区的城投债收益率快速下行。本轮行情中,信仰城投债的投资者,都迎来丰厚的回报。或者说,到目前为止,对城投有信仰的投资者,都是债券市场的赢家。

当然,2016年三季度、2022年三季度都出现资产荒,随后都有一轮债券市场快速调整,应该引起我们注意。

尽管市场对于城投平台庞大的债务总量仍然心有余悸,同时针对地方政府逐步下降的土地出让金和地方财政收入,市场担心某些区域会出现偿债风险,也就是说出现偿债能力不足的可能。

但是事实上,至少在国内的债券体系下,偿债意愿比偿债能力更重要。

2021年以来的房地产债券危机,已经让我们清楚的看到,即使是民营房地产企业,只要偿债意愿足够,哪怕偿债能力不足,是能够得到市场谅解的。但是一些民营房企,在具备一定偿债能力的前提下,混水摸鱼式的违约或展期,极大的伤害了债券投资者。

这一点在城投平台上是不存在的,实际上,地方政府从各个方面展现了极强的偿债意愿。

2023年,我们看到兰州、柳州、潍坊等地区通过各种努力,向市场释放了非常友好的信号,至少债券收益率出现了大幅度下行,市场愿意相信这些地区的城投平台。

对于2023年的信用债市场来说,最大的矛盾可能是监管机构一次次强调打破城投刚性兑付,与债券市场普遍存在的城投信仰的矛盾。

城投债,是悬在债券市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城投公开债打破刚性兑付,那可能就是伤筋动骨的事件。

对于市场来说,尽管收益率已经出现明显的分层,但是要说城投公开债发生违约,可能大家也不认为这种事情会在短期内发生。

当然,这并不能说因为信仰,我们就无视城投债的风险。无论是任何投资,都是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取得平衡,有人不愿意去赌城投信仰,有人愿意为信仰买单,只有不同,没有对错。

近年来,由于地方城投平台庞大的债务规模、逐步暴露的风险,市场出现了一些对融资平台非议的声音,这对融资平台显然是不公正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能够迅速崛起,背后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推手,就是中国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

如何在短期内筹集资金并推动基建,是很多后发国家特别头疼的事情,如今的印度和越南发展制造业的过程中,基建成为最大的掣肘因素之一。

地方政府在基建设施建设过程中,面临主要的问题就是资金来源。由于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不能完全依靠税收收入来完成基建,而预算法又规定大部分市县级政府不具备举债能力。因此,地方城投平台应运而生。

城投平台解决了地方政府最大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合法合规的融资平台,可以举债进行超前投资;另外一个是可以作为基建的实施主体,直接参与建设,并可以与土地市场深度融合。

作为衔接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纽带,地方融资平台成为地方政府解决地方建设最重要的抓手之一。

当然,地方融资平台存在举债过大、过度建设、甚至出现违法违规问题,这些问题不应该成为指责地方融资平台的理由。

我们需要认识到,地方城投、地方国企的债务问题,是目前已经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味指责问题出现的原因,这些指责对解决问题没有益处。

2021年以来房地产行业的债务危机,已经让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出现一定的风险,如果城投平台和地方国企再出现大面积的债务违约,那么几乎是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所有人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解决城投平台和地方国企的债务问题有一个重大前提,就是合理评价这些企业曾经的功与过,在此基础上,以商业银行为主要力量,债券市场为依靠,通过时间换空间,最终解决问题。

本轮债务置换走到今天,城投债投资者是最大的赢家,但是,这种城投信仰会持续到哪天呢?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所刊载内容仅供参考,不应赖以作为预测、研究、宣传材料或投资建议,亦不构成提供或赖以作为会计、法律或税务建议。本公众号所采用的第三方数据、信息、资料等内容来自本公众号认为可靠的来源,但本公众号并不保证这些数据、信息、资料等内容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完整性,亦不会为这些数据、信息、资料等内容承担任何责任。读者须全权自行决定是否依赖本公众号提供的信息。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公众号所刊载内容可能包含某些前瞻性陈述。前瞻性陈述的标志性词语包括“预期”、“应”、“估计”、“可能”、“会”、“将”、“相信”、“将来”、“计划”以及类似表达。前瞻性陈述通常涉及不可控风险及不确定性因素,可能导致实际结果与前瞻性陈述的预期结果完全不符。任何人需审慎考虑风险及不确定性因素,不可完全依赖前瞻性陈述。本公众号声明,无论是否出现最新信息、未来事件或其它情况,本公众号均无义务对任何前瞻性陈述进行更新或修改。

今日热搜